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最緊要好玩」 自由翻騰跳入未來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14日

【明報專訊】談到爵士樂的印象,大眾可能會認定是咖啡室、高級餐廳和酒店的背景音樂,或是上流社會的飯後娛樂。香港爵士樂普及團體「翻騰三周半」,既是爵士樂隊,亦是場地提供者,他們於年初租用4500呎場地,建立首個爵士樂教育平台,希望帶給香港觀眾更貼地、更親民的爵士樂。

演奏色士風的Brian既是舞者也是樂手,中學時開始跳舞,大學考入教大修讀音樂,參與爵士樂團(jazz ensemble),導師是爵士色士風樂手,當時獲介紹Kenny Garrett的Wayne's Thang,一聽傾心,於是開始學習爵士樂。

即興合奏匯聚同路人

Nelson是工程師出身,小時候在音統處學習低音大提琴,當時接受古典樂訓練,及至大學時期,大學大樂隊長期欠缺低音大提琴手,就去管弦樂團借人,從此他便踏入爵士大門。談到他的爵士音樂啟蒙,是本地爵士傳奇人物Eugene Pao和丹麥樂團Mads Vinding Trio的My Foolish Heart,讓他意識到原來低音大提琴不止可以拉,更可以彈到如此動聽。

鍵琴手Bowen中學時貪玩彈流行曲,那時聽的是方大同,編曲也有爵士元素,當時報了作曲班,在導師介紹下開始聆聽爵士樂,當時醉心於爵士樂隊Medeski Martin&Wood與爵士結他手John Scofield聯乘的大碟。

Timothy則是在中學時的「一生一藝」接觸色士風,當時在網上討論區認識志同道合的爵士愛好者,並上網自學,大學時赴新西蘭留學修讀爵士樂,回港後於爵士即興合奏(jam session)活動認識其他成員。

談到「翻騰三周半」的緣起,Bowen坦言在疫情下沒有工開,感到生活沉悶因而萌生創立一個爵士樂分享平台的想法,起初沒打算舉辦實體活動,純粹在部落格分享資訊。他指對爵士樂有興趣的人想找節目欣賞,但資訊不流通,因此他們創立平台,告訴大家每個星期有何爵士樂表演。誰知後來舉辦了第一次即興合奏活動,匯聚了一班爵士同路人,活動一不離二,於是擴展規模,由4名始創成員拓展至8名核心成員。

杜象「尿兜」為名 拒墨守成規

「翻騰三周半」的命名,源自好青年荼毒室《跟住四哥去旅行》,其中一集四哥和鹽叔到訪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當時他們談及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的達達主義(Dadaism)藝術品《噴泉》(Fountain),鹽叔就開玩笑,問到是英文的「Fountain」還是中文的「翻騰」,這「爛gag」教Bowen哭笑不得。說回藝術品本身,杜象現成買了一個尿兜,在上面簽名就說「這個是藝術品」,某程度上背後有一種反動,極度衝擊當時的藝術圈子。他用一個行為去叩問何謂藝術,而翻騰兄弟亦希望以行動叩問「何謂爵士」。

翻騰三周半的外語名稱為Fountain de Chopin,他們認為Chopin(蕭邦)與「周半」諧協,而蕭邦作為一個古典樂代表人物,在翻騰轉體難度系數極高的動作過後,希望跳入未知,擁抱自由。他們在文章寫道:「練習時有古典訓練的一絲不苟,表演時有punk band的打死罷就,就是我們想玩的爵士音樂。」

肯冒險通往未知道路

爵士樂(jazz)一詞與「jasm」一詞有關,是一個早在19世紀出現的俚語,有「鼓起精神、能量」的意思。Bowen說:「蘋果公司會reward一些敢去改變世界的人,Fountain reward敢去take responsible risk的人。」Nelson認為爵士樂手和一般樂手最大的分野在於音樂的態度——「肯去take risk」,一般樂手表演時就要演奏出練習所得,但爵士樂猶如玩火,強調即興,往往需要在現場調整,也不怕彈錯,甚至乎像Herbie Hancock般有時會刻意彈錯,從而通往一條意想不到的音樂路線。Bowen補充:「Pop就是玩得同原本CD version一樣就叫玩得好,但Jazz反而是大忌,如果同一首歌玩到一樣就死得。」爵士樂希望用不同方法詮釋樂曲,就如去同一個目的地,但每次都走一條不同的路,因此他們有着「聽爵士,彈爵士,翻騰三周入未知」的口號。

自由地在框架內游走

上月底病逝的坂本龍一曾著有《音樂使人自由》一書,翻騰兄弟亦覺得爵士樂的精神貴乎自由,「有自由的心態,同時有某些框架,爵士樂的自由就是在框架以內做什麼也行」。他們的樂隊Fountain Collective嘗試搣走框框,選擇以自由爵士樂(free jazz)作為音樂類型。自由爵士樂起源於1950至1960年代,當時樂手極盡所能去改變、延展、解離爵士樂的音樂傳統,變更固定的和弦變化方式或節拍速度,亦是對咆勃爵士樂(bebop)、硬咆勃樂和莫達爾爵士樂(modal jazz)的不滿,被視為前衛運動的一部分。自由爵士樂沒有樂譜,樂手之間也沒有預先商量如何演奏,而是在台上讓音樂自然發生,是一種危險、即興和充滿變數的音樂類型。

Bowen亦指出,爵士樂經常被視為對主流的反叛。綜觀爵士樂的歷史發展,每個爵士樂分支的誕生,都是起始於對上一個主流產生的反叛。咆勃爵士樂的出現是對大樂團年代(big band era)的不滿,冷爵士樂(cool jazz)亦是對咆勃爵士樂的不滿。要令音樂前進,就要思考現有音樂的限制、前設和盲點。爵士樂是一個有機體,它永遠不會墨守成規,不斷推翻從前定義。

推爵士樂課程薪火相傳

Bowen曾看過一集TED Talks,指出一個成熟的音樂場景(music scene),需要有不同程度的表演場地,其次要有樂評、音樂教育、媒體、唱片公司的結合,缺一不可。「不能只有大會堂,否則年輕樂手不會有機會表演。」因此他們斥資在新蒲崗工廈租下4500呎表演場地,一手一腳搞裝修,平時用作排練室及舉辦教育工作坊之用,亦與伙伴分間出錄音室,將來或有機會籌組唱片公司。此外,他們接下來的重頭戲是推出爵士樂教育課程,Bowen指香港的爵士樂教育欠缺系統,因此他們會一站式教授合奏、樂理和歷史,做到薪火相傳令爵士普及。

今次翻騰「刀仔鋸大樹」,投資約60萬元租下場地舉辦表演,目標是嘗試可否在商業世界做藝術同時賴以生存。Bowen說:「即使脫離香港的脈絡,藝術一向被視為權貴的產物,文藝復興也是Medici family fund資助,莫扎特也是打政府工。香港的藝團亦很倚賴政府資助,(不靠資助)也是其中一項反叛之處,與其在某些不想要的框架底下做,倒不如多點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

翻騰三周半2021年組成,直至今年1月1日場地正式啟動,由翻騰開幕音樂節打響頭炮,邀請11個爵士樂單位及年輕樂手表演,得到300人入場支持,座無虛席。他們亦曾舉辦「翻騰舞廳」,邀請本地搖擺舞者隨音樂起舞,他們笑言當晚沙塵滾滾,觀眾以為是煙機效果,怎料是各人跳舞跳得太起勁,跳到地板批盪剝落。

除此之外,Nelson亦曾經以現代爵士樂為編曲,配合黃衍仁朗讀本地詩人飲江的作品《22個一分鐘》,強調其中的speech melody,一洗過往詩歌音樂會中詩歌淪為陪襯的尷尬局面。

盼成為本地爵士樂樞紐

Nelson表示,翻騰三周半希望「做大個餅」,長遠而言期望能養得起自己,以及一班樂手「退休靠佢」。他亦提到東京和紐約有很多爵士樂地標,希望日後要向外地樂手介紹香港好去處,翻騰三周半會成為代表本地爵士樂的樞紐或地標。Bowen則指出「最緊要好玩」,除了維持生計以外,若在過程中發掘到一些有趣事物,讓其他香港人能夠參與,亦已經問心無愧。他指香港的情感教育相對缺乏,若大眾能用實惠價錢接觸到高質素的藝術,是一件重要的事。

Nelson說爵士樂改變了他的人生,香港人很多也循規蹈距,做工程師的他表示很多同學也是鐵板一塊,畢業、考牌、結婚、生仔、買樓……他原本也走在這條道路,但爵士樂改變了他的軌迹。他重提爵士樂的精神在於反叛,這是香港人很缺乏的質素。他現在教的學生,可能未必能成為一流的樂手,但若在學習音樂過程能夠比常人更加享受音樂,且得到人生啟發,也是音樂的無用之用,是其他事物無可取代的。

爵士樂作為一種技術門檻高的即興音樂,除了需要樂手及聽眾有一定水平之外,更需要有享受面對未知的態度。要玩好爵士樂,不單要不懼怕未知,更要擁抱未知,享受未知。Bowen說爵士樂訓練出樂手應對未知以及重新創造的能力。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科技或地緣政治上也有很多變化接踵而來,爵士樂訓練給予一種心態,去應對不可知的未來。●

文:蘇麗真

編輯:朱建勳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音樂使人自由 音樂 爵士樂 訪翻騰三周半 文化力場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