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交通達人}羅兆廣 擠塞徵費先驅 撞板中改進 新加坡兼顧人車需求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02日

【明報專訊】上期未來城市以三隧分流新方案作起點,探討擠塞徵費的成效和相關配套。要講擠塞徵費,就不得不提到推行理念的先驅、走快近半個世紀的新加坡。曾在陸路交通管理局擔任高層職位、新加坡城市交通國際(SingUT)院長羅兆廣接受本報專訪,從個人經驗分析新加坡過去數十年建設無堵城市的成功之道。

不停修橋起路 反而吸引用車

「凡是要付費的,人家都不喜歡。」擁有39年交通規劃經驗的羅兆廣提到一個香港人都有共鳴的例子,「去超市要收膠袋費,你也不高興」。可以不收費嗎?羅兆廣分析過各地個案,發現很多大城市從「供應」着手,即興建更多道路和立體交叉橋,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可是這些城市的擠塞問題並無改善,因為更多道路反而吸引更多人用車。「我每次演講都說,建更多路以解決擁堵就好像吸毒,會上癮;建的愈多,中毒愈深。」供應永遠追不上需求,羅兆廣認為降低交通需求才是更有效的方法。各地有不同的建議和做法,例如按人數或車牌號碼限制進入擠塞區、預約通行等,但他覺得這樣不太公平,因為人人有不同的理由需要駕車,例如孕婦、有小朋友的家庭或企業老闆。「政府不是神,沒有辦法決定哪一個人更需要駕車。」

新加坡的做法是以經濟手段控制需求,每名駕駛者都要付出相等的經濟成本。方法之一是擠塞徵費,當地早於1975年推行地區通行證計劃(ALS),駕駛者要購買通行證才可在指定時段進入限制區。其後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在1998年取代ALS,解決後者以人手操作、難以在快速路應用等不足。不過,ERP最初因為未有覆蓋整個核心商業區,形成漏洞,駕駛者紛紛轉用免費道路,堵塞原本無擠塞的道路。「這個現象我們叫老鼠竄洞 ,因為它找到一條小路、可以繞過的話, 它就會繞過去。」ERP至今共有78個收費門架,擴展到所有快速路、進入CBD及CBD內的主幹道,每次通過都要收費。

「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星洲分得更細

香港擬在三隧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周一至周六會分為非繁忙、繁忙、一般時段,中間再設有過渡時段。有車主認為設計過於複雜,容易令人混淆。而在新加坡,部分路段的收費時段分得更仔細,駕駛者如何理解如此複雜的收費制度?羅兆廣說,根據自己和朋友的駕車經驗,大家都不會每天檢查某時段的收費。「前後左右半個小時差一塊錢,你也不能算得很準。所以人們大概知道幾點到幾點是較低,幾點到幾點較高,根據這一概念去用車。」每當政府調整各道路的收費,駕駛者也能在政府網頁或交通應用程式實時查看。

讓人明白會按擠塞情况調整收費

ERP的收費是如何計出來?每隔3個月,陸路交通管理局會審視各道路、各時段的車速是否達至「最佳範圍」(快速路為45至65 km/h;核心商業區及主幹道為20至30 km/h)。羅兆廣多次強調收費的決定是科學、透明及公開,完全根據道路擁擠水平而定,「每次要調整(調高)ERP的時候,我們都會說那條道路『過去3個月落後於最佳車速範圍』。」當地其中一條快速路Central Expressway(CTE)是最繁忙的路段之一,曾經收取最高6坡元(約37港元),才能把車速維持在最佳範圍。徵費時段亦一度延長至晚上10時,當時有駕駛者覺得晚上返程要收費並不合理。「這些人覺得我回家嘛,慢一點,交通擁堵一點也沒事,只要我不用出錢。」

羅兆廣說必須讓市民明白,ERP的目的是有效管理擠塞,擠塞的程度和車速都會公布,「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科學的道理」。收費水平不會只升不跌,如果車速高於範圍、擠塞紓緩就會調低收費;甚至持續高於範圍的話,該時段或道路就會完全免費。收費時段亦會按準則調整,譬如隨着新的快速路開通,上述CTE路段的擠塞改善,「那個時候就沒有收(費)到晚上10點了 ,現在只收到晚上8點 ,算是說讓他們高興一下」。

徵費非萬能 細節常調整

擠塞徵費是否有效呢?從數據上看,即使新加坡人口和車輛在40年間增長約3倍,但現時在早上高峰進入核心商業區的交通量仍低於ALS實施前的水平。香港有聲音質疑打工的駕駛者不能彈性上班,擠塞徵費只是在懲罰他們。羅兆廣說根據新加坡的觀察,收費時段前後約半小時內,主幹路與輔路交通量都明顯增加,顯示部分駕駛者的確改為提早或延後出行。此外,「接吻換乘」(kiss and ride)的現象亦出現,意指當夫婦分別在市區內外工作,「老公毋須把老婆載到市區裏面,(只要) 載到市區外面的一個地鐵站,然後擁抱接吻,再坐地鐵去市區上班,就不用交擁堵費。」徵費再貴,始終有人畀得起,羅兆廣亦聽過這些意見,「有人跟我說在新加坡買車已經很貴了,有錢買車沒有錢付那個ERP嗎?一兩塊錢、兩三塊錢對他們是nothing,沒有什麼影響。」他說政策更希望推動其他駕駛者改變出行習慣,「我們最鼓勵的就是他們不駕車,轉搭公共交通」。

新加坡的擠塞徵費計劃實施多年,當局從多次「撞板」經驗中調整細節。ALS推行初期,陸路交通管理局曾經豁免有4名乘客或以上的車繳費,原意是鼓勵共乘私家車(carpooling),盡用車輛的載客量。當年羅兆廣仍是學生,他憶述有一次在市區邊緣的車站等車,一輛私家車停在他面前,「他說上車, 因為他缺少一個人 ,所以免費送我入市區」。政府發現很多人像羅兆廣一樣放棄乘搭公共交通,不但削減了擠塞徵費的成效,亦有違促進使用公共交通的目標,所以在1989年廢除這項豁免。

「泊車轉乘」成效低已廢除

另一次調整與泊車轉乘設施(Park and ride)相關,泊車配套經常會與擠塞徵費一併討論,希望以優惠吸引駕駛者在擠塞區域外泊車,轉乘公共交通。新加坡的泊車轉乘優惠計劃早於1975年隨着ALS推出,卻在2016年因成效不彰而取消。「使用的人不多 ,因為駕車的人一旦買了車 ,就會偏向用車,尤其是如果他花很多錢購買。」上班一族寧願付費駕車入市區,除了不想白白浪費高昂的養車費,還因為工作途中都會有駕車需要,「如果他們已經在市區裏面,突然間要去開會,他又沒有辦法馬上駕車去,又要坐公共交通回到停車場 ,很不方便。」

配額制+ERP 平衡需求

除了電子道路收費,新加坡還有另一辣招針對路面交通需求,就是透過車輛配額制(VQS)限制車輛增長速度。市民買新車必須先投標擁車證,最新中小汽車擁車證的中標價高達93,503坡元(逾55萬港元)。明明ETP對付擠塞問題的效果不俗,為什麼還要有配額制增加車主的負擔?羅兆廣解釋ERP有其限制,一來收費須是社會能接受的水平,不可能無止境提高;二來市區外還有大量沒有ERP關卡的道路,持續上升的車輛會加重道路壓力。「最後造成像很多大城市那樣,交通高度擁堵,城市變成一個大停車場。」ERP管理用車,配額制控制擁車權,雙管齊下限制路面車輛需求,「好像倚天屠龍合璧,天下無敵」。

為了平衡駕車需要及私人車輛對擠塞的影響,新加坡亦推出非繁忙時間小汽車計劃(Off-Peak Car Scheme),市民可以用較低成本買車,前提是只能在晚上7時至早上7時、周末和公眾假期等非繁忙時間用車。

建設「無堵城市」的策略

擠塞徵費及配額制總會獲得大眾關注,因為關乎駕駛者的金錢和購車選擇,不過羅兆廣提到需求管理只是新加坡其中一個應對擠塞的方向。他從個人經驗整理出5項重點策略(見左方),當中包括促進公共交通工具作為出行優選。新加坡有約六成七人口使用公共交通,相比之下香港的比例更高,佔了出行人次約九成。新加坡嘗試從多個角度推動全民乘坐公共交通。「在亞洲環境,打領帶、穿西裝坐巴士覺得好像不太舒服,而且人們會覺得是low class(低級),加上巴士都是比較擠且不舒服 ,因為它stop start stop start(開吓停吓)。」為了吸引白領乘搭公共交通,有私人營辦商在繁忙時間提供全坐位的高端巴士服務,雖然車費較高,但乘客可以舒適地在座位上看報紙、傳電郵。

公共交通「按距離收費」

香港人若轉乘不同的公共交通或路線,除了個別設轉乘優惠之外,否則車費都要重新計算。新加坡的公共交通則是按距離收費,不論是巴士轉巴士,或是巴士轉鐵路,乘客的轉乘成本都是零。羅兆廣認為好處是善用巴士網絡,因為市民更願意轉乘,便不需要在每一個地方都設直通巴士;當然從乘客角度,按距離收費亦可減低出行的成本。

新加坡實施擠塞徵費概念近半個世紀,但至今全球僅有倫敦和斯德哥爾摩有類似系統。香港自1980年代起多次就電子道路收費研究、公眾諮詢,至今仍未有落實日期。為何各地未能仿效新加坡的成功?羅兆廣強調在科技層面上絕對不成問題,「主要是社會上的反對或者不接受,挑戰比較大……很多地方因為經常換政府,所以可能研究到一半,換政府就沒有了」。想說服駕駛者接受收費,大眾要看見成效。目前新加坡超過九成半的主要道路在高峰時間擠塞不再,核心商業區的車速亦優於其他發達城市,「如果支付者得到合理回報,以及能享受支付後帶來的效益,接受程度就更高」。

羅兆廣整理打造「無堵城市」五大策略

【一】一體化土地與交通規劃:以地鐵為骨幹,打造緊湊和公交導向的城市結構,減少依賴小汽車

【二】公共交通優先:大力發展地鐵和提升常規公共交通,建設以人為本、無縫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促進以此為出行優先選擇

【三】需求管理:採用雙管齊下的「需求側措施」,通過經濟手段,控制擁車和管理用車(擁堵收費),減少道路使用

【四】優化路網:發展快速路網,明智建路,確保國際最優「金字塔」層次路網

【五】精細交通管理:通過智慧交通科技和交通工程措施,優化道路運行,減少擁堵

文˙ 朱令筠

{ 圖 } 受訪者提供、新加坡政府網頁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