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波卡西波卡西……將廚餘帶回田間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27日

【明報專訊】有沒有想過,當你切開一個橙,吸啜豐富多汁的果肉後,剩下的橙皮該如何處置好呢?直接丟進垃圾桶?放在雪櫃吸走異味?還是用來做一些對環境更有意義的東西?2023年起,全港將實行家居垃圾收費。日後市民棄置垃圾、廚餘及家居廢物時,必須購買以每公升0.11元的指定垃圾袋方可棄置。當廚餘佔家居垃圾的大部分比重時,我們該如何適當地處理它,同時又能慳錢呢?

背景

項目:廚餘是家居固體廢物一大源頭,農作物需要肥料潤澤生長,如何配對所需,達到廢物循環利用?

目的:透過一塊小農田,利用日本傳入的波卡西大法,在社區建立互惠共享的關係。

人物:理大設計系學生

日本古早造肥大法

2022年盛夏,每逢星期一、三和六,我們14個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學生與導師們都會到錦上路一塊小農田,探索一個社區廚餘回收項目——「泥玩:集『棄』還田」。「泥玩」(Soil Trust)於2021年秋季成立,於大江埔的農地作實驗田,透過推廣有機農耕法和社區廚餘回收系統試驗計劃,鼓勵社區攜手改善廚餘問題。

我們都有同一個想法,「既然是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的廚餘,那我們是否有責任把它以一種無害的方式回歸泥土、有益於生態系統呢?」除了回收家居廚餘,「泥玩」還會收集本應送去堆填區的木糠、木碎及紙皮等,把這些棄置物轉化成泥土養分。

環保酵素不可或缺

「泥玩」的有機農耕法講求尊重大自然、互惠共生,以打造一個適合微生物存活和對泥土健康的環境。回收家居廚餘後,第一步就是製作「波卡西」堆肥原料。波卡西(Bokashi)源自日語「發酵」一詞。這堆肥法由日本沖繩琉球大學教授比嘉照夫博士於80年代初研發,將廚餘包括蔬果丶肉類和奶製品,與波卡西粉一起放入桶中發酵。

而「泥玩」所製作的波卡西,則經過改良,更適合在本港細小密集的家居及小規模農田製作和使用,利用未經烹調的蔬果廚餘和波卡西牀(Bokashi bedding)逐層堆疊發酵而成,其中豐富的微生物透過發酵過程把廚餘分解。只需兩星期,波卡西即可將有機廢物轉化為有用材料用於製作堆肥,是省時又能為泥土帶來豐富養分的好方法。

製作波卡西前首先要製作環保酵素,這是由果皮、黑糖和水混合而成,旨在培養乳酸菌生產乳酸,能抑制壞菌之外,還會產生酵素分解果皮的有機物。正如人體需要益生菌維持腸道健康,泥土健康也如是。當環保酵素發酵至3個月後,便會散發濃郁果香,此時就能與木糠混合,製成波卡西牀。過程只需將適當分量的環保酵素倒進木糠,雙手攙入攪拌,直至混合物呈現濕潤且不黏手的狀態便可。有同學曾表達:「在製作波卡西牀的過程中需不停翻動乾燥的木糠,這些高度重複的工序就如冥想一樣;除了能雙手感受木糠由乾變濕的形態,還能嗅到微微的酒醺味,使人覺得處理堆肥的材料並不是厭惡工作,而是一個愉悅且心理得到療癒的練習。」接着,把波卡西牀倒進塑膠桶子並擠掉所有空氣,發酵14天後再與蔬果廚餘逐層堆疊在密封的塑膠容器中,就完成製作波卡西。

不久,就可以把它們用作堆肥和施肥,令廚餘重歸土壤,育出農作物。使用這種「泥玩」配方製作的波卡西衛生丶無臭味,適合香港家居環境製作。

無國界務農生活

為了更有效推廣社區回收廚餘,「泥玩」與本地蔬菜共購平台「田嘢」合作推行「回歸田嘢」耕作計劃,試着為社區廚餘回收系統找出路。蔬菜訂戶參與工作坊在家中製作波卡西,再將發酵品送至實驗田作堆肥之用。這種社區協作令廚餘回收成為「社區支持農業」的一部分,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之餘,也能藉此推廣再生農耕法,向公眾分享相關技術和經驗,增加對土壤保養的認識。

在這兩個多月期間,我們亦有機會與來自元朗大會堂的少數族裔朋友,一齊參與「跨國界泥玩」耕作計劃。她們都是來港已有一段時間的家庭主婦,跟她們一起調理農務,令我們眼界大開。

來自烏克蘭的Marianna一邊澆水,一邊跟我們說:「在家鄉也有一大片農田種植,現在跟我丈夫過來香港生活,也想重拾昔日自由的務農生活。」後來她更在電話中分享了一幅年輕時手捧着水桶般大的南瓜照片,笑得合不攏嘴。

家鄉食譜:生苦瓜沾辣椒醬

印尼裔的Lilis操着流利的廣東話,與我們訴說家鄉務農的生活:「喺鄉下有耕開田,有農地,都種過百棵果樹,收成之後會拎去賣……在這幾月,我想在田間種最喜愛的辣椒。」雖有口罩相隔,但透過眉間都能感受Lilis的喜悅。

每次農務之後,我們都會進行收割。有次我們拿着籃子收割通菜,由於摘菜經驗不足,我們總是摘到偏老的部分。就在不遠處,3個來自尼泊爾的少數族裔姨姨看到我們雞手鴨腳,二話不說便把她們手上的嫩葉送給我們,還着我們蹲下來,指導我們分辨哪些是最新鮮最好吃的部分。Lilis更分享了她生食苦瓜沾辣椒醬的食譜,我們都大鄉里驚訝原來苦瓜可以生食。有名男同學回家後照辦煮碗,還試了配不同地方的椒醬,令爽脆多汁的苦瓜,被酸甜辛味中和,去其苦澀,餘韻還好像滲出一份東南亞風味來呢。

烈日當空,我們用水喉為植物澆水,陽光偶爾折射出彩虹,那多元的色彩,正教我們回到根本,復育土地,使萬物生長,是人與人連結之基礎。

用紙皮打好泥牀根基

經歷過皮膚都被曬黑了的日子,我們也步入秋天,這也是香港農夫們最繁忙的時候,因為天氣正適合下種栽種各種新作物。因此在10月初我們一眾理工大學設計系學生與「田嘢」蔬菜訂戶們,以及元朗大會堂的少數族裔朋友一同在「泥玩」實驗田參與社區種植日。

「泥玩」負責人阿成為大家講解開田的程序:種植之前,先為農地除草。我們看見長到小腿位置的雜草叢生,都深知今天應是個辛勞且漫長的日子了。我們一眾新手農夫因為工具不足需要徒手除草,再看看旁邊少數族裔姨姨熟練地拿自家的鐮刀,對準雜草的根部,一拉一割,綠油油的農田轉眼間變成了深褐色的泥地了。

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我們部分同學與「田嘢」成員幫忙預備紙皮,以作稍後鋪在田牀上的植被,防止泥土表面水分蒸發,亦減少雜草之生長。我們需要除掉紙皮上的封箱膠帶和標籤,以及拔走固定紙箱的鐵釘。如果沒有經過這個仔細處理紙皮的步驟,我們也不會覺察在包裝過程中原來用上了大量的塑膠物料,而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數百年才能分解。

以蔬果連結社區

在泥土上鋪好紙皮,灑完木糠和木碎後,大家都在自家的泥牀上種植菜苗。但是,這才是我們種植的開始,若想農作物長得茁壯健康,需要每天下田為它們澆水。由於我們一眾學生都無法天天下田,因此,我們與少數族裔姨姨互相幫忙,下田時也會為對方一併打理種植牀,進行簡單的澆水和除草工作,希望作物能健康成長。

在「泥玩」的社區種植活動中,連結大家的不只是共同進行農務,又或是製作波卡西堆肥材料,收割的蔬果也能成為連結社區的話題,少數族裔姨姨不吝嗇地與我們分享異國食譜,互相交流農作物的烹調方法。單是洛神花就已經做出了很多款食物和飲品,例如花茶丶果醬和蜜餞等。大家也會把他們帶到田間一起分享,品嘗努力耕作的成果。

隨着「泥玩」不斷進行實驗及改良對泥土友善的農耕方法,我們也期望波卡西堆肥法能讓更多人熟知,推廣回收社區廚餘外,也能令廚餘中的有機物和營養物資能回歸土壤,重新在地連結不同的生命。一個科目完成後,我們也打算以畢業作品形式,繼續未完的「泥玩」設計,期待看見我們有份栽種的,在未來半年快高長大。

文˙ 理工大學設計系學生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