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香港「太安全」成習武動機 《尚氣》顧問 宏揚印尼武術SILAT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05日

【明報專訊】戴志良(Evan)曾任電影《尚氣與十環幫傳奇》武術顧問之一,近日出版《技擊解碼——東南亞武術SILAT》,詳述Silat(印尼武術)的源流、技法及其與電影的關係。本來教授自由搏擊的Evan,因2009年在大角嘴拳館附近發生的一宗菜刀斬人案轉念,「當時我在打拳腳、練運動、打擂台。自問不能一拳制服兇徒」。他赴東南亞習武,認識Silat後,將這門師帶徒、口傳身教的學問化成系統教學,繼而帶到銀幕前及成書。

發源於印尼、星洲附近群島

Silat遍見東南亞,是東南亞運動會的競技項目之一,分競賽、指定套路演繹和自由對拆演繹等類別。它的起源靠師徒世代相傳,有說出自今印尼和新加坡間的群島,也有說是爪哇島上的默拉皮火山。Evan在主持紀錄片《功夫傳奇IV》期間與不同東南亞師傅追溯歷史後,認為譯作「印尼武術」較為妥當。於13世紀的東爪哇王國滿者伯夷,Silat是用於軍隊作戰和侵略的「戰爭武術」,此後亦見於其他群島的王國。16世紀歐洲殖民者到來後,Silat演化成「自衛武術」,武者在黑夜或密林中訓練,「人們想保育這種技擊術和文化,於是將形態和動作融入音樂和舞蹈,在殖民者看來是民間藝術,其實是掩人耳目」。

Evan解說地形和環境如何造就不同的派別,例如深山村落會模仿動物,創立老虎派和毒蛇派等;在濕地或泥田生活的門派,樁步比陸地的大,以保持平衡;沿海漁民多在狹窄棧道行走,步法較輕巧靈活,城市的搏擊環境較擠迫,較多近身格鬥,「根據武者的動作,可以看出(門派)大概來自什麼地勢」。另外,隨着海路貿易發展,中國商人為防禦海盜和土匪,會聘請拳師同行,部分留在東南亞和授徒後,帶進中國武術元素,形成Silat下的分支Kuntau(拳道),特色是快速步法和近身擒抱等。Evan曾習中國武術詠春和意拳,說前者訓練手部感應和協調,後者講求整體發力,亦有助他拿揑Silat的身法和步法。

席地習慣演化坐地訓練

Silat一大特色是坐地訓練,練習者需挺腰和雙眼注視對方,「在其他武術甚少見到坐地訓練,除非是地戰如巴西柔術,會坐或躺在地上做鎖技,以拳腳對拆的話比較少」。他推斷這與印尼席地起居的傳統習慣相關,武者需在進食或祈禱等情况下防範偷襲,故發展出坐地對拆和方便拿起兵器自衛的招式。手部的攻防動作與站立時近似,但加入更多踢腳術。這訓練多見於傳統村莊,也有弟子帶到城市教學之中。Evan在萬隆拍攝期間,結交來自西爪哇村落Cimande的師傅,到城市後仍堅持這種訓練方式,並與Evan分享。「坐姿都有不同,可以翹腳、盤坐、屈膝,Z形腳,都做到不同動作。」

重技巧多於鬥力 布、筆、鑰匙皆可當兵器

Silat另一重點是講求平衡,他說習武有「同門忌身形」一說,之前學詠春時,他的師父和同門都掛在口邊,意思即學習同一武術的兩人對打,身形較細小的一方總會處下風。Evan的身形的確較小,「我要跳出這個框框。我醉心Silat和東南亞武術,因它們多數講控制平衡的技巧,配合人體力學,不是面對身形比我高大的就去鬥力」。他歸納出一些較適合亞洲人身形的Silat招式,並帶回香港,將其Silat教學分成徒手武術班,以及結合其他東南亞武術如菲律賓武術的兵器班,「始終菲律賓在棍術方面比較出色,印尼主力是短兵器、軟兵器,如紗籠」。

他教授較常見的兵器包括虎爪刀、短棍、短刀和紗籠布,讓學生熟習它們的特性,「在香港很難拿把虎爪刀出來,但當你理解該動作的路線後,拿着筆、鑰匙、頸巾或者膠袋,都可以應付到自衛所需」。別的武術或需花長時間學習套路和徒手對拆後,才讓學生接觸兵器,「但萬一他們未學到,遇襲時就不會處理」。有些習武多時的學生為此來跟他學習,因初階的Silat已涉及兵器運用,「這可能跟之前說到,當地人最初要用兵器對抗外敵有關」。在了解兵器特性後,他說亦可將技術放到徒手上,「說到底,最強的武器是我們的手,一定很靈活,可以做擸手、近身處理快速動作」。

港人缺危機意識 遇襲難自保

Evan最初萌生學習兵器的念頭,是由於社會發生多樁持刀傷人事件,例如2009年一名3歲男童被鄰居揮菜刀砍向頭部,父親雖捨命擋刀,但中刀倒地,男童終傷重不治。Evan說習武之人多有較高的警覺性,「這新聞很轟動,我當時反思,我學的東西不足夠我去處理這種情况和自衛」。電影中經常出現三兩拳便擊倒槍手或刀手的情節,他說純粹電影效果,「我只會打拳、踢腳,目標是對方四肢,沒接受過怎樣應對一把刀。上擂台對練或比賽有既定規則、要戴拳套,與實戰是兩回事,實戰要應用不同技術如甩手、鎖技,甚至拿兵器」。

他經常到亞洲或歐美國家出席研究會,由於襲擊事件常見,大家都具備自衛意識,亦有不少人接受過軍訓或服兵役,這令他有感香港「太安全」。加上香港社會風氣保守,特別老一輩認為兵器是危險事物、應避免接觸,「這樣下來,令香港人危機意識非常之低。香港雖然安全,但都有危險的時候……香港人有事就打『三條九』,警察未到來之前,你需要去處理危急的情况,沒人幫到你」 。

港片武指取經 外國影視不乏Silat元素

Evan在書中整理多種Silat套路,將多個招式串連。從前他較忽視套路,學習Silat後明白套路是傳統功夫傳承的重要一環,「將技術變成套路,就可以自己一個人練習,將一些招式保留,世代流傳」。他主張學生在上課時消化所學,多做筆記,灌輸給下一代。而他自資出書,也為將此口授心傳的武術系統整理。蒐集資料過程中,他與印尼運動員和不同門派的師傅取經,感受到當地武者的無私,「他們抱持開放態度,願意將這武術分享給全世界,歡迎人們推廣他們的文化。所以這書很大篇幅都放在印尼」。

書中另闢專章講述在電影出現的Silat。Evan數出香港影視例子,例如《太平紋身店》的周秀娜、《殺出個黃昏》中的謝賢用的都是虎爪刀,後者的武指曾來跟Evan取經。這些作品跟隨的其實是外國潮流,Evan猜是因中國功夫元素已十分常見,動作特技演員便把新的特色兵器放到打鬥動作,荷李活的《殺神John Wick 3》、日本的《RE:BORN》及動畫《魔龍王國》都有Silat元素。他較推介印尼的動作片《突擊死亡塔》系列,因當中有Silat的招牌動作和各式兵器,加上警匪追逐的現代故事背景,令觀眾看得較投入。

為《尚氣》構思武打場面

至於《尚氣》,他憶述自己加入的是約六七十人的動作組,當中分特技人組、「威也」和武術顧問組,他是顧問一員,各人專門就一門武術給意見,「因為主角尚氣要認識不同功夫,故要雲集不同專家,將最華麗的招式放進去」。武術顧問需花近半年時間,訓練演員的反應和動作等,亦要構思武打場面,他以巴士車廂追逐戲為例,先有劇本中的場景說明,劇組再用紙皮箱砌出與車廂大小相若的空間,讓顧問在裏面構想動作,之後移師實景,按劇本想像如何走位,「巴士的扶手要不要打爛?乘客拿的電腦、雨傘、手杖,我們要不要用上?」有時未到Evan負責的部分,他也在旁給意見,或跟其他特技演員和顧問一起扮演車廂乘客。這是他首次參與商業電影製作,雖然有部分動作設計,甚至他客串的片段最終都沒剪進去,但他說不要緊,「練武的人心態正面,可能是練功刻苦,訓練到日常中的堅持」。他視這次為難得的經驗,透過大銀幕上的功夫吸引觀眾目光,令他們考究當中的武術元素,說不定因此認識到Silat。

文˙ 梁雅婷

{ 圖 } 梁雅婷、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