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毫無疑問,人生總有某些時候感到事情早已注定,無力左右。倘若認真反省,不難發現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事情都非我們所能控制,人生的劇本彷彿早已寫好,被宿命主宰似乎是難以反駁的結論,於此哲學家又會如何回應?
與大眾心目中的宿命論不同,哲學家主要關心的是形上宿命論(metaphysical fatalism)。據哲學家康尼(Earl Conee)的表述,形上宿命論是指世界上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所有事物,全部已永遠注定如是,並無其他可能。按此,它與坊間流行的宿命論有幾個重要的區別。首先,形上宿命論者並不相信世事的必然性背後有什麼「命運」或其他神秘力量左右(此亦不是哲學所能回答的問題)。同理,形上宿命論也不信相世事總有某些理由或目的。簡言之,世事之所以無法避免,不在於任何意志的安排,僅只是世界運行的模式(Conee, 2014, p.22-24)。
世事永遠注定 並無其他可能
以上這種形上宿命論,又與我們時常提及的決定論(determinism)有何分別呢?決定論主張,根據過去已發生的狀况和條件,以及現實世界的自然法則,只有一個物理上可能的未來。因此哲學家泰勒(Richard Taylor)認為,宿命論與決定論的基本原則並無太大差異,一旦如決定論者一般相信普遍因果關係的必然性,那麼未來就早已決定,不能避免(Taylor, 1991,p.55)。可是康尼則指出形上宿命論其實是個更極端的理論,關鍵在於決定論強調的必然,只在於因與果之間的關係,形上宿命論主張的必然,卻與因果律則或自然法則毫無關係,而是更抽象的東西。決定論相信現在與未來被歷史和自然法則決定,不過理論上過去的情况或世界的自然法則,都有可能是另一模樣,如此則未來亦將隨之而變,即使如此仍然與決定論的想法相容。形上宿命論卻強調從過去到未來,世事已永遠注定,必然如是,並無其他可能,故此兩者並不等同(Conee, 2014, p.22-24)。
在釐清形上宿命論的基本想法後,自然要看看它是否成立。每當談及宿命論,定必提及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著名的例子:假設明天或許會發生海戰,在今天有人預測明天海戰將會出現,而另一些人則預測海戰不會成事。沒有人預先知道何者為真。承接上述情景,我將以康尼的描述為基礎(Conee, 2014, p.24-26),以論證的形式把形上宿命論的論證表示如下:
前提一:「明天會發生海戰」(P)這個說話是真的,不然其否定「明天不會發生海戰」(~P)就是真的。
前提二:如果某語句為真,則它必然會為真。(例如﹕如果明天會發生海戰,則明天會一定發生海戰)。
結論一:無論P或~P為真,它都必然為真。
由此將推論出另一個具體上關於海戰的結論:
結論二:不管明天海戰會否出現,任何會發生的一方(P或~P)的都必然會發生,不可避免。
要注意的是以上論證當中的「必然」指的是不可避免,而並非邏輯必然。再者,海戰只是任意選取的,可用任何事件代替。總言之,這論證嘗試證明形上宿命論的最終立場:不論什麼事情,會發生的全部無可避免地必然會發生。
我們要如何回應以上論證?其實學界歷來已有大量討論,主要質疑兩個前提的真假,以下將簡略說明。先就前提一而論,它依據的是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意指某說話要麼是真,否則為假,並沒有其他可能。此定律與同一律和矛盾律是三個最基本,廣為接受的邏輯定律。縱使如此,有論者指出排中律在海戰的論證上並不成立,因為排中律只適用於已發生的事情,而關於未來的語句,現在並無相應的狀况使得其為真或假。正如海戰會否成真,要到明天發生了才能定案,因此在今天,「明天會有海戰」與「明天沒有海戰」仍然未談得上孰真孰假,而只是未能決定(indeterminate),故此依據排中律的前提一是錯的。對於這個反駁,康尼相信難以成立,原因在於它否定語句可預先為真,而這立場有違直覺。例如小明在星期四說明天會有海戰,結果一語成讖,我們都會在事後(星期五)說,你昨天的說話原來是對的,業已成真。換言之,就算使得某語句為真或假的相應狀况只在未來出現,我們似乎仍可合理指出現在的預測本質上是對是錯(要日後才知道是認知問題,不是本質問題),因此排中律仍然成立(Conee, 2014, p.27-29)。
區別「可能」與「必然」
倘若前提一難以推翻的話,我們或可轉而質疑前提二。事實上對於這個前提有兩種理解的方式,涉及「必然」的歧義,但在此讓我們先把什麼是「可能」、什麼是「必然」弄個明白。近世的模態邏輯家習慣以「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這概念來定義可能與必然。所謂可能世界,粗略而言指的是有可能成真的世界,例如沒有戰爭的世界,而現實世界不過是芸芸眾多可能世界之一。依據這種想法,「P可能為真」意指「P在至少一個可能世界為真」,而「P必然為真」等於「P在所有可能世界為真」。按此,視乎將「必然」置於整個條件句前面或是條件句後半,前提二將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N1:必然地(如果某語句為真,則它會為真);亦即「在所有可能世界,如果某語句為真,則它會為真」
N2:如果某語句為真,它必然地會為真;亦即「如果某語句在現實世界為真,則它在所有可能世界皆為真」
先討論N1。這是無可置疑的必然真理,因為這個條件句的前項與後項完全相同,就像說如果A是紅色的東西的話它就會是紅色的,可是這根本不能證明A「必然」為紅色!若以海戰與可能世界代入,N1就是說在所有可能世界,如果那裏會有海戰,則會有海戰。可是究竟有多少個可能世界會出現海戰?是否所有可能世界都會出現海戰?卻仍是未知之數。由於N1未能證明語句的「必然」,故此亦邏輯上不能推出結論一所要求的「必然」。另一方面,N2指出某說話為真則代表它「必然」為真,如果N2成立,無疑足以推導出結論一,可惜N2明顯是不合理的,因為某說話實際上為真並不代表它「必然」為真,充其量只代表它「可能」成真。就像如果明天會有海戰,也不代表在所有可能世界海戰都會發生。可以想像在某個明天天氣惡劣的可能世界,戰事就不會爆發。換言之,就算現實情况為何,也不能由此直接推論出這個情况不可避免,所以我們沒有理由相信N2(Conee, 2014, p.30)。更重要的是依據N2,這個論證將犯上乞題(begging the question)的謬誤。結論一宣稱現實上為真的都是「必然」,因此他們需要解釋為什麼現實上為真的會在所有可能世界為真,但N2卻直接假定了這點,不合理地將結論要證明的放在前提作為理由,此舉根本無法證明什麼。綜合以上分析,可見前提二的兩種詮釋都未能支持結論一,形上宿命論的這個古典論證只能以失敗告終。
重新選擇 未來必然更好?
我們一般都認為過去木已成舟,無法改變,而未來仍然由自己選擇。泰勒則指出宿命論者會將未來與過去等量齊觀,皆因兩者從來不曾在我們掌握之中(Taylor, 1991,p.55-56)。如果未來非人力所能及,人生最終只能按既定劇本走,我們的努力和選擇所為何事?相信自由意志,反對宿命論,不管從理性與情感的角度而言,似乎都是無可厚非的結果。不過就算宿命論並不成立,哪怕歷史能夠讓人重新選擇,未來就必定會變得更好嗎?下一次,三松閣的最後一篇,就讓我們探討這個很多人都思考過的問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參考資料:
1. Conee, E. (2014). "Fatalism" in Earl Conee & Theodore Sider. Riddles of Existence: A Guided Tour of Metaphysics, New edition. (pp.22-4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Taylor, R. (1991). "Fate" in Metaphysics 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pp.54-67.
歡迎讀者電郵給予意見:threematsuk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