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聲撼河山 激揚小調 迷醉當年百萬人

文章日期:2023年01月08日

【明報專訊】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港人電視送飯的日子,所以那時候,電視劇歌曲影響力最厲害。顧嘉煇,是躬逢其盛。

現今大家的一般印象,以為顧嘉煇的第一首電視劇主題曲是《啼笑因緣》,而且即時紅透半邊天。可是實際上這是他為無綫寫的第三首電視劇主題曲。第一首是1972年面世的《星河》,由詹小屏以國語演唱的,第二首是1973年面世的《煙雨濛濛》,由鄭少秋以粵語演唱。《星河》是唱國語的,並沒有怎樣為人注意,《煙雨濛濛》的音樂較西化,當時也沒有得到太多的共鳴,唯有到了1974年3月的《啼笑因緣》,音樂中國得來融入若干西樂元素,連唱的都是鬼鬼哋的仙杜拉,這才大大地博得樂迷歡心,顯見顧嘉煇不是一出手就成功,要寫到第三首呢!

《啼笑因緣》之後,也不是一帆風順,比如《芸娘》、《楊乃武與小白菜》與《清宮殘夢》,聲勢就弱了很多,要到翌年的1975年6月,為《巫山盟》寫了《田園春夢》,才再度掀起熱潮。然後,又要到1976年5、6月份的《心有千千結》、《書劍恩仇錄》,顧氏作品才持續大放光芒。事實上,在那兩三年間,為無綫寫劇集歌曲的音樂人至少還有文采、江南、關聖佑、于粦、王粵生等等,此後顧嘉煇才「一統江山」,在多年間,無綫電視歌曲的作曲人就幾乎必然是顧嘉煇!並且也幾乎逢電視歌曲必紅!

《萬水千山縱橫》悲壯

本地的電視劇集,時代背景從古裝到民初,從戰前到現代,光是要配合這些背景,作曲人是必須具有豐富的音樂素養,能古能今,能中能西,因而也足以顯示顧氏的巨匠風範。顧氏的音樂創作,不管是中式的風味還是西化的韻致,都有其開拓之功。只是今天回望,西化的韻致應不愁沒有人繼承延續並發揚光大,愁的是中式的風味恐成絕響,就像是中式風味已沒法在當代的香港有立足之地。

在7、80年代,中式風味的電視歌曲,並不是一味的柔媚纖弱如《田園春夢》,顧嘉煇的《書劍恩仇錄》,便有甚悲壯激揚的一面,同年于粦創作的《逼上梁山》,可謂互相呼應。

顧嘉煇最享負盛名的一首《上海灘》,前奏已是澎湃洶湧,真似「浪奔浪流」,但歌曲旋律本身是以五聲音階為主,只是偶爾在不起眼的地方有ti音潤飾一下,以至偶用一兩回很西洋味兒的三連音節拍。所以,這首仍是中式風味的作品啊!若分類的話筆者會稱之為「激揚型中式小調」。

《流氓皇帝》的主題曲《男兒志在四方》,開拓了非柔媚纖弱中式小調的另一可能。那份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心境,可說是《忘盡心中情》的快樂版。尤其前奏處有兩句女聲的演唱,感覺很是清爽。

如果以古裝武俠劇歌曲為限,顧嘉煇的激揚型中式小調作品,筆者個人覺得感染力極強的前三首是《楚留香》、《萬水千山縱橫》和《世間始終你好》,這是以其面世時間排序。

3首歌曲,《楚留香》是以do音作為結束音的,西洋樂理會視之為major,而以近世的中國調式理論來說,則是宮調式。因為調式的影響,激揚得來頗覺氣度雍容,雄深雅健。《萬水千山縱橫》和《世間始終你好》俱以la音作為結束音,西洋樂理會視之為minor,而以近世的中國調式理論來說,則是羽調式。由於minor的調性偏於幽暗,所以《世間始終你好》縱使激揚,總帶絲絲傷感色彩,只是幾乎被激揚感覺蓋過而已,而《萬水千山縱橫》的悲壯感是很明顯的。

《楚留香》逢上港劇初登台灣的機緣,迷倒了不少台灣觀眾,而主題曲亦風靡一時,而後來竟發展到成為流行的送葬歌曲,真是出人意表!明明是major的歌調,卻作如此用途。

《萬水千山縱橫》的編曲很是適合由西洋管弦樂隊發揮,銅管樂奏出號召性引子:mi la la la ti la,然後整個樂隊立刻和應,完全是千軍萬馬的場面。激揚型的中式小調,卻寫出如此氣勢磅礡、聲撼河嶽的樂章,絕對是空前。

《書劍恩仇錄》經典

稍後於《萬水千山縱橫》面世的《世間始終你好》,那激揚型的中式小調男女合唱形式,自然不同於顧氏舊日的《田園春夢》、《愛在心內暖》,而是一新耳目,但覺意氣昂揚。《世間始終你好》近年成了香港中樂團親民之曲,不時奏起這豪邁之音,然後讓觀眾唏嗬唏嗬地融入曲中,場面壯闊動人。

這種激揚型的古裝武俠劇中式小調歌曲,考其緣起,很可能是始自佳視劇集《射雕英雄傳》(1976年4月12日啟播),那主題曲是黃霑曲詞、吳大江編曲的作品,當時這首歌曲亦是耳目一新之作;稍後,麗的劇集《三國春秋》(1976年5月5日啟播)的主題曲,由黎小田作曲、楊道火編曲,其音樂亦已具激揚的情態。到稍後無綫開拍《書劍恩仇錄》(1976年6月28日啟播),顧嘉煇自是不能不努力比這兩首歌更走前一步半步!鑄成《書劍恩仇錄》主題曲這首經典!

那些歲月,激揚型中式小調,可說是時代之音,其他音樂名家亦有《大俠霍元甲》(黎小田曲)、《秦始皇》(關聖佑曲)、《中國夢》(趙文海曲)等等傑作!

小小的香港,有如此激揚人心的中式小調,也許是跟那些歲月眾人都奮發向上的精神契合,小調都喜歡激揚一下!加上那個年代的人,成長中尚可接觸到很多中國音樂的聲音,對中式小調有份親切感。而這,是港情還是國情?

不過,1990年代起,中式小調在香港的粵語流行曲中漸漸淡出,這亦波及激揚型中式小調,彷彿再沒有人想聽這類型的新作,而即使仍有古裝武俠劇,其劇集歌曲也像是激揚不起,所以真是怕中式的風味成絕響。這情况,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要有待大家思考。

文˙黃志華

編輯•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