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黑膠「冷水」中成長 流轉本地好音樂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14日

【明報專訊】當串流音樂平台成為現代人的聽歌主流,CD唱片逐漸式微,誰會想到黑膠唱片(vinyl)竟會翻生?更意想不到的是,有港人早在復興火苗還微弱時,已投入大量資源研發黑膠唱片製作,2015年成為當時亞洲區內第二間黑膠唱片生產商。首榮(PrimeDisc)董事總經理陳英明不諱言押注黑膠純粹為賺錢,但回頭再看,支持他們上下一心排除萬難的原因,卻是永不放棄、要爭一口氣的香港人精神。「當初很多人都潑冷水,說我們做不到好音樂,所以更加要做到大家都認受我們!」

市場調查機構Luminate早前發表2022年全球黑膠唱片銷售報告,顯示單在美國市場,全年共售出4350萬隻黑膠唱片,是自2006年黑膠唱片銷量首次錄得回升以來,連續17年錄得增長,去年銷量更比2006年多48倍。黑膠回春之風亦吹至香港,不少歌手如林家謙、張敬軒等也將新曲灌錄成黑膠唱片推出,例如林家謙在去年推出了3張專輯,據業界人士估計,每張銷量均有5000、6000隻。首榮董事總經理陳英明說,雖然難與1970年代黑膠唱片全盛時期相比,但放諸與串流音樂平台爭長短的今天,依然是個令人驚訝的數字。而首榮2022年的黑膠碟印數亦比2016年上升5倍。

新歌手輩出助黑膠復興

陳英明認為近年香港樂壇的黑膠復興現象,與新歌手輩出有莫大關係。他說以往唱片公司很着重為歌手出唱片,視為主要收入來源,但自從音樂數碼化後帶來的盜版問題,以及千禧年後串流音樂平台的興盛,都嚴重打擊實體碟的銷量,歌手要掙錢,幾乎都要靠廣告代言,「所以香港新世代歌手較着重開演唱會,因為更容易增加歌迷及提升知名度,之後才有機會成為廣告代言人」。另一方面,陳英明說現時歌迷很踴躍支持偶像,會自掏腰包製作與偶像有關的紀念品,再送給其他歌迷;而在演唱會上,也不吝嗇金錢搶購官方產品,例如黑膠唱片,就算歌迷沒有唱盤也會當紀念品購買,成為唱片公司及歌手另一筆收入來源。

回想2015年開始研發黑膠碟時,陳英明說香港的黑膠市場完全是另一種狀態,「香港雖然也有少數現役歌手出黑膠唱片,不過大多數屬零星個案,生產數量亦不多;而香港唱片公司主要推出的黑膠唱片,仍是張國榮、鄧麗君、甄妮等歌星的復刻金曲」。他說當時黑膠唱片的銷售對象是音響發燒友,唱片公司會標榜於歐洲錄音室製作、日本製碟廠壓碟,營造靚聲形象,「不過,從部分唱片公司取得的信息是製碟公司的回應很慢,如過程中需要修改,往往要拖長到半年以上才能交貨」。陳英明當年曾向唱片公司試探打聽,如本地有黑膠碟生產的話,會否落訂單?得來反應相當一致,大部分人首先質疑有無可能實現,但說如果真能成功,也會樂於下單。於是他便開始與員工着手研究生產黑膠唱片的細節。

由零開始摸索 自行研發壓碟機

問陳英明為何有復興黑膠生產念頭?他說一開始純粹是商業考慮,與使命感無關,「首榮在1997年成立,主要業務是製作光碟及DVD。雖然當時生意尚算不錯,也拿到了Microsoft、Apple授權生產電腦作業系統光碟的訂單,不過由2002年起,我們已發現實體碟的生意開始下跌,IT業界已慢慢朝串流下載發展。當時我和同事已考慮應否拓展其他業務,但一直沒有合適方向」。大約10年前一次偶然機會下,就讀中學的兒子遞上外國友人送贈的黑膠唱片,才令他靈光一閃,「我很好奇為何還有年輕人聽黑膠,便上網搜尋資料,發現原來黑膠雖然式微,但在美國及歐洲一直還有唱片公司出碟,而且銷量正在回升」。他又再搜尋生產黑膠碟市場狀况,發現歐美等地約有40多間生產商,相反全亞洲區卻只有日本1間廠,再加上香港唱片公司的反應「正面」,讓他確信有發展潛力。

首榮營運部經理李志剛笑指,起初大家都以為黑膠唱片是數十年前的技術,而公司連更先進的光碟都能夠生產,理應易如反掌。「落手做才發現是另一回事,因為黑膠製碟已在香港及附近地區中斷了20多年,無論是物料、生產設備及技術都變得一片空白,無人可以請教,真真正正要由零開始摸索。」李志剛說最後在朋友幫助下,才能到歐洲一間黑膠廠房參觀整個生產流程,「就算買不到設備機器,只要知道原理,都有機會自己研發」。他說幸好後來在美國買到二手刻錄機,雖然已有50年歷史,買回來後還得維修接近1年,但至少可開始嘗試刻錄黑膠母盤。

簡單來說,製作黑膠唱片先要「刻盤」(lacquer mastering),即將音訊經刻錄機刻在一塊表面包有一層樹脂的圓形母盤上,刻錄工程師梁振宇說,黑膠唱片是通過唱針在表面坑紋內移動,拾取刻錄在上面的模擬音訊,由於技術所限,它能表現的音色及音頻範圍與數碼音效有很大分別,因此不能直接拿取數碼音訊去製作黑膠,必須因應黑膠特性來調整,他也摸索了很久才能掌握技術。他說刻錄母盤過程必須非常小心,因為之後的壓碟模具都是出自這塊母盤。李志剛說經確認無誤及多次清洗,便會將母盤噴銀電鍍,製作出用來壓碟的模具,當完成黑膠唱片的A、B面模具,便可分別將模具安裝在壓碟機的上下兩邊,再在兩邊各自放上一塊圓形唱片標籤,便可放入已預熱的塑膠材料壓碟,壓碟機會將上下母盤夾在一起,約半分鐘便可將膠料壓成兩面都有音樂的黑膠唱片,冷卻後便可入袋封裝。

日本音樂大師曾評「要更加努力」

過程看似簡單,但李志剛說每一步都要摸着石頭過河,由開始研發到2016年中第一次試產,足足用了1年半時間,「由無到有當然開心,不過音質其實不好。當時曾膽粗粗邀請日本音樂大師試聽,對方沒多說什麼,只很有禮貌地叫我們要更加努力」。其後經過不斷改良技術,以及掌握不同膠料特性,音質才愈做愈好。李志剛說3年多前為香港著名錄音總監Raymond Lo製作《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室樂版黑膠唱片,對方對音質的要求極高,為了能讓黑膠唱片還原錄音現場的樂器擺位及深度,單是調聲已花了9個月,梁振宇在刻盤時也做了5、6次改動,終能過關推出,反映他們的製碟技術已達高水平,足以滿足音響發燒友的要求。現時也愈來愈多香港歌手找他們出碟,證明他們也可以做到好音樂。

陳英明說現時黑膠碟製作收入已佔公司營業額逾半,超越CD及其他類型光碟,而他預計黑膠市場將會繼續在亞洲增長,公司已擴大規模,添置不少製碟設備。不過,他說還未打算放棄CD等光碟業務,因為公司的願景是要永續為世界製造可以存留下去的媒體,例如近年他們也開始生產卡式錄音帶。「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光碟都變成懷舊產品呢?」

文:周群雄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林家謙 黑膠入門 黑膠唱盤 黑膠唱片機 黑膠唱片 黑膠 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