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港人久經訓練 做事聰明靈活 星洲職場大展拳腳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26日

【明報專訊】按照學者在「緒論篇」提過的3類港人移民,「移民篇」先訪問為家人福祉移英的前議員,如何積極適應藍領工作;再有獨自闖加的年輕前記者,剖白理想與麵包的掙扎。今期聚焦的第三類移民屬正常人口流動,因求學或公司調遷後留在外國定居。新加坡是香港「搶人才」的勁敵,銷售經理Victor於8年前獲公司調派當地,他與友人成立了規模最大的港人互助群組「香港人在新加坡」,3年間成員升至約2000人。

簡介:過去3年,部分港人到異國落地生根,職涯由零起步,有的白領變身藍領;留在港的因防疫和市道不景等因素,也主動或被動地要另覓工作。撇開「毅然轉行」、「辭職追夢」等濫調,轉行不獨是個人故事,也拼湊一幅港人群像,透視整個社會正經歷的一場「第二人生」。本系列由社會學者的討論發端,每期帶着他們的框架探討一個案例,亦再思香港就業市場。

【第一站】

兼讀MBA 順利獲永居

Victor本身於食品包裝供應商的香港分部任銷售經理,一直向上司透露出國發展的意向。2015年,新加坡和內地分部均有合適空缺,他選擇了前者。他雖從未踏足此國度,但知道其移民政策向來嚴謹,「覺得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來。這是個人才、專才建構的社會,政府知道多人想來,一定選最頂尖的」。這國家先進成熟,也經常與香港競爭,「對於調到新加坡,本身會有一點點優越感」。

城市規劃很舒服

新加坡共有3種工作簽證,都需要僱主提供多項證明或解說,也受配額限制以保障當地人比例,公司要為外籍僱員繳交額外稅款。Victor申請的就業准證(簡稱EP),僱主需先刊登招聘廣告,證明沒有當地人申請;也要為EP持有人家屬申請入境批准。他參加過為外國人而設的工作交流會,和幾個同樣拿EP的出席者分享經驗,「其實拿着這張EP,首先知道自己是外國人,第二是失去工作須馬上(在1個月內)回去自己國家。大家當時在新加坡,好像是不歸路……這方面有很大壓力,有時工作遇到低潮,你不能走」。因近年疫情和經濟不景,政府希望企業多請本地人,亦有不少港人因被企業解僱而要回港。另外,他交稅比香港略多,兩地同樣採累進稅制,但外國人不能享有各種免稅額。移居換來的,他說是更開闊的城市空間,走在路上「看到很遠很遠的天空,對比香港彌敦道、尖沙嘴實在差很遠,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是很舒服」;當地人工作多朝8晚5,下班後仍會見到太陽,可去買菜、煮飯或做運動。

他發現當地大學生不像香港般多,他請人時也不要求有大學學歷,「我以前在香港想請大學生,是想他講英文,這裏到處的人都講英文。找客戶服務員,不需要去到大學那麼厲害」。他在2018年轉到另一間工作較穩定和減少出差的包裝企業,並於南洋理工大學兼讀18個月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在新加坡讀完碩士,你會高級了很多,我變成(社會)更少數的人」。班中同學多是中層管理人員,希望學位有助晉升,然而學費不貲,約為40多萬港元,「每個同學的目標都是尋回『投資回報』、賺回自己的學費,不論是新工作或升職機會」。畢業後他剛好獲得永久居留權,上月轉到更合意的新公司。

【職場路】

新加坡人慢熱 少攻心計

上兩個移民案例都要放棄本行、在異地重新開始,未有轉行的Victor則比較到兩地同一行業的職場文化。據他及港人朋友觀察,當地人多較有自信,甚至缺乏危機感,因從小在政府保護傘下成長,「這裏的人很放心,不像香港這樣手停口停」。新加坡以家長式管治聞名,他比喻政府是聰明的商家,例如規定本地人要付賭場入場稅,外國人卻可免費,「等於直接說:只要外國人的錢,本地人有餘錢要交給政府,老了每個月出糧給你」。想多了解星洲文化,他說可在YouTube看關於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的影片。隨着外籍人士增加,當地人開始顯得緊張,例如在新聞下留言區討論,「他們有種立場,覺得外國人更馨香。來新加坡是不是搶飯碗?一個銷售經理可以來到新加坡?本地人人工好像低過外國人?為什麼不把錢花在我身上?」以至他初到的兩年,出差到泰國、菲律賓或馬來西亞等地認識的朋友,比在新加坡的還要多。尤其是馬來西亞有很多人會說廣東話,新加坡人說Singlish之餘,還夾雜福建話、潮州話或廣東話,而且習慣放工就回家,「相比起其他國家,(如)我首次去馬來西亞已經跟他們喝酒,隔天又帶我吃早餐,那種熱情度,新加坡是最低的」。太太想過帶他出席相熟同事的聖誕聚會,但遭同事推卻,「不是不喜歡你,但怕尷尬。第一道防線,他們擺得很高,後來才慢慢熟絡」。當地人的社交圈子多是一同學習成長的朋友,他讀MBA時因與本地同學一起奮鬥和讀書而深交。

至於職場,他稱當地人雖有競爭心態,但更多是不想與外國人交集,亦不像香港勾心鬥角、有辦公室政治,「或許因政府控制所有,大家很相信政府安排,沒什麼心計」。他的客戶有航空公司、連鎖食肆和酒店等企業,身為「被複雜香港社會訓練得聰明」的香港人,他說這邊的工作更得心應手,花五六成的力氣已獲得客戶的興趣和信任。

【兩地說】

供應鏈主管看見前景

在Victor移居時,已有多家國際企業的亞太區總部選址新加坡。學者趙永佳留意到近月人力資源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的調查,指香港在2022年受疫情防控措施及政治環境影響,於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下跌至第92位,新加坡則蟬聯全球最適宜外派僱員居住的東亞地點。Victor在3年前與朋友Bryan和Cat Yu開設港人群組,的確見到社會運動和疫情令港人移民增加,尤其是許多外資金融和科技公司見香港前景未明,將基地連同員工遷到新加坡。任供應鏈主管的Bryan說有家人的港人,包括他自己,均想予下一代較佳的生活環境,「政府對未來50年至100年都有計劃,香港政府未必看到這麼遠」。

保障多元文化

Victor以前對新加坡的印象都是道聽途說,例如面積較香港小、不可吃香口膠,「對這邊的人、語言是完全不清楚,要過來後才有另一番感受,之前聽的那些根本無關重要」。Bryan見多數港人有個誤解,在當地一見到華人面孔就說廣東話,但其實當地只有馬來西亞人或廣東人會說,其他華人多講普通話,沒受過中文教育的華人後代更可能只說英文,「大部分人都比較喜歡用英文溝通」。新加坡人口有約75%華人,15%馬來人,10%印度人,趙永佳好奇政府怎樣促進多元文化,或政策怎樣避免向華人傾斜。二人解說當地有法例禁止種族歧視言論,重則監禁,在組屋分配和企業聘用員工時都有種族比例,亦不能用國籍來決定薪酬。

Bryan觀察,港人一般用半年時間就可以適應新生活,他們的群組也積極協助新到埗的成員。新加坡的夜生活不及香港豐富,例如晚上10時半後不能買酒精類飲品,「在超市排隊時夠鐘的話,我都要即刻放低」。港人社群多會行山、運動、唱卡拉OK和搞大食會,有時大型得在酒樓辦數十圍的中秋晚會,沈祖堯都有出席。加拿大和英國都有移民間的隔閡,例如仍有舊派「賣豬仔」思想的華僑僱主,或埋頭掙錢而不解香港現况的老一輩。趙永佳關心異地新舊港人群體的交流。Bryan說老一輩移星港人多來自「97移民潮」,未必加入網上群組,但兩地距離近,亦經常關注香港政局和新聞,不難理解今波移民的想法。他們多是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或生意人,「年輕港人通常跟他們問一些職業意見,香港人很現實的」。群組內常有人分享港人店舖資訊,衣食住行皆有,但不談政治,Bryan解釋:「也不想大家在新加坡出事,香港政治你不要公然講,(別人想)究竟你會不會是個計時炸彈,隨時引爆什麼,在新加坡很多東西其實沒有什麼私隱。」

【在彼邦】

新聞話題圍繞民生小事

新加坡講求紀律,Bryan舉例政府財案說要提高買樓印花稅後便隨即實施,「不像香港、台灣,立法會可以吵架」。Victor說當地同事在職場貫徹此精神,執著細節和流程、怕犯錯而要受處分,惟他的部門講求靈活,故摩擦不少。他記得2015年到新加坡,在李光耀去世後那周,人們在路上排隊瞻仰,同事停下工作默哀,新聞鋪天蓋地,他因此讀到許多李的事迹。當地同事平時的話題亦不離新聞,卻都是民生小事。當時他搜尋過新加坡10年來首10位的新聞,竟見地鐵故障和酒店開幕,「好像沒有什麼新聞,也知道新加坡是個嚴格的地方」。趙永佳覺得兩地政府的管治在近年趨同,二人認為在物價和生活水平方面更為接近,但星洲居住環境仍較港優勝。比較兩地新聞排行榜,或亦反映兩地距離。當地人常看的中、英文媒體分別是亞洲新聞台和8視界,後者去年投選過10大新聞。

【移民篇‧終】

【下期開始,將訪問留在香港的人,看他們怎樣開展第二人生】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