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可以借的話不會買 新年從共享開始

文章日期:2023年01月01日

【明報專訊】環保署公布2021年《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1年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量為415萬公噸,平均每日11,358公噸,追平2018年疫情前的高峰水平,是1991年有紀錄以來新高。2023年下半年將實施垃圾徵費,新年新開始,下次購物前,我們是時候思考是否應該開始嘗試源頭減廢。或者可以先去大角嘴「借嘢」共享物資平台看一看,那裏可以借單反相機、麵包機、碎紙機,可以借,點解要買?

背景

項目:在大角嘴社區建立資源共享實體平台

目的:透過共享物品、舉辦活動,連繫社區關係

人物:「福全共物館」及大角嘴街坊

300多件物資 單車焗爐都可借

東華三院2021年在大角嘴福全街附近開設「福全共物館」,為了讓街坊更好記,又名「『借嘢』-共享資源互助平台」。共物館猶如圖書館,只要登記成為會員,你就能借走架上的物資,每次可以借3件,每件可以借10天。共物館開設一年多,館內有300多樣物資,約1400個會員,大部分物資都是由大角嘴街坊捐贈,最受街坊歡迎的是玩具、結他、電鑽、單車等。曾有外賣員的搵食單車突然故障,經過共物館馬上借用單車應急。記者到共物館不到半小時,就有街坊捧走一台焗爐、踩走一輛單車。

使用者不限特定階層

共物館隔壁是東華三院的青年共居空間宿舍,共物館負責人、東華三院計劃經理(服務發展)羅秀英(Karen)說:「剛好知道這個舖位會空置出來,我們就嘗試想想會不會可以再做到其他服務,共居也是共享資源,除了住之外,還可不可以嘗試其他?」共物館附近街道店舖都是五金舖,樓上是唐樓,但一條馬路之隔就是呎價近2萬元的高尚住宅。夾在劏房和豪宅中,「我們就想兩種好不同性質的人住在這個地區,會不會可以互相補足,可能富裕少少的家庭,會有物資多出來給基層家庭」。Karen舉例,基層家庭可能想用吸塵蟎機、空氣清新機清潔家居,但家裏根本放不下這麼多電器,富裕家庭家裏有這些物資但很少用,共物館就可以成為資源流轉的平台。

玩具最受歡迎

「慢慢發現不只是有錢或者富裕家庭才會捐贈,基層家庭小朋友大了,不需要玩具,他們都會捐贈給我們。」物資分享或借用並不限於特定階層,不過玩具特別受家庭歡迎,因為不同年齡的小朋友適用的玩具不同,玩具使用的時期短,更適合借用的模式。「例如小朋友小時候要訓練fine motor(精細動作),但再大啲1歲就不需要再用,無理由買這麼多玩具。」借還玩具也變成家長訓練小朋友要有責任感的方式,玩完要自己收拾好、清潔乾淨,才能借新玩具,形成借玩具的習慣,而非想要就買。

長者借單反氣炸鍋 接觸新事物

長者也是共物館一大「顧客」源。疫情逐漸緩和後,退休人士、長者開始走出社區。「他們經過見到覺得幾得意,會進來望吓,看到有些新的、他們以前沒有用過的東西,例如光波爐、氣炸鍋,就借回家用。」有長者借了光波爐來煮燒雞,還拍照給Karen看成品;有人借用露營枱櫈、帳篷去野餐,「他借的不是那種一打開就彈出來、不用搭的帳篷,他自己由零開始搭,覺得好過癮」。有街坊捐贈單反相機,說自己年紀大,單反相機、鏡頭太重,托不了;另一邊廂又有退休人士借相機學拍照,有人借電子琴、結他自學。「對於長輩來講,有些新玩具玩吓,今次整吓呢樣,下次整吓嗰樣。」長者可以消磨時間,也有更多機會參與社區,跟共物館的社工交流,周不時問他們有沒有新東西可以借。「他們會介紹給朋友,告訴他們,這裏好正喎,不用自己買,借咗先,啱你先去買,他們甚至覺得,啲嘢淨係用一次,根本不用買。」

遇故障 街坊請纓維修

會員可以免費借用物資,不用付按金、入會費,那麼會不會有人刻意不還、弄壞物資?「沒有人不還,但有人遲還。」Karen說開館時,也有想過要不要訂立罰則,「例如這個單反相機這麼貴,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借,第一次都可以借等等。但我們最後都選擇希望用信任帶動,結果都好好吖」。開館一年多,沒有人刻意不還或弄壞物資,曾有小朋友用壞了一台夾公仔機,充電位發生故障,「媽咪帶小朋友,連同夾公仔的『屍骸』,告訴我們弄壞了」。共物館就找維修義工看看能否維修好夾公仔機,同時邀請小朋友來館內幫忙清潔物資、整理玩具,「媽咪好開心,因為覺得小朋友有責任感,弄壞了不是就咁算,或者直頭不回來」。

也有大人借用單車後,單車鏈運作不順,Karen也邀請他一起過來檢查單車,看看哪裏出問題,還吸引其他街坊一起湊熱鬧,幫忙維修單車,「有街坊見我們埋頭苦幹維修的時候,好奇走過來會問我們搞乜鬼,有些街坊真的識整、整開單車,跟我們一起維修」。館內的衣車故障時,路過共物館、懂得維修衣車的街坊也會主動請纓幫忙,「打開門就有打開門的好」。共物館不收費,弄壞了也不要求街坊賠償,「因為這些物件全部都是街坊捐贈,就算弄壞了,我們也不知道價值是多少,好難定一個價要你賠」。共物館希望證明能夠以信任而非金錢維繫社區,相信街坊並非刻意破壞物品。試過有結他斷弦要換線,有街坊說可以幫忙,共物館讓街坊把結他帶回家換線,幾天後結他完璧歸還。

鄰近店舖無償支援

其實社區沒有大家想像中冷漠,街坊之間能夠建立互信,店舖也有人情味。共物館附近的五金舖也很願意提供協助,「電鑽、電批那些我們不懂得用,有時想問吓這個要配什麼鑽嘴,我們都會拿到隔籬舖頭問,他們都會教我們」。Karen分享,曾有一對老夫婦來借電鑽,但他們和共物館的員工都不太懂得怎樣操作,旁邊五金舖就教他們怎樣使用,最後他們成功在牆上鑽了幾個洞,完成簡單的家居維修。共物館維修物資時,零零散散需要一兩顆螺絲、零件,「五金舖就說這個零件我們沒有,你去邊度邊度搵。我們搵到,舖頭又會說『得啦得啦,你攞去啦』,都不收我們錢」。

共享借後感 辦工作坊建鄰里關係

除了借物,共物館曾舉辦不同社區活動接觸街坊,例如環保酵素工作坊、家事梘工作坊,都是街坊主動提出想分享如何製作環保酵素,「我們稱為街坊師傅,平時在這些環節,跟他們傾傾講講,就會認識他們,又會嘗試邀請他們跟大家分享」。一邊製作環保酵素的時候,街坊互相分享自己以前試過做環保酵素,不過成品不理想,或者為什麼有些步驟要用糖,這次不用糖,而慢慢建立關係,「我們的定位不只是共享這麼簡單,希望可以連結更多人與人之間。」這亦是實體共享資源平台的好處,街坊能夠有定點互相接觸和交流,每次借還物品時有機會簡單傾談,「這次物品好不好用」、「做了什麼」。例如有街坊還麵包機時分享麵包機應該怎樣做最好,「我們覺得這些都好有趣,其實可以借完就算,不需要跟我們分享這些事。你說是不是很多人會分享,又未必,但不用多,慢慢這些氛圍會互相影響」。

共物館現在遇到最大的難題是空間不夠大,無法容納太多物資。「有人未問就放門口,有些就不理三七廿一,拿了過來才問你要不要,不要就把東西丟掉,但我們真的有限制,也要考慮是否適合人借走。」試過有街坊問共物館收不收雪櫃、洗衣機等大型電器,他們就聯絡有需要的基層家庭。「有趣的是試過有人拿了個貓籠過來,但我們真的不會收貓籠,剛巧有街坊在,說正好有需要,他們就馬上自己溝通。」共物館也推出應用程式,街坊除了可以在應用程式上登記借物資,還可以「free」出多餘物資,希望街坊有多一個途徑共享物資,「只要是我們平台的會員,有物品free你就會有通知,啱用就可以自己應機」。他們計劃共物館至少再持續3年,在社區建立互信和共享概念,既然有人會願意捐出相機、單車,也有人借用完完好無缺地歸還,「可以借點解要買?」

文˙ 朱琳琳

{ 圖 } 朱琳琳、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劉若基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