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場加映:昔日的前衛,今日的老派3D浪漫——《阿凡達:水之道》

文章日期:2022年12月18日

【明報專訊】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深潛十多年的《阿凡達》(Avatar)續集,取名《水之道》(The Way of Water),被同一映期本地電影導演形容為巨人歌利亞之作,就連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的半自傳電影都情願退讓,順延幾周才正式公映。當然,《水之道》都同樣有點老導演的自傳色彩,已形同馬里亞納海溝代言人的「水行俠」占士金馬倫,以創作量與深潛紀錄來看,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對海底世界的迷戀更甚於電影,至少《鐵達尼號》的那顆海洋之心已經沉落海底25年了,占士金馬倫則仍然沉迷在他奇想壯闊的水之道裏。

《阿凡達》第一集在2009年上映時,無疑開創了3D電影新潮流,然而,往後幾年商業大片一窩蜂在片名後面補輟3D字眼,卻只不過以廉價3D字幕效果呃多數十元門票,觀眾們很快就買到教訓,片商心知賺不到錢,便不再多此一舉。十幾年後,曾是時令虛火的3D熱潮早已減退,家裏儲起的那一大堆3D眼鏡都應該扔了,誰記得對上一次看過的3D電影是哪一齣呢?應該說,回首過去十幾年像個騙局的3D亂流,除了《阿凡達》有着貨真價實的驚人炫麗場面,個人而言,可能就只記得高達(Jean-Luc Godard)在《告別語言》(Adieu au Langage)對所謂3D電影的諷謔。

儘管高達晚年已看破了這一場騙局,卻不能否認占士金馬倫童叟無欺。唯獨他是3D電影的真正追隨者,當這個世界已經不再流行3D電影,已經過時了、玩不出花樣了,占士金馬倫卻仍然製作着他的《阿凡達》續集(聽聞還有第三、第四和第五集)。幾經延期,終於在2022年問世的《阿凡達:水之道》,其實已獨領風騷,放眼影壇無對手,也無爭議——連高達都已經離開人世。它的目標就只是自我超越,自我承傳,刷新更高規格的3D電影。《阿凡達:水之道》像一場浩瀚而過時的盛宴,它有着頂級的烹製,但食材已不當造。今日的觀眾是否受落?占士金馬倫似乎不志在。商業市場還剩多少?他應該已推升到獨門藝術層面。或者情迷深潛的人都有這種孤高的自覺,但《阿凡達:水之道》也不全然是一部過氣而苦心孤詣的3D電影,剛好跟立體影像更逼真、更真實的論調相反,而是隔着薄薄的特製鏡片——就像故事裏人類戴上氧氣罩在異星生活一樣,用今日說到爛的詞彙,就是沉浸式體驗,以3D模糊了觀眾的距離感,把他們帶進故事裏那個虛構世界。這概念始於《阿凡達》,直到今日《阿凡達:水之道》已經不嶄新,卻依然是3D電影之所以是3D的最佳理由。

作為全球最賺錢的導演,有錢就是任性,有錢甚至不只任性,老占對沉船戲碼和海底世界顯然有種常人無法消化的執念。這三小時裏面,前半段展現了豐富的假想海洋奇觀,有如虛構的3D版 Discovery Channel,後半段則似乎是在《阿凡達》的故事基礎上復刻了老占的代表作《鐵達尼號》,在鉅額製作的雄壯叫聲下,打造出一個只有戴上3D眼鏡才能實現的科幻國度。早幾個月《明日戰記》上映時,就有不少觀眾為「古老闆」護短,概括而言,是科幻電影講求視覺特技的水平,劇本簡陋一點無傷大雅。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阿凡達:水之道》毫無疑問作為今日特技電影的最高規格代表,然而它就不只講求眼前一亮的影像特技,老占自認,是劇本寫來寫去都不滿意,所以才要磨劍多年。

3D眼鏡才能實現的科幻國度

誠然,電影成敗關鍵,是在片長達三小時的超級長篇電影裏,如何好好說故事,既不能喧賓奪主之餘,也要維持戲劇張力,避免觀眾視覺疲勞。劇本確實花了許多心思,角色分工意外仔細,男女主角從第一集的亡命鴛鴦,變成十多年後兒女成群的老夫老妻,故事轉而圍繞家庭責任和親子關係,主角一家為免連累同胞,遷出森林,寄人籬下成為海人,無從保護家人的男主角,有着作為父親的失勢與迷惘,女主角為了追隨厭戰的丈夫,甘願拋棄祖先和故鄉,自我放逐,他們的子女則別無選擇,尚未安頓,便在新環境被視為異類。他們不適應海人的生活,卻又對照了那條離群索居的獨臂塔鯨。塔鯨像海洋裏偉大智者的代表,無為不爭、也不殺戮,體內卻藏着吸引人類捕獵的精華,但面對人類侵略,隨時有能力反噬。沒有高深燒腦的科幻情節,也只是延續前作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征服慾,批判人類對海洋生物的過度捕獵,都是容易被大眾接受的主題。故事簡單,但細節並不簡陋,正如故事其次,但非毫不重要,或者老占讓所有想拍科幻鉅製的後輩都上了一課。

從亡命鴛鴦到老夫老妻

不過,觀乎身邊一些朋友的反應,似乎對《阿凡達:水之道》興趣不大。可能大家近年已習慣Marvel超級英雄電影的連續劇節奏(然後又厭倦了),相隔十幾年,追看續集意欲大減,又或者是一聽到《阿凡達》就聯想到3D電影,有太多被騙的不愉快經驗,於是不了。然而《阿凡達》對我另有一番意義,確實有很多人都看過前作,而我自己差不多看過一千遍。第一集上映時,我剛剛大學畢業,便一邊繼續考研究所,一邊在連鎖戲院做放映員(跟別人解釋時都形容自己是《搏擊會》的畢彼特)。《阿凡達》在香港上映了差不多三個月,曾經一度霸佔整間戲院所有院廳,從早到晚不斷「重播」,我和放映室的同事都悶到開始背誦片尾credit名單。

那一年除了剛剛流行3D電影,然後隨着《阿凡達》的票房紀錄升上沸點,其實還有一大改變,就是傳統菲林電影開始被淘汰,逐漸換上數碼放映。當中的關鍵,據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就是因為如今已乏人問津的3D電影。由於《阿凡達》效應,後續許多荷李活大片或是投資規模較大的中港合拍片,都會提供2D和3D雙版本供戲院放映,也就變相只有數碼制式。是否為3D而3D是一回事,但因為3D就再不會花錢烤製幾千呎長的菲林。短短一年之間,3D電影愈來愈多,沿用菲林放映的電影則愈來愈少,到後來已成習慣,無論3D與否,絕大部分電影都開始只是將hard-disk送來放映室。如是者,許多戲院翻新之後,已經連菲林放映機都沒有,或者連放映員的崗位都沒有了,跟Netflix選片一樣按掣就是,數碼放映不會跳畫格、跳錫紙、燒穿菲林,也不會有人為疏忽,頂多就是重新開機而已,不需要額外聘人。那時,戲院放映室的同事知我都是騎牛搵馬,不時安慰,像你這樣讀過書的不愁出路,都不會在這裏留一世。都不是的,其實我很喜歡。後來才明白是我的幸運,趕上了最後的最好的年代,至少學過如何處理菲林,如何操作放映機。那時我不懂為何會有三個鏡頭比例,放映同事都答不出,照做就是,但他們一看就知,都做慣做熟(後來翻查電影專書才知道)。那陣時不知道,原來是我人生最接近電影的時光,雖然這個說法太浪漫了,我只是被電影之神選中,跑到戲院賺了一點生活費。

《阿凡達》是新時代的開始,也是上一個菲林年代的完結。諷刺的是,十幾年後已經無人再記得3D電影,現在是下一個新時代了,《阿凡達》卻反而代表着過去的華麗浩瀚。時間不等人,電影始終是潮流,但《阿凡達》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它曾經代表前衛先進,推倒傳統,摧毁了舊世界。今日它卻代表着懷舊與老派的浪漫。

文˙紅眼

編輯•廖偉龍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