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埋呢度先:神佛角、無敵海景 在飛走前細看華富邨

文章日期:2023年01月29日

【明報專訊】對Instagram「陳舊靈魂」的年輕版主Venus來說,香港舊事物總是無比吸引,她快要動身往澳洲與家人團聚,但告別香港的限期在陰差陽錯之下,比預料的長,因此趕緊如她所願設計一趟華富邨之旅。這條臨海屋邨之美近年已為大眾所知,在她眼裏又看出什麼?順此路線,還可走走香港仔與鴨脷洲,那是Venus從前上學的地方,只要好奇行多兩步,重回舊地也會有新發現。

簡介:神話《一千零一夜》裏,少女每晚講一個故事,令國王聽得入迷,一天天換轉心意;《看不見的城市》中的馬可孛羅,與大汗忽必烈談着城市種種模樣,一夜接一夜,說個不休。「如果有多一張船飛,你會唔會同我一齊走?」流離時代,去留是個大哉問,《香港散步學》作者黃宇軒(Sampson)轉轉念頭,決定做盞神燈,為即將告別香港的人度身設計一次旅程,一路行住傾捨得捨不得,一路蒐集這座城市叫人留戀的hidden gems。要是你苦惱着跟住去邊度,「不如,我哋去埋呢度先?」

從未在香港「相遇」的地方/文˙ 黃宇軒

這幾年,時常要回答大家都該被問過無數遍的問題,「你走唔走」?有時想不到答案,我就笑笑口說,還有許多事和地方,好像該在香港做完、去完才再算。或者,去埋呢度、呢度同呢度先再諗?

到身邊朋友真要移民離開香港時,我也慣性問他們,有沒有在香港才做到的事、在香港才去到的地方,你會做完去完才捨得奔往機場?通常得到的答案是:「諗唔到」,於是總焦急起來,想為對方度身訂做、設計行程,享受香港最讓我珍重的一些體驗。

我比較是「未嘗派」多於「重溫派」,要度身訂做的話,傾向找出對方從未在香港「相遇」的。跟Instagram(IG)「陳舊靈魂」的版主Venus只有一面之緣,算來只份屬網友,但從其日常發布的內容,已盤算着,有什麼「陳舊」的城市空間,會是她「應該要去」,但沒去過的。也如所料,Venus反客為主,說她有張清單,列出在香港還沒到訪但想去的角落,這其中不算有次序先後,但那幾項排頭的是華富邨。

心忖,「我就係要呢啲!」華富邨一帶,正好是有旅客來港的話,我必然放在行程裏的一站,幾年前《衛報》建築評論人Oliver Wainwright來港,竟有機會帶他造訪幾個地方,我戰戰兢兢,也是選了華富邨作目的地。

存在超過半世紀、山城和小鎮般的華富邨,由港英時期曾任政務司的華人建築師廖本懷設計,本來就是香港最有魅力的居住空間之一,它過幾年將開展漫長的重建過程了,實在是任何未仔細在其中漫遊過的人,都應該要好好去逛一次的。

寫完這句,其實有點心虛,十數年來每次到訪,剛好都是行色匆匆,未曾仔細逛過——有次更是在黑夜中,追逐在邨裏舞動和在斜路不斷向下衝的中秋火龍,龍尾也沾不上,氣來氣喘。這次正好為自己補習,預備帶更多離港但未曾至此的朋友,「去埋呢度先」。

公共神壇 安放特殊「遺物」

在華富邨一二期轉一圈,悉數經過全部26座樓、覓得從不同角度察看其總體佈局的位置、探聽街坊喜歡在什麼角落看海、享受各種公共空間、再訪一些邨內老店……該是一趟豐富的旅程了。不過,到訪華富邨,不能錯過附近重要的bonus:海旁瀑布灣公園的邊緣地帶,上千尊神像放在一起的滿天神佛角落,對我來說,是香港首屈一指有趣的景點。

研究社會設計的蕭競聰教授和新加坡學者Thomas Kong,曾一起撰文書寫香港與星洲的「非正規聖壇」,分析他們其實算是一種真正公共的博物館藏,由民間策展和整合社區的資產,當一個社區裏的人老去、遷移的人多了,這些公共神壇,一方面容納了無處安放的特殊「遺物」,一方面也自然而然造就了一個屬於大家的地方。這動人的角落,如果沒親身見過,是離開香港前萬萬不能錯過的。在神像群附近,還有在地圖上看不見的泳屋、屋棚,以及在海邊的迷你天后廟,也是讓這處更加有趣的細節。

提出一起在華富邨散步,Venus提到沒怎麼踏足過南區,我們都提起香港仔避風塘最西端的堤壩,難得能讓人走在其上,也只是一步之遙,不如日落時分也去一看,於是就這樣約定好,Venus啟程前,我們去埋華富邨散步先。

日期:2023年1月12日

行程:華富邨看神像與海→巴士到香港仔堤壩→街渡到鴨脷洲

………………………………………

延誤離港 在賺來的時間償願/文˙ 曾曉玲

「其實本身上個月底飛咗㗎喇,然後中咗(新冠),所以飛唔到。」Venus說有幸有不幸,因為在澳洲的媽媽心急與女兒團聚,「但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港留多陣,係賺咗嘅」。原本還嘆息來不及訪一趟華富邨,在賺來的時光裏終於一償心願,這天她還約了透過IG認識的散步伙伴Mon同行。

木偶、豬仔 神佛角湊熱鬧

穿越高低錯落的樓宇之間,遇到好心街坊Louise帶一段路,她說別人慕名而來,細個住這裏其實覺得好悶,她的家面海,50年來「由細到大在冷巷望住隻大鹹蛋落山,好正㗎﹗」瀑布灣公園就是她在邨中最愛的地方。

既有街坊推介,就去看看吧。公園是沿海「緄邊」的長形休憩空間,足見設計者心思,踏步而下,又立見街坊添上「爆發式」的創意,石上放了千百個大大小小的佛像、觀音像、關公像,什麼能起「保祐」作用的都群集於此,而且不分國(仙)界,眾神之間又見阿拉丁神燈公仔、尼安德塔人頭像、胡桃夾子木偶、豬仔錢罌……

這種奇趣的繽紛,Venus平日亦會到處走走逛逛去追尋。疫情後開設IG專頁「陳舊靈魂」,她笑說契機是失戀後重拾攝影興趣,自言22歲的自己心內是個老靈魂,一開始被霓虹燈迷住,漸漸被多樣的街景吸引,然後發現城市變得好快,有些舊日繽紛這刻捕捉到,下一刻就消失,總看不夠,看極都不夠。這天起行前夕,網上熱話是送別梁添刀廠的大刀招牌,有種聲音會怪大眾失去才懂珍惜,她微微申冤:「但對我來說,拍照是想留低它的最後一面,而我平時也很珍惜地拍這些事物的。」

離開公園,兩個女生念着要去看公屋走廊盡頭的海景,喊着「1、2、3;2、3;3」,兩下手勢為對方留影,盡顯這個世代駕馭影像的熟練。不過Venus有她的獨特視角,問她來到有什麼感覺,「呢度真係好舒服。我鍾意佢每一幢樓都不同,好多屋邨有它的特色,然而每座樓都差唔多樣,但這裏連外牆顏色都幢幢不一樣,而且因為它依山而建,有些樓凹了進去,有些又好高,我覺得好有趣」。

重訪田灣 發現新觀賞角度

臨近黃昏,下一站搭巴士去訪田灣冰廠附近一處堤壩,從香港仔伸向對岸鴨脷洲,是歌手陳蕾作品《世界與我無關》MV結尾的取景地。在保安做得滴水不漏的香港,走在這條沒有圍欄的路上有種興奮自在。Venus指指遠處山上有巴士飛馳而過,「好cute呀﹗」她曾在田灣讀書,回想以前只覺從九龍到這裏上學路途遙遠,「後來我會想,那時沒有到處探索好可惜,今次彌補了以前沒行的路,這片風景很特別,不是坐在船上,卻可從海中心的角度去欣賞兩岸」。

而她未曾踏足過鴨脷洲,笑自己從前以為只能搭船前往,入夜後反正順路,正好睇埋多一個地方。「原來是這樣啊」,與她的漁村想像不同,「這裏跟其他市區沒多大分別,好神奇呀」。連續行三四小時,這趟旅程好盡興,自從買了機票,她就抱着道別的心情去每一個地方,父母想她一起在塔斯曼尼亞展開新生活,「你問我這一刻是否好想移民,我一定沒有」,但她都想有別種嘗試,「好驚來日做了人哋阿媽,會後悔為何當年不去試試」。

把心裏清單「華富邨」一項打了個剔,清單仍是落落長,她惋惜出生太遲,「這一整座城市,我都唔捨得」,經營專頁後認識很多同好,「好多人會說多謝你記錄香港咁多嘢,開頭我只是想影而影,愈做愈有少少使命感,有些事多個紀錄就多一張相留下來」。她傻氣笑笑:「朋友都勁睇死我會好快回來」,但也有朋友對她說:「只要有了發掘身邊美好的能力,去到邊都會ok。」設計當天旅程的黃宇軒也同意:「我真心覺得,你突然對這些感興趣,突然又要走,回來會戰鬥力大增,多了新的觸覺,會覺得香港更加好睇。」他掏出一本《把人生過得像持續散步》,是作者蘇菲蔓在多國生活的旅記,送Venus一份小小信心。

【我的·私藏】

石硤尾蘇記

如果有天要向香港告別,你會做埋啲咩先走?Venus有個「反向」幻想,「他日回來香港,落機第一時間會做什麼?」她的答案是去「茶記」,私伙收藏一個街邊茶檔——石硤尾蘇記。「屋企人住了深水埗幾廿年,幾年前突然帶我去食,我覺得佢有一種人哋做唔到的味道。」有一次,她更遇上像都市傳說的街坊中樂團,在車房裏演奏,「我食完聽到二胡聲就跑去睇,站在門口聽了好久,公公婆婆叫我坐低,我又坐下半小時,他們說後生女,呢啲你都有興趣?我話好聽吖嘛」。幾天後在Venus的IG story裏,就看到蘇記圓桌上放碗豬扒麵搭隻荷包蛋的照片,更得知她再因情况有變尚未會在近日起行,這場意外地漫長的告別,又再延長了﹗

{ 圖 } 黃宇軒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