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北九)曾由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分校租用,但學校於前年停運,日前公布新用途,將設立普及司法教育中心;不久前則有虎豹樂圃提早退場,把虎豹別墅交還政府,令外界惋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計劃)自2008年至今共推出6期,共有22座法定古蹟和已評級歷史建築。今期邀得保育顧問、「資深」和「年輕」的計劃代表共議,看以後活化之路如何走。
觸礁例子:
機構不熟營運模式 收入來源有限
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義務財政吳韻怡曾以保育顧問身分,參與過數座建築的活化,包括兩個碰壁例子如虎豹別墅。胡文虎慈善基金於2013年獲選,於別墅成立虎豹樂圃。吳認為順理成章,因基金創辦人保存許多別墅物品,可藉此向觀眾展示,「奈何選擇以音樂學校形式營運」。樂圃的營運方法,包括成立虎豹音樂基金,均專為項目而構思,「聽他們分享,似乎不是他們擅長的,是特意為申請而想出來,需要時間摸索」。另一例是馬灣的芳園書室,曾由圓玄學院租用,到2017年因人流少而停運,今年由香港基督少年軍中標,預計2025年再開幕。吳說圓玄學院在馬灣的工作較孤立,但少年軍已在馬灣扎根多年,亦有活動中心,「是令政府放心的機構,不擔心吸引不到訪客」。地點雖然偏遠,但她說這些郊區歷史古蹟受團體如學校和本地遊歡迎,相信能有串連馬灣不同特色的活動。
活化計劃要求申請者自負盈虧,她建議未來的申請者以熟悉或在行的範疇為營運模式。位於舊大埔警署的綠匯學苑,是她認為較相容(compatible)的例子,營運方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沿用飯堂位置作低碳飲食餐廳;主樓房間作教育營舍;羈留所及槍房則是古蹟展覽及教育徑一部分。加上嘉道理具備專業生態知識,能保護毗連警署的鷺鳥林。建築隱身山丘,正門低調,鮮有路人經過,但建立到口碑,吸引訪客慕名到訪餐廳。疫情雖影響營舍收入,但餐廳有烹飪活動,另有切合理念的社區互助店,故仍可如常營運。相反,虎豹樂圃未見開拓餐飲或其他收入來源,疫情更影響課堂和參觀活動。
景賢里計劃 勝在不貪心
「疫情令申請者今後多了營運考慮,如第六期的芳園書室,在計劃書已寫到萬一有疫情,哪些活動可轉到網上。」計劃訂明建築物租賃期為3至6年,但她說政府其實希望獲選機構長期營運,態度較審慎,例如三度放在活化名單的法定古蹟景賢里,用途多年懸而未決。她引述保諮會意見,指之前的計劃書有太多活動,「景賢里.養生殿」項目較靜態,所以在第六期中獲選。景賢里室內具備多項建築特色,故早期計劃書常「打泳池主意」,想利用這較大的室外空間,「但政府不想影響整體所有部分,加新的部分又接受不到」。現時方案會回復飯廳的用餐功能,還有前院、後院及游泳池區域的休憩用途。
北九再活化案例 後期規劃考功夫
部分獲選項目有私人機構參與,如協辦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群項目的國際學校。吳韻怡估計對政府而言,申請者有一定「實力」和經驗,可保障項目持續性,免重蹈虎豹別墅的覆轍。但明白公眾或對此反應兩極,「對活化沒認識、單以納稅人身分去想可能覺得有問題;如果有留意活化,見到很多失敗例子退場的,會明白為何有這些組合」。
她留意到近年公眾更理解活化,如第一二期推出時,他們不解何以要在欄柵外加上玻璃、在建築外面加上有礙景觀的升降機,「認識多了會明白活化計劃難免,因要迎合現今的《建築物條例》」。後來的項目吸納公眾意見,虎豹樂圃不再用玻璃,改用花盆區隔樓梯欄杆和行人,「現在機構退場,花盆也可隨時拿走,減低對建築物的傷害」。北九已由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按《條例》翻新,吳相信下任租用者香港善導會的主要挑戰在於後期規劃,例如如何在佈局複雜的法院,以導賞展示疑犯、律師和法官上庭時的3條路線。「這是第二次活化的案例,可以看將來營辦機構如何善用前人留下的。」
美荷樓活化 善用舊居民網絡
石硤尾美荷樓自2009年起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保育及發展,除由公屋單位改建的城市旅舍,也有上月翻新、以公屋為主題的生活館,以及維繫逾十年的舊居民網絡(網絡)。協會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陳東山憶述當年靠登報尋人,聯繫各散東西的美荷樓和徙置區舊街坊。成員捐出舊物作生活館展品、分享口述歷史,部分擔任導賞員。在疫情前,他們每年有十多次聯誼和節日活動,如中秋晚會、盆菜宴、包糉和講座等。當年居民已屆八九十歲,子女亦到中年,網絡擴展至他們的兒孫、同區街坊及關注保育人士。協會總幹事李勁松說登記人數至今有上千人,定期參與的有300多人,當中有30多人最活躍。他說網絡成員對項目有歸屬感,例如參觀預展時,會協助更正或加強展示內容,「有街坊見到示範單位後,主動捐出他的不鏽鋼扇葉風扇配合」。聯誼也是收集口述歷史的機會,如《桃姐》監製和故事原型李恩霖曾住在美荷樓對面,回來跟居民親述故事。
協會行政委員會委員黃奕鑑說,網絡是美荷樓與其他活化項目明顯不同之處,整體助益超出預期,將深思如何擴展,也常將這經驗分享給其他項目申請者。面對疫情,他們開拓了本地住宿和調動員工崗位,同時得賽馬會捐助,首次為展館大翻新。吳韻怡提過,活化項目要辦展不易,因空間有限又必須介紹建築特色和活化資訊,較難輪換展覽,常靠活動增加新鮮感。美荷樓展館的參觀人數在開幕5、6年後下滑,館方今次根據過往訪客的背景和喜好設計新展,陳東山認為這對維持吸引力和延續項目至關重要。黃奕鑑說,活化計劃的重心最初由保育轉到活化,現在大家開始講持續性,「明白這才是這件事的核心」。
薄鳧林牧場 盼與同區古蹟合作
薄鳧林牧場於今年4月試業至今,牧場古蹟及業務發展經理林楚穎預計將於明年3月正式開放。她說這做法有利有弊,既可嘗試不同活動如舞蹈劇場、社區藝術展覽和拓印工作坊等,同時收到不同市民的意見,要細想如何取得平衡。她解釋試業期有多個考慮,包括爭取時間,在申請飲食牌照和籌備期間徵集訪客意見,「例如很多人問有否雪糕、牛奶,我們用此意見物色營運者。餐廳空間會構思與牛奶和烘焙有關的工作坊」。牧場位於薄扶林村對面,他們也想先試水溫和觀察人流,發現導賞團較可行,「可以走整個薄扶林,易吸引人過來,也見到這區很多行山客,想辦山林導賞團」。香港明愛在薄扶林村已推行社區發展服務逾十年,此項目也是村民跟明愛提議一同申請。建築的室內空間雖不多,她認為地區網絡是牧場優勢,如可與其他同區古蹟合作,或帶訪客走進薄扶林村,在村中摘雞屎藤做茶粿。
整個牧場團隊只有5人,由明愛提供行政和物業管理支援,包括定期檢視建築狀况等。所以他們另有申請基金贊助前期工作。林楚穎預料今後最大挑戰在於摸索營運模式,以應付運作和維修支出。除恆常展覽外,牧場或每半年籌備一個新展,也冀從活動、餐飲及商業合作賺取收入。總結上面前人經驗,「空降」的活化項目似乎較難成功,始終需聽取大小持份者聲音和連結周邊環境。
點解活化需時多年?
活化計劃總予人工程經年的印象,吳韻怡說外界未必理解當中流程。機構在中標後要招標聘請顧問團隊包括測量師、工程師和保育顧問等,撰寫交予古諮會的文物評估報告,另有多項申請和撥款由其他政府部門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批。她接觸的項目一般需時6、7年籌備,而實際施工時間只佔2至3年。工程期間時會發現超出預算,例如建築物狀况不如理想,但當局按計劃書為建設成本封頂,加上通脹,常令機構左支右絀。業界多次向政府反映審批進度過慢,以及財政預算欠彈性的問題,但未見改善。本報就此向發展局查詢,該局回覆為優化活化計劃和精簡程序,政府現正檢討其推出機制、申請程序和評審過程、評審準則,以及對非牟利機構的支持等,並會諮詢保諮會的意見。目前22個項目中有11個未開放。除今年公布的5個第六期項目,第四期有一個正試行營運;第五期有3個正活化,當中「聯和市場——城鄉生活館」原預計本年啟用。另有2個停運項目,包括第三期的虎豹樂圃,以及機構在前期退出的第五期前哥頓軍營Watervale House。
【活化歷史建築篇】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圖片、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