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琥珀3000年 一窺波羅的海文化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10日

【明報專訊】提起琥珀,我們或想起《侏羅紀公園》的蟲珀,再者便是歷史上東西方不同宗教、權貴的琥珀裝飾。琥珀似乎總是「過去」的象徵,但原來當代波羅的海國家,仍利用琥珀述說自身國族身分,反映其政治和文化。展覽「琥珀:波羅的海黃金」從古到今,娓娓道出琥珀3000年的世界。

「琥珀:波羅的海黃金」由城大般哥展覽館策展顧問范懿莎(Isabelle Frank)策展,講述琥珀過去3000年的歷史。展覽分為6個部分,先由琥珀起源及其科學研究說起,之後走到波羅的海地區細看古代琥珀文物。隨即薈萃中西,對比中國遼代以及歐洲中世紀的琥珀藝術,然後聚焦明清時期風行的琥珀藝術品。最後兩部分探索琥珀在20世紀拉脫維亞的角色以及當代琥珀藝術作品。

中西薈萃 展琥珀藝術異同

范懿莎期盼今次展覽能夠展示出「琥珀的世界」——波羅的海琥珀如何穿州過省,傳遍全世界;而不同地方的政治和文化又如何影響琥珀藝術。因此,是次展品頗為國際化。范懿莎笑言,本來想要更國際化,但因之前有隔離令,各地博物館未能派員到港借出展品,譬如法國哥德式的琥珀藝術。儘管如此,亦幸得私人收藏家借出中國古代琥珀藝術品。中西琥珀藝術品並置,展現箇中異同——19世紀波羅的海設計師盡量保留琥珀原有形狀;中國琥珀雕刻師則偏好重塑琥珀為全新形狀,並利用多款顏色營造不同視覺效果。

琥珀本身是樹脂化石,最初盛產於波羅的海一帶,之後隨着貿易流通各地,遠及亞洲。在歐洲,琥珀多用於宗教物品,譬如十字架、玫瑰念珠及花冠念珠。與此同時,歐洲貴族亦以此製作奢侈品、藝術品。無獨有偶,遼代的契丹貴族亦對琥珀情有獨鍾,如佛器及小雕飾;琥珀自此備受推崇,至明清兩代亦沿襲此風,僅皇帝及貴族方可佩戴琥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人亦愛以琥珀裝飾奢侈品,譬如奢侈品牌卡地亞、Mauboussin和 Lacloche Frères;琥珀亦常見於男士袖扣、棋子及煙架等配飾。

拉脫維亞人的愛與恨

琥珀不單是裝飾藝術的物料,更與地方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以拉脫維亞為例,范懿莎指出琥珀牽絆着拉脫維亞人的身分、藝術上的身分,甚至經濟上的身分,因為在歷史上波羅的海地區很長時間是琥珀的出口地。時至今日,范懿莎回憶每個遇上的拉脫維亞人都會有一塊琥珀,琥珀已經嵌入他們的基因裏。

但在蘇聯統治時,拉脫維亞人對琥珀的情感卻變得頗為複雜。一方面,琥珀在國家歷史上佔有重要一席;另一方面,蘇聯以拉脫維亞人不悅的方式製造琥珀商品,譬如製成啤酒杯、盾牌、燭台和項鏈,販售予旅客生財。所以一些拉脫維亞人因反蘇而拒用琥珀;但一部分人選擇以創新方式創作琥珀藝術,抗衡蘇聯使用琥珀的方式。

時至今日,拉脫維亞年輕一代又再擁抱琥珀這種物料,因為他們仍然視琥珀為國家重要資產。但在發掘琥珀的藝術歷史和傳統風格之餘,亦以極之不同的方式創作琥珀藝術,重新連結琥珀與他們的身分。除了琥珀首飾和裝飾設計,亦有如由Aline Putot-Toupry及Bruno Toupry在2020年代創作的琥珀頭盔等別樹一格的琥珀製品。●

琥珀:波羅的海黃金

日期︰即日至4月11日(周一休息,預先登記)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7:00

地點︰般哥展覽館(香港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18樓)

網址︰bit.ly/3i21TOF

文:嚴嘉栢

美術:謝偉豪

編輯:文顥孜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