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考現:冒烈日與強風 吊船清潔工擦亮摩廈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09日

【明報專訊】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正午坐在冷氣充足的辦公室,窗外忽爾有人「從天而降」。吊船上站着兩個抹窗工友,頂着烈日和熱風在擦拭玻璃。好奇他們的工作卻不敢直視,又不知應否打招呼,內心有點感愧交集。玻璃幕牆建築在香港十分普遍,需靠吊船從外面保養打理。任職吊船清潔的阿龍,這次分享他在「船上」的感受和窗邊見聞。

【時地。人物】

窗外:吊船清潔工友

謎題:你睇我唔到?

【窗內。窗外】

不怕高 怕颳風和暑熱

阿龍於1989年入行,工作可說是側見了香港的經濟發展。他早年服務金鐘一帶商廈,首天開工是在奔達中心(即今力寶中心),「第一次有點怯場,是正常的,例如有風、吊船會飛開,比較緊張」。當年奔達中心剛落成不久,賣點正在於它的玻璃幕牆,既映照四周的建築,表面的凹凸設計像抱着樹幹的樹熊,只是增加了清潔難度。30多年過去,這座逾40層的雙子式辦公室大樓在金鐘變得平常不過;玻璃幕牆也不只見於港島核心商業區。阿龍近年常到黃埔和尖沙嘴區工作,最高的開工地點是逾百層的環球貿易廣場。

吊船指以起重裝置自任何建築物或構築物懸吊的棚架或工作平台,可分為固定及臨時兩種。固定的吊船長期安裝在建築物外,為清潔大廈外牆時用。阿龍通常伙拍一名工友開工,於建築物天台乘坐吊船,用帶毛頭的玻璃刮由上而下清潔,每人負責一行窗,需要配合拍檔進度,大家同步完成一層才可按鍵往下。他說見工時個個工友都自稱「熟手」,上到船才見真章。「一般抹好兩個人都是差三數秒,如果另一人太慢就很難做下去,要請判頭再安排拍檔。」於吊船工作,即使並非操作者也要考「吊船牌」(吊船操作證明書)。而且不能畏高,阿龍需經常上下左右張望,慎防有人突然開窗、撞到招牌或其他外牆物件,「(不怕高)沒什麼秘訣,已經習慣」。

風吹吊索扭麻花

遇有雷暴、下雨,或掛起強風信號,吊船都不應開動,但有時判頭仍會誤判天氣,阿龍記得數年前有工友為黃埔的酒店清潔幕牆,吊船因大風在空中來回擺動,不斷撞向酒店牆身,工友嘗試用吸盤固定吊船不果。黃埔的海名軒是樓高73層、逾200米的高尚住宅,因四面沒有遮擋,一年四季特別當風。阿龍試過在60多米的高空中,吊船吊索扭了兩圈麻花再撞向牆,因不算猛烈,他選擇伸手,輕力抵住玻璃再慢慢轉開吊索,「內心想着不要讓吊船撞破玻璃。即使有保險。我們之後工作都會麻煩」。

吊船沒有遮陽設施,在夏天工友背面曬着太陽,也頂住前方從幕牆反射的熱力,「可以放雞蛋在玻璃上煮」。有工友自備太陽眼鏡,但帶小風扇則無濟於事,因半空吹來盡是熱風。有時隔着玻璃見到人們在涼冷氣,阿龍自然心生羨慕,每天都希望能快點下班。「輕微中暑經常發生,純粹在船上洗個面,休息一會再來。」惟吊船清潔甚少在傍晚或晚上開工,他估計是因保險和安全問題,擔心光線不足易生意外。

除玻璃幕牆清潔,他也會接室內清潔玻璃窗的工作。兩者常用的工具分別不大,幕牆會有俗稱「起魚鱗」、雨水或污水造成的水垢,他便需戴手套噴灑強力藥水。固定吊船操作大同小異,但每幢樓宇的管理公司都會先在開工前,安排約一至兩小時的吊船操作培訓,請吊船供應商代表講解,才敢讓工友開工。各種措施加起來,阿龍認為用吊船抹窗,還要比在室內探身去抹安全,減少手滑或打到窗框等意外。

清潔酒店窗 不打招呼免嚇房客

做幕牆清潔時,阿龍和同事會將玻璃分成垂直一行行,一座樓四面加起來通常有數十至一百行。十多層的樓宇,像他熟手的可以半小時抹好一行,一天共做八行。因為水痕會向下流,他們每做完一行便從低層返回頂層,再由上而下抹另一行。支薪形式分為月薪和日薪,前者常由管理公司聘請,每日準時下班;後者是像他這樣的散工,由外判商聘請,同樣朝九晚五,若提早做完可以下班。散工工時飄忽,像這兩星期陰晴不定,判頭或怕天氣變卦白白出糧,在截稿日前都未有安排阿龍開工。幸好晚上他另有一份運輸工作為生。

為了早點收工,他通常不吃中午飯,也不會中途將船泊回天台上廁所,有時帶個桶在船上解決。不過,做得快未必等於馬虎,物管公司會用望遠鏡或航拍機監察他們的清潔質素,有的會在室內逐層樓檢查。尤其近年他多做酒店,酒店對窗的要求更高,平均隔3至4個月抹一次。房口部員工會在房內檢查,看哪些位置要他們回頭清理,「基本上都不用怎樣回頭。我們習慣的模式是快靚正」。

酒店多面向無敵海景,但阿龍少有閒情觀賞,只想盡早收工,頂多帶個喇叭上船聽歌。而玻璃內可看的也不多,房口部或管理處會預先知道當日清潔哪一範圍,總統套房和會議房間等都早已經拉上窗簾。他較常看到的是一般客房,因有客人以為窗是單向玻璃,從外面看不進去,「那種窗有時在商廈見到,但酒店基本上其實塊塊都看得見」。遇有這些情况,他不會主動打招呼或做反應,以免嚇倒房客。有的小孩較友善,會主動跟他揮手示好,他也會回應。「其實打不打招呼都沒所謂,不怕阻礙到我工作。」

【實地。考現】

玻璃幕牆豁建築面積 愈發盛行

阿龍最近的開工地點在黃埔一帶,記者先到黃埔走一圈。於1980至90年代分期落成的黃埔花園前身為船塢,受啟德機場附近樓宇的高度限制,現只樓高16層。所以,在黃埔老遠已可見到海旁有幾幢巍然聳立的幕牆建築,一律包裹着灰藍色玻璃,當中包括2002年入伙的海名軒、同期落成的甲級寫字樓海濱廣場,還有九龍海逸君綽酒店及香港嘉里酒店,不同用途的建築都可採用玻璃幕牆。下午2時,走到嘉里酒店下方,見到吊船工友剛抹好一行,由低層徐徐升到天台,泊船前由左至右調校位置,船身會前後擺盪,花了約5分鐘泊好,消失眼前。

由黃埔坐船橫越維港到中環,船程15分鐘。在船上可觀賞兩岸閃亮的摩天大樓,如何成就這個金融中心的標誌景貌。在那些灰藍色玻璃裏面,不難想像有才俊商賈,在晝夜俯瞰維港景色、擘劃發展大計。而多虧一群願意在高空抹窗的工友,他們眼前的景致總是明淨敞亮。

為何香港近年愈來愈多玻璃幕牆?幕牆為何總是藍色?又有哪些看不見裏面?帶着這些疑問,記者到訪怡星鋁窗的新蒲崗展示室。創辦人畢國鴻先解說,許多人誤用玻璃幕牆(curtain wall)來劃分商廈和住宅,其實並不正確,「在建築物的石屎結構外面,用玻璃包着就叫curtain wall;在石屎結構之內的空間加進窗框及玻璃就是window(窗)」。香港尤多高尚住宅採用玻璃幕牆,主要因玻璃幕牆可獲豁免建築面積。後來抹窗意外頻生,亦有管理公司為省錢不僱用吊船抹窗,屋宇署遂更改要求,如大廈採用玻璃幕牆,須設有吊船或吊臂才能獲豁免建築面積。所以,很多新樓盤的頂部現在都放有一部突兀的吊臂。

畢國鴻說這趨勢也因港人喜好使然,大家想引入更多光線或觀賞風景,故仿效歐洲的落地玻璃設計。條件許可的話,更會安裝固定的大觀景窗(picture window),「所以香港近年的窗愈做愈大」。酒店則與住宅相似,同樣要求大窗,但隔熱和隔音會較次要;客房多備有一道可打開的小窗,方便通風,「由酒店管理團隊來開關。那隻窗沒有把手,但會有個小孔。只有酒店有鎖匙,有需要時才開」。 

單向玻璃透視方向隨光線轉換

一般在街上見到泛着藍、綠或灰色的玻璃幕牆,通常是低輻射鍍膜玻璃,可以節省冷氣用電。而近年有更多人留意歐洲製造的系統制式鋁窗,即產品經過廠房測試,達至一定隔音、隔熱及防風和防水標準。尤其是颱風「山竹」吹襲後,他說客人意識到窗不一定只是用作開關和防水的鋁窗,也具備其他功能如節能等。不過,選用單向玻璃來保護私隱的香港客人則不多,因為單向玻璃並非絕對「防偷窺」,其透視方向會隨光線轉換,較光的一邊像照鏡,較暗的一邊可看到對方,「所以晚上在辦公室望出去,看不到外面的夜色,因為室內比外面光」。

【考現學。案例】

鄉間房屋的門窗

民族學家今和次郎自言走在鄉間路上,總忍不住窺視別人家的入口。他在1926年記下一批門把形狀和紙門破洞,後者有的竟如茶罐或燈籠。有的人會在紙門多糊一層底紙加固,他解釋是村郊房子的傳統。看到紙門上的各種透風孔,他便想像屋主從家中簷廊望出去的樹景。此外,在一個小島上,他見到有人在自家矮窗前放長凳,讓鄰居聚集閒聊,羨慕鄉村甚少繁文縟節:「真希望這個世界可以進化到這個地步。」

後記

「窗邊考現」到此告一段落,帶大家看過住宅、工廈、咖啡店和巴士等的窗,並學習百年前的「土炮」考現方法。哪怕面前只有一扇窗,或也可以由此認識世界,以及默默拭亮這世界的人。

文˙ 梁雅婷

{ 圖 } 梁雅婷、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