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兆輝示範正統姿勢 粵劇「跳舞機」學做手身段

文章日期:2022年12月03日

【明報專訊】學習粵劇的做手身段,過程可能十分刻苦及沉悶。不過,香港教育大學正研究一套粵劇身段學習的智能系統,猶如玩跳舞game一般,只要跟隨系統內角色動作及節奏,系統就會根據用家的肢體脗合度打分。以為只是電腦遊戲?原來幾乎全部身段動作都由粵劇名伶阮兆輝(輝哥)親身示範或監督,輝哥說:「學完唔保證好好,但一定唔會學壞手勢。」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梁寶華熱愛粵劇藝術,1997年起在校內開辦粵劇欣賞通識課程,2009年開始與大老倌阮兆輝合作,推動中小學粵劇教育。梁寶華認為推廣的關鍵,是要讓人懂得欣賞,因此邀請輝哥一起編書,於2017年出版《生生不息薪火傳──粵劇生行基礎知識》(圖),講解粵劇基本知識;其中在講解做手、身段部分,更由輝哥親身拍片示範,錄製成光碟隨書附送,期望「藝以人傳」。不過,後來梁寶華在接觸青少年粵劇訓練團體時,發現很多學員經常被導師指出做錯動作,原來這與傳統粵劇傳承模式轉變有關。

師徒制變訓練班 易學壞手勢

他曾在多年前發表《香港粵劇的傳承模式倡議:從師徒制和社區訓練到學院制》學術報告,主要探討香港粵劇的傳承危機。他說粵劇自清代已流行於廣東、廣西一帶,1970年代其他大眾娛樂如電影、電視、音樂未流行前,粵劇行業發展得相當蓬勃。當時粵劇傳承以師徒制為主,「徒弟拜師後會跟師父同住,師父負責徒弟的食宿,徒弟除了學做大戲,還要照顧師父的起居。這種主要是一對一的教學方式,讓師父在傳授粵劇的『唱念做打』時,可立即糾正錯誤」。但隨着粵劇日漸式微,戲班及演員收入均大減,「對師父來說,負責徒弟食宿的負擔頗大;而徒弟要將生計完全押注在粵劇表演上,風險亦過高,令傳統師徒制難以維持」。

取而代之,現時香港粵劇傳承主要為社區訓練及學院訓練模式,同樣是公開招生,學員入學後沒有特定師父,而是根據課程而轉換導師。雖然教學要求同樣高,但始終不是一對一,亦並非每天都有師父執正學生動作;尤其是兒童粵劇訓練班等社區訓練,學員可能每星期才上課一次,下課後各自練習,因此容易學壞手勢。

「好似訂做西裝,如果一開始量錯了尺寸就很難改。例如有些人抬起手臂時,會不自覺側頭及傾斜身體,但正確的粵劇動作卻不容許,一旦學員在自行練習期間讓身體記下了不正確的動作,便會很麻煩。」阮兆輝說粵劇界表演向來沒有標準唱做規範,以往師父一對一看着徒弟練功,說對就對,說不及格就不及格。但當時代改變,傳統師徒制不再成為主流,在新的傳承模式下更難學到合乎規格的動作。

結合多媒體科技 克服三大挑戰

梁寶華稱從事教育多年,很明白進展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重要,學生如能得到即時回饋,可提升學習效率。於是他開始構思建立一套智能學習系統,借助科技記錄粵劇老倌的做手身段,讓青少年學員可通過系統,第一時間得悉有否做錯。彭穎炘(Jasman)是教大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高級研究助理,熟悉多媒體科技,曾參與奪得全港VR復康訓練遊戲設計比賽公開組冠軍的研究計劃;加上她對傳統藝術保育特別有興趣,因此與梁寶華一拍即合,並選擇以科技傳承粵劇為博士研究論文題目,加快了智能粵劇學習系統的開發進度。Jasman指起初以為擷取動作數據不太難,但真正開始後才發現主要面對三大挑戰:

1. 非常身段

阮兆輝說在穿戴感應器錄製做手身段時,系統未能理解粵劇演員「能人所不能」的姿態,因而自行以一般正常人的肢體動作調整,「例如有些動作,需要蹬直一隻腳向上抬,但由於一般人不會這樣做,系統便將蹬直抬起的腳稍稍改為彎曲膝關節」。負責科技部分的Jasman稱從未預計這種情况會發生,「因為背後使用的人體動作數據庫,是採集自正常人的肢體動作,但粵劇表演並非正常,因此需要人手慢慢修正,以提升正式學習系統的辨識準繩度」。

2. 硬件限制

粵劇動作並非一般人以為的緩慢,例如在地氈上做的「毯子功」,便有很多快速翻騰跳躍動作。示範時即使專業動態感應系統能夠記錄下來,但學習系統使用的Microsoft Kinect感應器就未能成功;加上考慮到自行練習有危險,結果開發過程雖然拍下不少動作,但最終只揀選30組相對「溫和」的做手身段。

3. 整合評分

初步完成學習系統後,要驗證它與專業粵劇演員的評分差異。梁寶華指如兩者差異很大,系統就不具實際價值,只能算是遊戲。為此他們邀請了15人,各試驗30組動作,參加者有專業粵劇演員,亦有門外漢,完成後再邀請包括阮兆輝在內的4名資深粵劇演員為錄影片段評分。由於每組動作拆分為腰、頸、手、腳等10多個部位獨立評分,因此梁寶華說過程非常痛苦。經過兩次驗證及修正後,現時智能系統的「看法」已很接近業界標準。

邀得鄭詠梅 錄製「旦」角版本

Jasman稱為了提升智能粵劇學習系統的吸引力,界面也持續改良,「起初界面比較悶,有些新秀粵劇演員就建議除了原有的鑼鼓聲節奏,再加入有如跳舞game的節奏棒,令用家更掌握何時要轉換關鍵動作」。經修正後系統界面變得更有趣,又加入自定連續動作挑戰,讓用家自由配搭最多5組做手身段,更接近真正的舞台表演。

梁寶華稱現時只是智能學習系統的第一階段工作,除了邀請阮兆輝錄製「生」角,他們還邀請了著名演員鄭詠梅錄製「旦」的做手身段,但他笑說短期內先將重點放在完善「生」的版本上。Jasman則說有信心在年底前完成,屆時會邀請社區粵劇訓練團體試用,希望幫助學生掌握合規格動作之餘,也通過系統的解說部分,讓用家學懂如何評價粵劇表演。●

文:周群雄

美術:謝偉豪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Feature]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