【明報專訊】藝術隨創意、靈感發散;科學則講求理性、邏輯。兩者本質上是矛盾嗎?藝術家凌佩詩撕裂、拼湊細胞圖來創作,當她與科學家對話時,卻發現隨靈感重組細胞圖的作品,竟與科學家對細胞的觀察相差無幾。看似凌亂的細胞圖畫面,從中卻找到科學的秩序。藝術與科學的矛盾似乎只是表象,深層次裏還是找到共鳴。看來,藝術家與科學家也有合作的空間,凌佩詩新書《每一道微小》就恰好收錄了一段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對話。
藝術家凌佩詩相隔多年,早前再辦個展「集亂為序」——由周麗珊策展,作品多以列印、撕碎和暈染細胞圖,重新拼湊出圖像,呈現生命的混亂。個展最後一日發布新書《每一道微小》,內容來自凌佩詩廣邀不同專長的人交流,最終精選收錄了3段與科學家林潤華、策展人周麗珊和藝術家羅家南的對話。對讀者而言,也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凌氏作品。
重組細胞圖 現生命亂與序
新書邀來藝術家簡喬倩設計。字體上,她特意選擇了空明朝體:「我覺得這個字體和CC(凌佩詩)的作品很相襯,因為字體有點圓潤但又有勾,不會太生硬,又有點變化。」排版上,她將整本書分割成多行(column),比一般書籍的排版多,「配合展覽主題『集亂為序』……有種亂中帶序的感覺,因為它移動的可能性很高」。
凌佩詩最初為何會用細胞圖來創作?她昔日在中大攻讀藝術時,與研究生物學的鍾健奔共用同一個工作室,當凌佩詩參與王無邪教授的現代水墨課程時,她聯想到在工作室看到鍾健奔的細胞圖,可以用來創作:「不如我直接將細胞圖作為基底,之後再創作。接着還聯想到用噴墨打印機印刷出來,再拼貼我想要的形態,可能會變了新的東西出來,當時真的是嘗試階段。」
鍾健奔後來遠赴德國從事科學研究,凌佩詩為了今次新書再聯絡他訪談,但最終未有收錄在書中。凌佩詩提到,鍾健奔正研究植物細胞,他認為現在結合細胞合成新植物的技術,與她運用想像力拼湊出作品十分相似,惟科學研究受現實、道德約束;藝術創作則可隨意發揮想像力。
走進實驗室取材
最終收錄在書中的,是作者與城大化學系副教授林潤華的對話。凌佩詩起初有點害怕與科學家合作,因為科學家需要精準和嚴謹地觀察細胞圖,不同於自己的藝術創作。豈料林潤華卻認為凌氏作品的細胞撕開處很合理,他極少看到細胞在中間被撕開。凌佩詩解釋:「基本上我會找圖像碎片之間的連結位置、線或接合點,令它們可以重新融合在一起。」雖然凌佩詩未受過生物學訓練,作品卻與科學家的想法產生共振。因此,林潤華亦希望促成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合作,期盼藝術家的創意和態度也能教育科學家。
將來有機會與林潤華合作,讓凌佩詩可以首次踏足實驗室創作,不再「假手於人」幫忙截取細胞圖,她認為會對創作有裨益:「如果有機會到城大的實驗室,用他們的顯微鏡去看,可更直接地管理到我的創作。」藝術家與科學家合作在外國並不嶄新,甚至有一定規模,所以她「未來都希望與外國科學家有合作的空間。因為外國好多機構有藝術家在實驗室駐場,或者生物藝術都會有好多不同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