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學藝開班 創作入屋霓虹燈飾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11日

【明報專訊】大型霓虹招牌一個接一個熄滅,五光十色的街景不再,除保育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讓東方之珠不熄不滅? 80後霓虹燈製作師劉浩輝(Jive)逆流而上,投入這夕陽工業。他運用霓虹燈製成室內燈飾、藝術品、開工作坊,近期又聯乘電影《燈火闌珊》與本地小店辦霓虹展覽,發掘霓虹燈的無限可能。

燈光柔和 適合家中使用

霓虹燈主要靠氖氣(Neon)發亮,Neon在希臘文中是「新」的意思。「霓虹燈光的美感無可取代,單是這一點,我就相信可以發展下去」,頂着一頭熒光粉紅頭髮的Jive堅定地說。可是,香港的霓虹燈總是「高高在上」,與商業招牌密不可分,如果不是用來招生意,還有什麼用途?Jive指,霓虹燈光柔和、舒服,而且結合玻璃工藝,很適合做家中燈飾。而且霓虹燈與夜生活息息相關,「在家中裝霓虹燈,可以帶來一種氛圍和共鳴」;五光十色街景也是多代人的集體回憶,「它的光線散射在牆上,紅紅綠綠,就令我想起那個時代見過的事物」,例如兒時經過的牛頭角酒樓、少年時遛躂的旺角街頭。

Jive把設計圖放到工作枱上,拿出玻璃燈管在圖上比對位置,思量一番後用筆在燈管上畫記號,接着設置好火槍,踩下腳踏,火槍冒出逾800℃的熊熊火焰,他把玻璃燈管燒軟後,隨即屈曲塑形,並吹氣入連接燈管的長長軟膠管中定形,再放回設計圖上對位,動作一氣呵成。他正為一個法國客人製作一款室內中文字燈飾,用霓虹燈做燈飾以至藝術品,在外國都並非新鮮事,他指英美在1960、70年代就已發展招牌以外的霓虹創作,還設有霓虹博物館。

挑戰「寫中文」 傳承老師傅工藝

「創作絕對可以幫助霓虹燈延續下去。」Jive說霓虹招牌一般是從遠距離觀看,我們鮮有機會近距離觀賞霓虹作品,「我的角色就是透過創作,開拓人們的想像力,體驗到霓虹燈可以用很多不同方式呈現出來」。因此,他嘗試挑戰不同藝術創作,如glowing home系列,把霓虹燈做成立體的耳機、平底鑊、熨斗、掛鈎及衣架等,他說「生活是最大的靈感來源」,亦幫霓虹燈名副其實地「入屋」。近期,他創作了2米×1.2米的大型霓虹燈管作品《龍鳳呈祥》,將傳統酒樓中常見的龍鳳圖案細緻地勾畫出來,巧妙地融合這兩個代表香港的符號。

Jive自言,以往對霓虹招牌一直沒多加注意,就連它們漸漸消失也沒有察覺。直至2014年參觀M+博物館舉辦的網上大型霓虹招牌展覽,才認識到霓虹燈文化,還萌生親手製作的念頭。他兩次跑到台灣,參加霓虹燈老師傅的工藝課程,學習基礎技巧,包括設計、分析設計圖、燒管、接駁電極、抽真空、入氣體及接電安裝。然而短期課程只能囫圇吞棗,他回港後還要反覆看示範影片並不斷練習,才漸漸掌握製作技巧。

在九龍區成長的Jive,受到攝影師Keith Macgregor的老香港照片所震撼,「整條彌敦道有很多不同的霓虹招牌」,因而開設「九龍霓虹」IG帳號,拍攝並上載在街頭剩餘的霓虹招牌,同時分享自己製作霓虹燈的點滴。後來有朋友向他訂製霓虹燈,作品受人肯定,加上原本從事的多媒體設計工作在疫下遭辭退,促使他在2021年初決定當全職霓虹燈師傅,成立「九龍霓虹」工作室。

在碩果僅存的本地霓虹燈師傅中,Jive算十分年輕,他一方面想跟香港老師傅學習,尤其是難度十足的中文字製作,希望接棒傳承下去;另一目標是繼續創新,開辦工作坊讓更多人接觸這門工藝。「因為一個人的能力不足夠,不同人有不同能力和風格,就會有更多可能……搵出路愈多人愈好!」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