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假日土瓜灣落山道一帶的車房沒營業,十分清靜,唯獨在後巷中有陣陣笑聲傳出。笑聲來自一家小舖,驟眼看,猜不到經營什麼業務,細心一看,才發現分體式冷氣懸掛了一塊像書法又像圖案的小招牌,寫有明日鏡畫公司,題字的不是別人,而是赫赫有名的已故國畫大師方召麐,經營的正是鏡畫裝裱。
《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兩張電影海報經李基夫婦兩雙巧手裱得筆直平滑,再套上畫框,擱在工作枱上,為平平無奇的裱畫工場添上一絲藝術氣息。 「《花樣年華》海報最多人裱,我(至今)裱過逾百張,有些是日版、有些是香港版,真的很多人收藏!」從事裱畫工作多年的李基說。不過,眼前的這一張有點不同,特別之處不在於海報本身,而是海報的擁有者即將帶着海報遠赴他方,「這名客人快要移民葡萄牙,說之後回來香港,還有一些字畫要交給我裝裱,叫我千萬不要退休」!
國畫大師方召麐 親題店招牌
裱畫師傅李基和太太李娟今年60多歲, 打理裱畫店「明日鏡畫」接近20年,別看工場隱身於落山道的車房之間,門口小小,也沒有光鮮門面,但來裱畫的客人不乏名人、藝術家,掛在門口的招牌書法是由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的母親、國畫大師方召麐所題,還有已故著名鋼筆畫藝術家李薔生的作品,均是由他們裝裱。而演員黃秋生亦曾來裱畫,李太興奮提及當他知道她和丈夫是新會人後,還特意為他們買來新會陳皮呢。
李太說:「客人拿畫來裝裱,我們很多時都不知道作品價錢,他們只不斷說很便宜、很便宜,不想給我們很大壓力。」夫婦二人裱過最貴的作品,是一幅出自當代水墨大師張大千的作品。「畫作有60多吋乘30多吋大,客人拿來的時候並沒有說多少錢,但我們認出這是張大千的畫作,風格是潑墨式」,二人雖沒有念過藝術課程,但在這行浸淫得多,對名師大作略知一二。他們當日馬上趕工完成,為免夜長夢多,裝裱好後第一時間送回給客人,後來才知道那幅水墨畫價值達1200萬元。
不捨客人未言休:想做多20年
李基1997年帶同妻女從澳門移居香港,跟隨同為裱畫師傅的父親學裱畫,夫婦二人多年來拍住上,字畫、油畫、鏡器、立體裝裱等無一不曉。2003年他們更於銅鑼灣中央圖書館旁開設門市,並於土瓜灣設立工場。李基每日早上9時至晚上6時半就在工場裱畫、做框;偶爾太太會來幫忙裝裱大型作品,下午她就到門市接訂單、送貨,關店後或再到工場幫忙,夫唱婦隨,不亦樂乎。3個女兒老是叫爸媽退休安享晚年,兩人卻說客人不捨得他們,其實心底裏是他們不捨客人。「如果我們現在只有40歲不知幾開心,這樣就可以多做20年!」李太爽朗大笑起來。
二人記掛的不止是名人客人,還有更多他倆掛在心頭的客人。 無論是一張畢業證書、一張商業登記證、一幅展覽畫作,他們強調無論是貴是廉,都一視同仁,認真裝裱,因全都是客人珍而重之的。「我經常跟客人說,你信得過我才好把作品交給我」,李太說每次從客人手中接過它們,肩膀上都有一股壓力,壓力不全然來自它們本身的價格,而是背後那無形的價值,當中盛載的或是家門榮光,或是夢想,又或是父母的愛。
「我很欣賞子舜的媽媽,父母的愛很偉大。」李太口中的子舜,是個患有中度智障及自閉症的畫家,先天注定其人生路困難重重,但在父母的信任和努力下,他一步一步發揮自己的天賦,成為畫家。李太興奮地打開電話中的相片,向記者展示子舜的畫作:「子舜畫的畫讓人很開心,他的畫作還有在不同地方展出,很受歡迎!」每次子舜舉辦畫展,子舜媽媽都會把畫作交予他們裝裱,夫婦二人深知每一張畫作背後所藏意義,每每為這一家人感動不已。
間接促成畫展 獲邀參觀感滿足
李太又拿起工作枱上一張待裱的報紙,上面寫着一個80多歲的畫家舉行畫展,「這個很難忘」!原來這個畫展,她有份促成。「本來是女兒拿爸爸的畫來裝裱,想送給朋友,我看見覺得很美,富藝術感之餘題材又很廣泛,她說爸爸很喜歡畫畫,以前教過學生,但沒有參加過畫展。」李太忽發奇想給客人提議,不如把爸爸的畫作整理,為他開展覽圓夢。客人最後蒐集過百幅作品擺展,畫作全部交由他們裝裱,還將有污漬、破損的水墨畫帶來,讓他們委託相熟師傅修復,呈現出作品本身的美態。兩夫婦更獲邀參觀展覽,看見客人一家的滿足感,訪問當日再提起,言談間仍流露出一份幸福滿足。
工場空間僅400多呎,放滿畫框、卡紙、玻璃、膠片等裝裱素材,門口是釘角機、切割畫框的機器,正中央是一張長方形大枱,這些佔去工場大部分位置,僅留下一條一個身位闊的通道;工場後方又放滿畫框木條,平時走動都要互相遷就,但就無阻兩人的熱情。「只有很喜歡藝術才會有心做,就像我們今時今日這樣,對字畫很有興趣,仍有熱誠,每一個作品做完後自己都覺得開心。」李基道。
說起裱畫,他們眼裏充滿光芒,雖然二人常嚷着裱畫只是「手板眼見工夫」,熟能生巧,但看他們裝裱、聽他們講解,就知道這門手藝不如所說的簡單。訪問當日他們示範裝裱報紙,兩人輪流登場。李太先將報紙裁出合適尺寸,夾入一塊膠膜並以硬紙托底,然後放入裱畫機加熱數分鐘。膠膜受熱後融化,將報紙牢牢貼緊硬紙,壓平、熨直。
未曾修讀藝術 美感來自生活
「這張報紙,襯什麼卡紙好呢?」在等待裱直報紙期間,她拿出一疊五顏六色的卡紙,為報紙選擇卡紙邊框。琳琅滿目的色辦擺在眼前,她拿出藍色比一比,有點深沉,然後拿起綠色、白色、黑色、黃色……逐個顏色襯一襯、配一配,臉上笑容沒有停過。「襯顏色很開心,像模特兒襯衣服,又如女人到時裝店購物,這樣好看、那樣也好看!」最後敲定綠色作邊框,她有自己一套心得:選取作品佔較小部分的顏色,既能呼應作品本身,又不會與其「撞色」,雖沒讀過藝術課程,但她的美感從生活、經驗累積而來。之後捧來一堆畫框,配合卡紙左試右試,記者怕耽誤他們時間,本想隨便選一款,她卻堅持:「不行,我要襯到靚!」
裱畫機將報紙熨得服貼後,李基架上眼鏡,拉起工具尺量度報紙大小,反覆測量,接連裁出卡紙、膠片和托底用的木板,將畫框切割成所需長度。然後在兩支木條兩端塗上白膠漿,兩頭貼實放入釘角機,連踩控制器兩下,「咻、咻」兩口釘立刻打入木條,框架馬上成形。他回到工作枱,放下框架,李太將膠片、報紙、木板、木框組裝起來,在背面用封箱膠紙封底防蟲蟻。原先一份看完即棄的報紙經裝裱後脫胎換骨,在場無一不大讚裱得很好看,李基說笑道:「這句聽得多,已聽到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