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唔戴,幾時先好戴?撤口罩令後 港人復常之路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05日

【明報專訊】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口罩令和社交距離措施一直是全球各國主要的抗疫措施。香港人都曾試過為口罩四處奔波,而佩戴口罩外出亦成為香港人的日常;而自口罩令生效後,在公共場所不戴口罩更會招致5000港元的罰款。然而,人人臉上一個口罩的日子伴隨政府在日前取消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後終止;在近3年的口罩令結束後,我們到底還應不應該戴口罩?又應在什麼場合戴?在做決定前你或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一般人以口罩防疫:

對現時新冠病毒保護力有限

在疫情初期,香港曾經以全民佩戴口罩及維持社交距離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使香港的感染率維持一個相對低的水平。然而,個人衛生措施仰賴市民合作,而口罩卻往往難以長時間佩戴,長近3年的抗疫行動更難免引起疲勞;加上Omicron成為全球最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變種,使抗疫變得更困難。Omicron變種的傳染性比以前的變種更強,部分亞變種亦可令人重複感染,使單靠佩戴口罩難以完全阻斷傳播。所幸的是,現時疫苗增強劑對Omicron的不同亞變種仍有相當的保護力(1),而以往曾接種疫苗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後一個月內對病毒亦有相當的免疫力(2)。香港在經過將近一年的Omicron變種疫情爆發和推行疫苗通行證後,大多數市民均已接種3針疫苗,甚或感染過新冠肺炎;相較之下,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對於預防新冠肺炎能提供的額外效果就相當有限。除了社區已逐漸建立群體免疫外,伴隨抗病毒藥物的出現,感染新冠肺炎後的死亡和重症比率亦相繼減低,而抗病毒藥物對新型的Omicron亞變種病毒似乎亦有作用,使疫情終結出現曙光。

高風險群體:

口罩+洗手 預防傳染病

縱使新冠肺炎疫情有望以其他方式控制,口罩和個人衛生措施依然可以有效阻止呼吸道疾病傳播。每年1至3月是香港的流感高峰期;過去兩年,由於社會上的防疫措施,包括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洗手等,成功抑制流感疫情的爆發。然而,隨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步入終結,流感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可能再次出現。對於體弱長者、長期病患者及頻繁接觸這些高危群體的照顧者和醫護人員來說,繼續佩戴口罩和保持個人衛生是過渡這段時間的重要防疫措施之一。近日的文獻回顧亦顯示,時常清潔雙手能有效減低流感感染風險(3);而佩戴口罩的成效則會受制於佩戴方式、時間等因素影響口罩的防疫效果。因此,要有效防疫,在佩戴口罩之外,亦必須配合不同的個人衛生措施。

除罩後感不安:

口罩作為過渡

經歷兩年多每天戴口罩出門的日子後,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已經成為香港人的習慣。在疫情初期,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是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方式,並逐漸透過防疫資訊的傳播而成為社會規範,使人習慣在外出時佩戴口罩,亦期望他人在公共場合戴上口罩。事實上,以社會規範和從眾心理影響個人的健康行為成效顯彰:在疫情中,研究人員發現居住於多人使用口罩的社區中,會使人更容易選擇佩戴口罩;而透過討論醫療服務和當中的信念,並透過互相比較,亦可以鼓勵醫護人員改善對病人的服務。

然而,因為社會規範而做的健康改變有時可以與理智思考無關,當環境轉變時,亦需要較多時間適應。人在做有關健康的決定時,往往會受自己和社會的價值觀影響;但亦會受該疾病的嚴重性、自己感染的機率、自覺能否在做決定後完成行動、有否得到提醒,以及受該健康行為的困難和利益所左右。在口罩令撤銷的當下,縱使佩戴口罩的誘因已經消失,但由於社會中習慣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規範尚未消失,而個人可能對新冠肺炎的感染風險仍未明朗,因此會對於不再佩戴口罩感到不安。

撤回口罩令後感到無所適從並非香港人獨有;至今,日本和韓國仍然鼓勵國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而縱使在當地的公共場所佩戴口罩並非法定要求,網上所見仍有不少市民選擇戴上口罩防疫、防花粉症,圖個安心,甚至只是想遮掩素顏。3年的疫情改變了香港人很多習慣;而當初在長時間的社交區隔後,我們也用了不少時間重新掌握在這個城市生活的節奏,何况是維持近3年的口罩令?邁向復常的第一步,也許就是讓我們把戴上和脫下口罩的決定權交回給大家。

參考資料:

1. Tan ST, Kwan AT, Rodríguez-Barraquer I, Singer BJ, Park HJ, Lewnard JA, et al. Infectiousness of SARS-CoV-2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and reinfections during the Omicron wave. Nat Med. 2023 Feb;29(2):358–65.

2. Bobrovitz N, Ware H, Ma X, Li Z, Hosseini R, Cao C, et al. Protective effectiveness of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 and hybrid immunity against the omicron variant and severe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Lancet Infect Dis [Internet]. 2023 Jan 18 [cited 2023 Mar 4];0(0). Available from: 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2)00801-5/fulltext

3. Jefferson T, Dooley L, Ferroni E, Al-Ansary LA, Driel ML van, Bawazeer GA, et al. Physical interventions to interrupt or reduce the spread of respiratory viruse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Internet]. 2023 [cited 2023 Mar 4];(1). Available from: www.cochranelibrary.com/cdsr/doi/10.1002/14651858.CD006207.pub6/full

文˙陳盈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