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燈火闌珊處 搶救霓虹招牌 留住璀璨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11日

【明報專訊】張艾嘉憑《燈火闌珊》在去年金馬獎封后,電影將於本周四(13日)在香港上映。這部以香港霓虹工藝為主題的電影,重現早已消失的蓮香樓、冠南華霓虹招牌,還原香港街頭昔日五光十色的夜景。

香港現存的霓虹招牌買少見少,有霓虹招牌保育義工化身偵探、收買佬、醫生,到處奔走,期望招牌修復後再次亮起來,在公眾眼前重現璀璨的光輝。

去年8月,中式裙褂老字號冠南華收到屋宇署「最後通牒」,門前兩幅被喻為「最幸福霓虹燈」的霓虹招牌,照亮油麻地街道近半個世紀後,難逃被勒令拆卸的命運,九龍區的霓虹招牌地標又少一個。

非牟利霓虹保育團體「霓虹交滙」總經理陳倩雯(Cardin),在冠南華招牌拆卸倒數之際,正忙着籌辦展出早前復修好的老店招牌。而在拆卸前夜,她在辦公室留到凌晨兩時,再次執筆遊說冠南華負責人捐贈兩面招牌。

Cardin曾多次去信冠南華表達保育意向,惟店家回覆指,不知道招牌拆卸後的用途,無法放心交託。俗語有云「金漆招牌」,對老字號而言,招牌等同信譽、命根,甚至寧願親手破壞亦不願所託非人,使寶號信譽受損。但Cardin不忍看着招牌就此送往堆填區,盡最後努力打電郵,道出冠南華招牌的價值足以代表香港,態度誠懇真摰。「負責人翌日回覆說,沒想過會有這麼多人來留影,感覺到招牌的確不止對他們有意義;加上我們提供相片,讓店家知道修復好的招牌會向公眾展出,讓更多人認識霓虹(招牌),都令他們更有信心」,終於扭轉到這兩面有近半世紀歷史的招牌命運。

過程如做收買佬、偵探、醫生

霓虹招牌的絢麗光芒,是香港在上世紀引以為傲的風景。惟2010年屋宇署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掛在建築物外牆的舊式霓虹招牌,由於大多不符合現今的安全條例,難逃拆卸命運。Cardin成長在1980、90年代的香港,當時滿街滿巷掛有霓虹招牌,在外地遊歷過,始終認為「霓虹燈最能代表香港,只要見到霓虹燈,就能夠回家」。因着這個情意結,讓她踏上霓虹保育路。

全職投入霓虹保育3年多,實際做什麼工作?她笑說:「我是收買佬、偵探、醫生,有時又做殯儀!」人家視作爛鐵,她卻當作無價寶,只消一通電話就跑遍全港各處接收招牌,工地、時鐘酒店、卡啦OK……足見霓虹招牌如何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查探無主孤「牌」 難度最高

她有時要化身偵探,查探招牌主人誰屬,「入行後才知原來招牌有很多業權問題,要找出外牆誰屬,業主立案法團、大業主、小業主……有時頭都暈」;尤其是已結業店舖的無主孤「牌」,難度最高。她興奮說起早前修復的一對旺角沙嗲王招牌,它們原本懸掛在山東街和通菜街交界,在分店結業後無人問津。Cardin偶然從相熟的招牌工程師傅口中得知它們將被清拆,用盡方法聯絡負責人不果,結果花上逾7個月,終於經香港潮州商會的理事找到老闆,獲准收藏此特色招牌。

不少霓虹招牌經年累月日曬雨淋,鐵箱生鏽、光管破爛、油漆剝落,要在幾層高的外牆上完整地卸下,一點不易。每次她就有如醫生,與工程承辦商、電工師傅等商討如何拆卸,又要聯絡老師傅修復,讓招牌回復往昔光彩。「有時又覺得自己像從事殯儀,將招牌拆下,對商戶而言是一種告別。」整個過程Cardin陪伴在側,不少商戶當下都忍不住泛淚,不捨、傷心、但同時感到安慰,因為只要沒被送往堆填區,招牌仍有發光發亮的機會。

保育非「大晒」 需連結、感染公眾

保育城市景觀,保留集體回憶,可說是美麗又崇高的使命。但Cardin從不覺得「保育大晒」,這些年領悟到無論說詞多動聽,但對方一句「關我咩事」,與受眾脫離關係,就是一次失敗的保育。

在保育佐敦白加士街的翠華招牌時,因招牌落地處恰好是往來元朗的紅色小巴總站,她需申請封路並請小巴司機移開站頭。開初小巴司機反對,Cardin表示雖然已獲政府許可,可逼司機們「就範」,但她覺得有違初衷。「我們花資源做工程,還要特意讓招牌亮着燈落地,其實想讓社區反思,為何有班傻人這樣拆招牌?從而了解霓虹價值;但如果將他們排除在外,甚至對立,豈非背道而馳?」於是她嘗試找出紅van與霓虹燈的共通點,發現原來有紅van站的地方大部分都有霓虹招牌,近年紅van數量亦與霓虹招牌一樣下跌,「司機其實很着緊,擔心終有一日被替代,我說會盡能力,有機會就向公眾講解紅van的處境」,終於打動他們,工程當日司機還主動向周遭商戶解釋,「當你感染多一個人,就有多一分力量幫你宣揚」!

「霓虹招牌,是屬於街道的。」Cardin輕嘆只能盡做,盡她所能留下霓虹風景;但要保育成功,仍需依靠普羅大眾的力量,就如那曾懸掛在存亡分叉點的冠南華招牌。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