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拾自然碎片 歷史流變中體認存在

文章日期:2023年03月10日

【明報專訊】天地之間,人與自然萬物同是過客——香港一些常見的白鴿和馬騮,甚至港島的植被,皆是香港昔日的「新移民」。萬物在此落地生根,留下的記憶正是存在過的憑據。經歷種種變化,我們如何能體認自身的存在?藝術家謝淑婷從展覽地點雲咸街的前世今生出發,以一塊塊大自然的碎片,連結個人與地方的歷史,叩問心安之處。

「這種鳥是沒有腳的,牠們一出生就不停地飛……直到牠累的那一天,掉下來就是死的那一天,這個是我們聽《阿飛正傳》的故事。」藝術家謝淑婷在展覽盡頭的動物插圖裝置前,瞇起眼笑說原來真有其雀——極樂鳥——因新畿內亞人製作極樂鳥標本運往歐洲時會除去一雙鳥腳,歐洲人就誤會那是「無腳雀仔」。

很少人看過完整的極樂鳥標本,但19世紀澳門商人Thomas Beale卻有一頭活物在大宅,吸引很多人到他家觀鳥。他亦在大宅珍藏不少動植物,但後來他無故失蹤,終在1841年初被發現陳屍海岸。其動植物珍藏繼而移植到香港格林堤園(Green Bank)——原址亦於展覽地雲咸街的Wyndham Social附近。

外來物種落地生根

生死有命,Beale之死竟改變了香港自然生態。格林堤園在1860年代初拆卸後,那些外來物種卻在香港落地生根。謝淑婷便從雲咸街的歷史變遷出發,一系列作品交織着個人與地方的歷史變化,並由陳浩揚策展。展覽正中心展示格林堤園當時所種的外來植物品種圖畫,並擺放歷史文獻和檔案,爬梳Thomas Beale與格林堤園的故事。

回溯往事時,謝淑婷亦把視線投向自身。譬如其母校葵涌公立學校即將拆卸,她便重返校園,收集樹葉製成平面陶瓷作品《歲月如歌》,以樹葉記錄即將湮沒在時光的母校。她亦錄製一段錄像作品,在展場內的臨時客廳播放;觀眾觀看時被窗外街景包裹,個人與地方彷彿融為一體。

個人記憶連結地方歷史

另一端面向蘭桂坊的窗戶貼上印有山頂自然風景的半透明膠片,地上則鋪滿桂花,恰好對照窗外的蘭桂坊。謝淑婷提到,港島本是光禿山頭,在19世紀晚期才由植物學家開始植林——怎料山頂風光也來自外地?這個裝置作品《排頭村》還加入藝術家從沙田百年老村——排頭村的舊工作室所撿拾的舊木窗框,襯以樹枝、紅線和仿鳥,交纏着個人和地方的回憶。

走到展覽盡頭,牆壁掛有數個動物插圖裝置,只要按下畫作下方的按鈕,便可聽得其叫聲。除了上文提及的極樂鳥,亦有常見的白鴿、馬騮和野豬。香港常見的馬騮大多是20世紀初從印度引入的恆河猴,牠們在九龍水塘一帶以對人有毒、對猴無害的馬錢果實為食;而白鴿則因歐洲人帶來的賽鴿而蓬勃生長,2006年禁止散養家禽後,不少賽鴿流落街頭。唯獨野豬是香港原生動物,因其天敵老虎在1940年代於香港滅絕,及後港英政府下令禁獵,野豬數量才在香港急增。

整個藝術空間還包括木製投影 裝置作品《繪畫記憶——京城(首 爾)1920》、懸掛雕塑作品《航行》等。觀衆儼如置身於今昔、城郊的混雜空間,在時空激流衝擊下,不由得察覺自身的存在。●

生,存,在

日期︰即日至3月27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9:00

地點︰中環雲咸街33號地下Wyndham Social

網址︰bit.ly/3ZcmXCE

文:嚴嘉栢

編輯:文顥孜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