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稱古希臘哲學家喜到廣場辯論,若說廣場空間孕育出哲學也不為過;沙特、卡繆和西蒙波娃也愛到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打躉,或許就是咖啡館空間激發存在主義。如果給香港人一個空間,又會搞出什麼新意?黃大仙區街坊Antony和Mill在新蒲崗開設共享空間,卻又不甘只做一個共享空間,探索有限空間如何變出無限可能。
共享空間一般設於鬧市旺區,2020年開業的共享空間——文房卻藏身於新蒲崗工廈,事關兩個創辦人Antony和Mill都是黃大仙區街坊。Antony本身是共享空間的常客,過往使用服務時留意到客人離開共享空間後,與空間的關係就結束;同時,一般社區缺乏服務居民的共享空間,所以希望做出一間有人情味、扎根社區的共享空間。因此Antony和Mill特意找一個廣闊、光猛的單位,甚至有一個露台,要留下來首先要透到氣。
辦分享會 維修互助平台
Antony笑言稱不上回饋黃大仙區,只希望共享空間不止用來工作或溫書,譬如一些社區活動和工作坊也能在這裏舉行,「我們希望這個地方的主角不是地方,主角是使用這個空間的人」。「簡單來說,就是有任何用得着這個空間的地方,都是我們想去探索的事。」
他們對外合作有一個共識:「愈多可能愈好」,只要不影響到本身共享空間的服務,就可以一試。共享空間搖身一變,儼如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所言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每個人聚首於自由平等的空間討論、對話,衍生出不同公共活動。
有別於坊間工作坊,他們期盼這裏辦的工作坊較獨特、創新,譬如品酒、蠟染和廁紙掛飾工作坊等。由於Mill是藝術系畢業,認識不同藝術家,也希望介紹香港藝術家的不同創作,甚至曾邀請以前的老師辦動畫班。共享空間的一堵牆掛着16幅植物標本,原來是《香港原生植物圖鑑》其中一個作者王曉欣亦曾到文房作分享會;他們也與組織「維修辦館」合作,提供場地讓一班有興趣或有技能維修電器的退休公公、叔叔為街坊維修家電。「所以我們除了希望share這個空間之外,同時也可以透過我們的東西帶不同事物給人,這是我們一路希望做到的事。」Mill說。
可能是藝術系畢業,Mill深知從事創作的苦况:「創作要怎麼謀生呢?除了創作以外,他們可能有一些成品,而我們幫他們銷售,希望可以多一點(收入)餬口。」
寄賣手工服飾 講求原創
甫踏入文房,就會看到寄賣的檔口,譬如攝影藝術家劉智聰、藝術家Miki Ho的作品,亦寄賣獨立出版的書籍。而在大門旁有一排貨架是與「一物一事」合作,掛着的衣服都是藝術活動策劃人方韻芝80多歲的母親小蘭手工製造。合作也不是亂來,視乎製品的完整度——是否原創、獨特。
「我們在這兩年,不停跟不同單位合作,將更加多元化的東西帶來這裏,就是想這裏的人不只是溫完書或者工作完就走,他們在這裏可以有其他事物得着。譬如你上來溫書或者你做了半日工作已經好攰,你見到(一些製品)可能問『咩嚟㗎』?我們就可能因為這件事而溝通到,這也是我們跟客人之間多了的互動。」Mill說。
疫情下,各行各業受創,但Antony說:「反而經歷疫情,共享空間是受惠的行業。」因為防疫政策導致人們欠缺聚腳點,而共享空間卻不在此限。但其他商戶未必獲政府支援,「其實好多小店因為要生存,都希望會不會有多點事情,是可以令到他再跳出來,讓多點人認識」,但欠缺領頭人去舉辦活動和計劃,讓人認識不同小店,甚至整個社區。文房就當了那頭領頭羊,猶如組織了由店舖網絡組成的另類公民社會,填補政府防疫政策的空缺。通常公民社會是非牟利,由大大小小公民組織組成,但近年不少公民組織消散,公民社會的精神和功能反而滲在大大小小的店舖,不以賺取最大利潤為目的,有時旨在促進公共利益,形成另類的公民社會。
團結老舖小店 研新想法
文房曾經舉辦「獅子四圍走走生活祭」的社區活動,Mill解釋:「當時香港整體氣氛都不太好,所以自己都會諗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到我們這個社區,所以就做了這個『獅子四圍走走』的活動。當中有一些興趣班、有一些分享會……就是希望多些人認識或者願意去探索新蒲崗、黃大仙區的小店。」Mill指,這個活動令到這個社區的小店更為團結,「只要大家有什麼事,大家都會互相幫忙」。不同店舖活在新蒲崗,有老舖,亦有工廈裏新的樓上舖,疫情當前也願通力合作,「這一區的舖頭好多都是老舖,尤其是食肆。所以好像我們這些新的舖頭,可能有一些想法,他們都會好願意跟我們一起去諗一些事,他們也給我們好多建議」。而在文房同一層就有一家在香港設計的滑雪產品店,疫情期間可想而知對他們有多大影響,後來以教滑板課程為生,「如果我們有什麼(適合的)活動,都會line up他們一起去做」。
之前禁堂食令,甚至全日禁堂食,不少打工仔蹲在公園一隅吃飯的畫面依稀可見,前任特首才頓覺有些人不在寫字樓工作的。而晚上6時禁堂食令時,其實也有些人沒有地方吃飯,或者只想跟朋友聚一聚。於是買附近小店的外賣上來文房,就會有優惠,Mill說:「他們可以純粹上來食個飯,或者使用我們的空間。」Antony補充:「其實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沒有堂食,有些客人真的會買個外賣上來食個飯。」政府專心防疫時,小店網絡正正填補了市民在防疫政策下的需要。
在疫情受創的還有公開試考生,因為學校和自修室關閉,若屋企不適合溫習,基本上沒有地方溫書。所以Mill提到一個小店撐學生的計劃:「有一些有需要的小朋友,他們只要填回一些基本資料給我們,而他們家裏真的沒有一個適合的環境,就可以上來這裏溫書,我們費用全免,給他們一個空間,亦都有其他小店去資助這一件事。」
盼受助學生將來support人
「本身空間就在這裏,在不會有好大成本要攞出來的前提下,做到就盡做囉。而且這個programme,我們只是其中一個supporter,有其他小店一齊support,我想這是一個共生的關係,不是單方面,是好多人一齊付出的。我們希望哪一日有一些有需要的學生覺得自己被support之後,日後他都可以成為support人的那個。」Antony說。
開業兩年有多,Antony和Mill最深刻都是跟客人的關係,以及看見不同人的成長。有些學生考完公開試以後,特意回來探望他們、寄聖誕卡給他們,附近遇見也會談起近况;或者一些小型公司在共享空間發展到需要到外面租寫字樓,但間中都會租文房的房間開會,敘一敘舊;更有些人在移民之前約他們吃頓飯道別。甚至文房曾辦過「此地.異鄉|音樂×詩會」,邀來音樂人黃衍仁、阿初及詩人枯毫、余婉蘭,Antony沒想到黃衍仁參加了音樂詩會3個月後就在金馬獎頒獎禮上領獎。
圖畫看似美好,但Antony也不諱言:「當然我哋搵唔到錢嘅𠵱家。」Mill聽後也不禁大笑起來,直言:「我們開了兩年幾,其實都不是一個收支平衡的狀態,我們都是在摸索。」第五波疫情確診宗數字急升,令不少人害怕外出,影響到共享空間生意;近來不少客人去了旅行,所以共享空間的市道都淡靜。他們訂了目標試多一年,方向上有些不同,希望令到更多元的活動在共享空間舉行。「但當然啦,還可以試多久,都要視乎自己銀包有多少錢喇。」Mill打趣道。●
文房
地點:新蒲崗大有街35號義發工業大廈10樓E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