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期受訪者是曾任大埔區議員17年之久的任啟邦,他去年7月移居英國沃靈頓後,到餅廠做生產線工人。社會學者趙永佳聽畢他的求職梗概,打趣取了個「日本輕小說風」的題目:「由Lv0開始,沒有開掛的重啟人生」。不時有網民訕笑移民港人做藍領是「淪落」,趙則提醒到工廠餬口其實是老一輩的共同經驗,離港人並非那麼遙遠。
簡介:過去3年,部分港人到異國落地生根,職涯由零起步,有的白領變身藍領;留在港的因防疫和市道不景等因素,也主動或被動地要另覓工作。撇開「毅然轉行」、「辭職追夢」等濫調,轉行不獨是個人故事,也拼湊一幅港人群像,透視整個社會正經歷的一場「第二人生」。本系列由社會學者的討論發端,每期帶着他們的框架探討一個案例,亦再思香港就業市場。
【第一站】 工廠炒散 男女平等
自去年1月至今年6月,英國共批出逾13萬宗BNO簽證申請。港人到埗後,多會先到門檻不高的工廠或倉庫打工數月,一邊考取專業證書,一邊熟習職場文化。餅廠The Little Treats在移民群組內,因工作量和待遇累積不錯口碑,是不少港人的第一站。任啟邦說:「許多餅廠同事都是這樣想:帶了些資金來定居,打從第一日就不想動用到老本。我們不懂投資,想有收入,掙到生活所需的錢就可以。」經過開料和烘焙步驟,餅乾會經運輸帶送到生產線,由他在內的工人包裝、入袋、加貼紙和入箱等。月前英國熱浪,長開焗爐的廠房,氣溫可高達攝氏44度。工友會輪替崗位:「可能考慮到8個鐘不停將餅乾撥進盒會累,有點人性化。其次因為在人手短缺時,可以更靈活調配工作。」工廠不免搬搬抬抬,同事男女老少都有,主管一視同仁,曾有港人女工被安排擺卡板,女工回說卡板重、怕難以勝任,「主管告訴她,這裏男女都會做這工序,接着示範數次給她看。意思是不會因性別有特別待遇。除非某些工序對身高有要求,才較多男士做」。
熟習華人名字 被安排編更
外判工中有近九成是港人,當地同事對華人名字「搲晒頭」,任啟邦因而得到「重用」,入職數月後負責編更,「有時姓氏位置不同,有時加英文別名,(當地人)記我們樣子又不太在行,於是找我和另一早班同事幫手編更。又透過我們發放信息,理順溝通。跟區議員工作相似」。工廠預先通知他每星期所需人手,他按着名單,湊齊上班人數。「編更最煩是要幫忙拼車,想好大家的坐車安排。」有想上班的工友沒有私家車,他要配對同一城鎮的同事,計算「車手」可以沿途接載的乘客數目和編排路線,「問其他有車的同事可否多載一兩個,一台車最多5個人。如果太多人想上班,又要游說車手上班。如果仍是不夠,就要叫人調日子」。這問題揭示,部分港人求職時不管遠近又沒車牌,先找工作,再想交通。工廠因為缺人,先將所有應徵者放到工作名單(working pool)中,「到我要找額外人手時,會找上這些人。如果是跨鎮工作,可能他們晚上10時下班已經沒車」。他奉勸:「來到英國沒技能都不要緊,最緊要有車牌。」為同事「拼車」並非編更的份內事,公司沒此要求,「我們都希望盡量讓多些人可以開工,見到對大家有好處就盡量做,令各方滿意。車手又可有人攤分油費。」
【求職路】
獲聘長工後離職 主管支持往外闖
趙永佳認為在異地的第一份工尤為關鍵,社會資本理論下有有弱連帶(weak tie)理論,即與你不太熟絡的人因為圈子不同,反而會帶來你所不知道的工作機會。「以前移民英國,是整條村去或親人一個帶一個,這一波移民是自己或一家人去,未必有親人在那邊。」任啟邦說求職過程頗為順利,移民群組有港人人力中介張貼招聘會資訊,「既然連英文信都不用寫,就去看看」。其中一個設於曼聯主場,有求職者當成家庭活動。芝士廠、香腸廠、啤酒廠和潔具廠等僱主都有。「我留了個多小時,都有200多人入場,見到不少人即場留下資料。」反觀香港,除勞工處,未見有便利新移民的大型招聘會。一星期後,他與人力公司簽訂外判工合約,每周出糧。中介俗稱「雞頭」,他說算是這波移民潮的「第一代」,替英文不靈光的港人求職。「現在發現少了招聘會,至少我知道在曼城是這樣,靠居民群組和社交平台傳來傳去,不用再特意租個地方。」餅廠在淡季會削減外判工,任啟邦後來開了一個分享求職資訊的互助群組,「有班外判同事沒工開,就散開到不同公司,情報更多」。
他在餅廠工作7個月後,曾轉到超市轉運倉做搬運員,後來返回餅廠,再獲聘為第一批港人長工,可享更多假期、福利、薪酬和培訓,但需輪班和做通宵更。他於本月離職,轉到巴士公司任受訓司機。如此不停轉工在香港是死罪,他卻說英國人十分諒解,餅廠主管兩度鼓勵他趁年輕去外面闖,餅廠不愁沒有「回頭草」;巴士公司主管也不在意,反留意到他以前做區議員,「我說是啊,以前監察巴士,現在來駕巴士」。他認識開了數十年巴士或做到退休的餅廠員工,解釋英國人不一定如此,只是他們明白港人初到埗,尚在摸索自己路向。
【兩地說】
油錢貴 搵工宜考慮距離
趙永佳好奇任啟邦有英國學位,卻一直試藍領職位,是否當地白領和藍領薪金差距不如香港大?任自言區議員不太需要講英文,怕會話能力未夠應付文職。據他所知,藍領人工通常比最低工資高少許,與一般文職收入差距不大,前者收入更可與付出的勞力掛鈎,如修路工和倉庫通宵更可比文職高薪,「在香港,通宵保安都是普通人工吧」。他亦考慮交通,巴士公司距家只有約5英里,比餅廠距離少四分之三,節省油錢和通勤時間。距離多為求職者首要考慮,求職網站可選行車距離或居所範圍為篩選條件。外判工會定時向中介或在群組查詢,看有否鄰近住處或者可騎單車通勤的空缺。另外,只要承諾在巴士公司工作兩年,公司會提供受薪培訓,並代為支付數千英鎊的考牌費。他覺得始終比餅廠多一個專業資格,累積經驗後或可以駕駛長途巴等。
重視溝通 外判工可入工會
比較老一輩在香港工廠胼手胝足,他說英國工廠的光景全然不同,譬如有法定工時保障,更表靈活,甚少加班,「英國人星期五下班要小酌、星期六看球賽、星期日陪家人。就算周末開工,都由不同同事輪班」。萬聖節前是訂單高峰期,員工對加班心中有數,但餅廠仍會召開大會公布。「我在香港沒什麼打工經驗,但見這邊頗重視員工溝通,不止是貼張通告寫要6天工作,會說清楚接到什麼訂單,希望大家加班、一起迎接挑戰。」英國有麵包師、食品與工人聯合工會,在地區有分支,餅廠有工會代表,與廠方爭取加薪和跟進事故,會員每星期需繳付數英鎊的會費,外判工也可加入。巴士公司的入職簡介會,有運輸工會代表講解工人權益。
工作環境方面,他喜歡在餅廠生產線跟工友閒聊,「我知道有些做倉或洗衣廠,廠房機械太嘈吵,不能聊天」。做倉庫搬運員也是,「做倉是開板車執貨,自己顧自己,一日都講不到3句話,相對孤獨」。「餅廠的講法是,只要不影響生產效率,就不介意你聊天,本地人都是這樣。」他在餅廠遇上早年移民的中年港人,有些因數年未回港自覺脫節,會聽他說說香港近况,他也請教他們與當地人的相處經驗,但當感到政見有分歧時便點到即止。
有時港人用廣東話聊得投入又大聲,易予人「圍爐」之感,有當地同事會好奇地問他到底在聊什麼,但不會直接打岔。「他們會用較簡單或慢點的英文與我們交談。所以如果有能力的話,應該多與本地人聊天,是接觸本地人、融入社會的機會。」在Little Treats,他遇過港人護士、物理治療師、會計、社工、教師和公務員等,都無法照搬過往的職場經驗,「大家都不容易,每個人規劃不同,會在這期間裝備自己,考試、進修,再出去闖和嘗試。肯踏入新跑道,相信都能走到美滿終站」。
【在彼邦】
一家融入當地 家長互動多
任啟邦已在英國置業,現月入約千多英鎊,太太有時到餅廠兼職,因不用交租和供樓,足應付一家支出。妻子和3個兒子都能融入當地,令他最深刻的是家長的互動。訪問前一晚,他出席完近20人的「爸爸之夜」,跟小兒子同學的家長在酒吧聚會,「因為小一到小六基本上不會轉班,是同一班同學」。話題不離世界盃、物價、疫情,有家長跟他說曾到香港參與隧道工程;不甘後人的母親們,也正籌劃「媽媽之夜」,「作為父母不止在工作上,與家長之間都有個適應」。
區議員的一天
07︰15 起牀
07︰30 出門送兩個兒子到小學
08︰20 回家送小兒子回幼稚園
09︰00後 與太太吃早餐
10︰00 回議員辦事處工作
20︰00後 下班回家吃晚飯
23︰30 睡覺(如屋邨有停水停電或交通問題,要回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