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冰冷、陰暗 照顧用家感受 不一樣的殯葬建築 告別哀傷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04日

【明報專訊】死亡這個課題沉重至極,在華人社會總是禁忌。當走進火葬場或骨灰龕場,氣氛總是嚴肅或悲傷。近年有建築師希望以建築撫慰心靈,努力令殯葬設施融入社區生活,從容面對死亡此人生必修課。明天就是清明節,掃墓拜祭先人時,不妨也留意一下殯葬建築的設計心意。

於2021年啟用的曾嘴靈灰安置所(下稱曾嘴),裝潢和設計新穎,有眼利網民甚至發現早前播畢的電視劇《新四十二章》中的大學校園場景,亦在此取景,奇就奇在骨灰場扮大學校園,竟毫無「違和感」。樓高8層的兩座大樓佈局有如蝴蝶展翅,非常獨特。建築署副署長李翹彥(Michael)指,它採用了弧形走廊設計,一來減低了又長又直的走廊帶來的恐怖感,二來能讓建築內有更多位置可以觀看后海灣景色。另外,設計採納很多自然光,又以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分析,促進空氣對流。除了以上設計,曾嘴約41%的綠化覆蓋及其雨水收集灌溉系統,讓它獲得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綠建環評」鉑金評級。Michael指,環保是大趨勢,未來建築設計會加入更多環保元素;雖然曾嘴有不少創新設計,但它並非香港首個革新的殯葬設施。

時鐘撥回至1989年,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建築師鄧文彬(Stephen)的父親與世長辭,他憶起當年為父親舉辦喪禮的火葬場「罨罨耷耷」,又像流水作業式的工廠,「從頭到尾都感覺很不舒服。為什麼會這樣呢?在這麼重要的人生階段,無論是對逝者的尊重,還是在生親友的感情,建築應該發揮跟人精神交往的作用」。十多年過後,Stephen心結仍未解開,時任建築署總建築師的他在2006年,向上司提出處理鑽石山火葬場項目,「不要像以往外判,我們自己設計」,當時上司質疑他是否認真,因為沒有人喜歡接觸死亡議題的項目,最後在Stephen堅持下,終取得項目,與團隊設計出不一樣的火葬場。

禮堂天窗引入陽光 煙囪如雕塑

送葬家屬到達後,先會踏入圓形中庭,向上看,「它框住了一個很潔淨的天空, 看不到四周的繁囂」,Stephen說,這是第一道的心靈淨化。走上弧形樓梯,景觀豁然開朗,平台上有4個火葬儀式禮堂,外面各有一個水池 ,旁邊栽種了不少植物,「天、地、水、植物,全都是最純潔、天然的元素」,加上流水聲的神奇力量, 慢慢撫慰家屬的心靈。然後經迴廊進入禮堂,內有天窗讓陽光照射到靈柩之上。他憶起,「送別爸爸到火葬場,感覺是烏天黑地,牆壁被熏得黑漆漆,所以這裏刻意設計到很光潔,又可看到外面景色」。而且,火葬場的煙囪設計成雕塑一樣,「希望減少四周人士的不安感覺」。

與火葬場差不多同期落成的鑽石山靈灰安置所,同樣採用了不少清水混凝土(fair-faced concrete)為建築物料,不少人認為很有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影子,因而慕名「打卡」。Stephen笑言,安藤的確對他們有影響,他能藉建築洗滌心靈,而且清水混凝土的簡樸讓人感覺舒服。有份參與設計鑽石山項目的Michael表示,並非每個建築類型都適合用清水混凝土,但在殯葬設施使用就能突顯對這個地方的尊重,「每個人來到(世界)時都很簡單,走的時候,其實也不用粉飾」。

鑽石山火葬場重置工程項目,獲200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境內優異獎、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優異獎等;而鑽石山靈灰安置所,則獲2010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境內優異獎等。及後落成的和合石靈灰安置所第五期,更獲得2012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境內全年建築大獎及2014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銀獎。

「公園式」骨灰龕場 融入山谷環境

雖然現時政府興建的靈灰安置所已撇除了那陣陰森恐怖的感覺,但始終對興建地點附近的居民來說,靈灰安置所依然是不受歡迎的建築項目,以和合石第五期來說,由於附近居民反對原本的選址,建築署尋找了一個山谷中的荒廢墳地,及後又因區議會反對,要降低項目的密度和高度,結果「變成公園式的概念,中間主要是骨灰龕大樓,前面的是低座,旁邊就依山勢建成撒灰公園」,當時負責設計的建築署總建築師鍾鳴昌說。「公園」的入口處設有水池洗淨心靈,再有一條弧形小徑緩緩引領使用者入內,走到盡頭有寬闊廣場,映入眼簾的是以木條作屏風的主建築。鍾鳴昌表示,他們的首要設計目標是「令骨灰龕場不似骨灰龕場」,於是在主建築外,加上優雅又富藝術感的木條屏風,既可通風,也可增加龕場的私隱度,同時亦可「增添暖意,跳出了以前那種冷冰冰的感覺」。

主大樓連接山坡到戶外龕位及紀念花園;低座建築為洗手間、化寶爐等設施,頂樓皆為綠化平台,綠化佔了68%,鍾鳴昌不想破壞原本山谷的環境,於是順水推舟打造一個公園,他認為最成功、最理想的骨灰龕場是,「可以想去就去,例如村民不介意跑步時跑進去,或成為一個冥想空間,可以令人平靜、開心,而不是傷感」。●

樸實混凝土 倒模考功夫

「人們可以坐在水邊,看看倒影;聽聽流水、鳥鳴,感受自然」,香港建築中心「建築 • 行」委員會聯席主席、建築師李培基(Kevin)介紹的並非某個尋常公園,而是鑽石山火葬場。他帶記者走上階梯,火葬儀式禮堂之間,有蓮花池和植物,環境清幽、鳥語花香。

優美的墓園在世界上絕非罕有,Kevin舉例,台灣宜蘭的櫻花陵園,依山而建,不止有人在花季來賞櫻花,連小朋友也會在陵園中嬉戲,毫不懼怕;而瑞典斯德哥爾摩林地公墓,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旅遊人士的打卡景點。

帶日式侘寂平和感覺

至於香港的殯葬設施,Kevin指以前着重功能,但近年來慢慢開始考慮用家感受。例如,鑽石山火葬場有別於舊式設計,吸引不少人參觀,其中一個「賣點」是它主要利用清水混凝土,甚有日式侘寂平和的感覺。

Kevin說,清水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倒模後,不做批盪,不貼瓦仔,建築師愛其樸實質感,但別以為工序很簡單,其實相當考功夫,像鑽石山火葬場的外牆,要營造平滑、顏色均勻的表面,倒模時就要注意模板駁口,又要留意混凝土漿狀况,才能做出光滑效果。而在牆上看見一個個圓形凹洞(行內稱為「密封絲山窿」),是固定板模鐵枝的位置,「如能看出很精準分佈,是好手工的表現」。欣賞此物料時,除觀察和用手觸摸外,也可留意陽光照射下的鮮明光影,「打卡」一流。

很多人都覺得建築很深奧,Kevin說:「我們跟建築的關係很密切,無論你住在家裏,去上班,還是到人生最後的時刻都跟建築有關係。」他建議透過書籍、網上資料、出外觀察,「把欣賞建築和周遭環境,成為豐盛人生的一部分」。香港建築中心也不時舉辦講座、導賞團等,與公眾交流分享。●

香港建築中心fb:hongkongarchicentre

文:李欣敏

編輯:王翠麗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Feature]

相關字詞﹕靈灰安置所 火葬場 骨灰龕場 設計 建築 殯葬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