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毛線編織,大家常接觸到,但是有逾200年歷史,以紗線織出的圍頭花帶、客家花帶,你又見過沒有?
古老事物有如舊照片般慢慢褪色,幸而一些有心人為傳統注入新生命,讓它重新活起來。有70後跟80歲婆婆拜師學藝,不止學習傳統,更要尋求突破,將古董花帶化身為匙扣、寵物頸圈和藝術作品。雖然花帶紗線不能像毛線般為人保暖,卻能交織出暖暖的兩代情誼。(註: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用花帶做涼帽帶,這樣出去咪靚囉!出嫁時新娘戴上花帶,很多人會讚她嫁妝好好㗎!」80歲的粉嶺龍躍頭圍頭婆婆梁少霞(麟娘)戴起涼帽繫上花帶,笑瞇瞇地說。一條花帶比手指還幼,但上面圖紋如花似錦,摸上去凹凹凸凸恍如繡花,麟娘那條有70年歷史的花帶手感依然堅實,十分耐用,而花帶的兩端有流蘇裝飾,實用又美觀。
圍頭客家漂亮花帶 點綴黑沉衣服
除了圍頭人,客家人也有織花帶的傳統。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中心主任陳國明指,圍頭和客家花帶的織法基本一樣,但樣式和戴法就各有不同。例如客家花帶通常是白色底及單色花紋,而圍頭花帶是紅芯(紅色花紋),兩邊可配搭不同顏色邊線,如對比強烈的綠色和黃色,色彩較繽紛。
「因為要做苦力,所有當時圍頭和客家人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黑色。那麼女性在什麼地方可以裝扮自己?就是花帶!」陳國明說,女生會用花帶點綴涼帽、圍裙,或用作褲頭帶。花帶為衣服添上色彩,這門工藝卻不是每個圍頭女生都會。「買1條要1元多甚至2元,但每個月收入只有2、3元,怎麼捨得買!」麟娘看到村中阿姨織花帶,她就去看,「以前沒有人專門教,看完回去自學,織一條唔識,再織第二條」。那時的麟娘只有7、8歲,學懂後便用來幫補家計。她補充,通常織花帶的都是未出嫁的閨女,「嫁了的不是不想織,而是沒有時間織,又要顧孩子,又要做家務,又要務農,唯有年輕女仔有閒暇就會織」。
婆婆重拾塵封工具 找出少女時代作品
陳國明引述客家文化研究工作者徐月清的研究指,花帶編織傳統已逾200年歷史。但他估計,在香港懂得此手藝的婆婆只餘10多個,而且現今大多都不再織花帶。麟娘慨嘆:「再沒有人戴涼帽、穿圍裙,所以沒人買沒人織。」日月如梭,麟娘放下這門手藝至少60年,「 有一日有人問有誰識織花帶?我說我識啊」!陳國明為了讓龍躍頭的一班婆婆重拾昔日樂趣,發起花帶復興計劃。然而,麟娘要在塵封逾半世紀的記憶中找回編織技巧也不容易,「織得不對,又織第二條,試下又睇下」,慢慢重新上手。她更在舊居牀下底,找到多年沒用的花帶工具和少女時代所織的花帶,全都變成珍貴的古董。
不需要草圖 織出對稱圖案
「為了織花帶我配了(副)千多元的眼鏡!」麟娘說。愈織愈起勁的麟娘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收了70後的趙雅然(Gladys)為徒弟。在大學主修藝術的Gladys與NGO「全人藝動」合作舉辦不同的社區藝術活動,在2018年春天,他們一起到龍躍頭跟麟娘學織花帶,自此與花帶結下不解之緣。
麟娘坐在小櫈子上,把紗線繞過板櫈束好後,裝上工具完成「開線」,宛如一台小型織布機。她將線束繫上腰間,用力拉直,一隻腳踩着板櫈腳來平衡,然後拿起「帶批」(梭子)在經線上交替地挑線與按線,緊接着抽「伯公」(提綜)或壓線,再「過線」把緯線穿過經線,一雙巧手俐落地編織出滿佈雙面圖案的花帶。
「第一次看婆婆織,覺得好厲害!」Gladys覺得花帶很美又神奇,婆婆為何能憑空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這驅使她進一步探索,「起初我織得很岩巉,粗幼不均、鬆散,為何婆婆織得那樣美,我織成這樣?因此很想追求這個手藝,於是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婆婆也一直提點」。麟娘正色道,「要很有耐性,挑錯、按錯一條線,那個花就不成」,而且帶身要織得夠厚實,兩邊要直,花紋不會鬆散或變形,才算織得好。但要織得緊實,其中一個技巧是編織過程中用力拉扯經線,「如果長時間編織很快就會腰痠背痛」,Gladys說,所以每天織幾小時,1條花帶約需1周才完成。
70後傳承技藝 糅合新舊圖案
Gladys有個使命,就是要保留這門傳統手藝,留住花帶的美。為了磨練自己的技藝,她織了逾百條傳統花帶,「不斷練習就像修行」。她從中領悟到傳統的智慧,例如挑花法則,因此她想再進一步自創全新的花紋。本來擅長繪畫的她以紗線作顏料,創作出「卵、蟲、蛹、蝶」4條糅合新舊圖案的花帶,配合繪本述說一個蝴蝶蛻變的故事,寓意自己在龍躍頭由零開始學織花帶,直至開班授徒的成長經歷。作品在2021年「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地區生活文化展」中展出。
「她好叻!織的花帶又直又精緻,已超越我,是大師傅!」麟娘盛讚Gladys,同時慨嘆自己視力不夠好,已織不到精細的圖案,但有人用心學習她的手藝,感到無比欣慰,「我已80歲,我教識你,你自己去變」!Gladys與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合作開辦工作坊,鼓勵學生在學習傳統技藝後,創作出喜歡或實用的作品,令古舊的手藝融入現代生活,延續下去。有學生在花帶上織出中英文字,有人織出錢包,有人以花帶製作寵物頸圈、匙扣……「花帶其實有無限可能」,Gladys篤定地說。麟娘不但欣賞「徒孫」的創意,更一起創新,織出27芯的花帶(傳統只有9芯),又製作耳環,還想編織手袋向高難度挑戰!「很高興她這麼瘋狂跟我們一起玩!」陳國明笑着說。
「傳承不是單向而是互動,互動裏有很多感情」,Gladys說道。如有人問手織和機織的製品有什麼分別,她會回答:「手織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溫度,人手做出來,機械無法取代。」
■花帶工作坊
Gladys與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將不定期在龍躍頭舉辦花帶工作坊,有興趣者可留意fb專頁「拾圍安歌」公布舉行日期及報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