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電影回顧以導演做主題的很常見,亦有以演員、國家、類型為主題的……但值得用來做回顧主題的電影作曲家並不多,就趁這次意大利電影作曲家安尼奧.摩利哥尼(Ennio Morricone,1928-2020)的電影回顧展,向愛電影及愛音樂的讀者介紹這位有份將音樂提升至電影重要元素的音樂大師。他不止是「配樂大師」,更是不折不扣的「音樂大師」。
《獨行俠決鬥地獄門》
男人的浪漫
摩利哥尼小時候想做醫生,卻被做職業小號手的父親推上音樂之路。少年摩利哥尼考入意大利首屈一指的音樂學院,既練成專業水平的小號技術,又習得最徹底的古典音樂作曲理論及技法,亦吸收了二戰後席捲歐洲的前衛音樂潮流。畢業後,他為了養家進入流行音樂工業,當起編曲這種較為低微、並非以創意為前提的崗位。摩利哥尼既有熟練技藝,又有創新精神,令他逐漸冒起,並於1961年初次為電影配樂。
令摩利哥尼從一般意大利音樂人,躍升成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是他在俗稱「意大利粉西部片」的意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所作的配樂。雖然西部片是非常美國的片種,但1960年代意大利憑着低廉的製作環境、大膽到肉的情節及動作場面闖出新天。摩利哥尼最標誌性的西部片配樂,莫過於里昂尼(Sergio Leone)執導、把奇連伊士活從無名演員變成大明星的獨行俠三部曲。
這次回顧會放映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最具野心的《獨行俠決鬥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6)。片頭字幕的主題曲,可能是最多人即使未看過那片,一聽就會覺得「這是西部片!」的旋律,摩利哥尼將狼叫化成旋律,再配上電結他、模仿喘氣的男聲合唱、小號吹出的軍樂、如奔馬的節奏,編織出男人打生打死爭奪財寶,浪漫而貪婪的世界。
接近影片高潮的〈黃金的狂喜〉(Ecstasy of Gold),三名主角中的「好人」及「醜人」來到藏寶之處,「醜人」要從眾多墳墓中找出埋了黃金的一個。音樂從代表田園氣息的英國管開始,隨着「醜人」在墳場四周跑推至高潮。之後「壞人」抵達,三名主角進行奇特的〈三人決鬥〉(The Trio),5分鐘的音樂無一句對白,他們不知道幾時、向誰開第一槍,音樂一直醞釀,直至嘶叫的小號打破沉默,吹出悲壯的宿命對決。
《萬里狂沙萬里仇》
音樂塑造畫面及人物
另一部需要在大銀幕領略視聽合一的里昂尼西部經典,就是《萬里狂沙萬里仇》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1968)。電影音樂一般都是先有電影才有音樂,里昂尼和摩利哥尼的互信去到一個地步,可以就重要場面先作音樂,再用畫面去配合,甚至把聲響及噪音都化成電影重要元素,例如影片頭15分鐘、三名槍手等待主角「口琴」坐火車到來然後發生槍戰的一場。
四名主角各有音樂個性,神槍手「口琴」以吹口琴代替說話,吹來吹去卻只是像謎語的半音階音程。大盜薛安,由班卓琴、走音的鋼琴及口哨聲描繪他的吊兒郎當。大奸人法蘭以粗糙、經過破音處理(distortion)的電結他代表。口琴和他決鬥時,也是兩人的音樂主題對決,這時故事才倒敘兩人的仇怨由來及「口琴」不斷吹口琴的原因。最動人的旋律是代表女主角的主題曲,女聲哼出柔情及期盼,弦樂及合唱團加入,合成璀璨無比的浩瀚西部風光。此曲被美國搖滾唱作人Bruce Springsteen用作他每場演唱會的結尾曲,而先前提過的〈黃金的狂喜〉則是重金屬樂隊Metallica的開場曲。英國樂隊Dire Straits甚至以本片片名作了一首歌,向摩利哥尼致敬。
《義薄雲天》
令對頭心服口服的旋律
里昂尼和摩利哥尼最後一次合作,是由羅拔狄尼路主演、約長4小時的黑幫片《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影片最扣人心弦的音樂也是代表女主角的〈狄寶娜主題曲〉(Deborah's Theme),細膩情感下嘆息着男女主角之間的有緣無分。在影片以外,這個旋律還解開了摩利哥尼跟從事嚴肅音樂的作曲家之間的心結。摩利哥尼在電影音樂名成利就,被恩師及昔日同學視為音樂的叛徒。然而這首足以和許多古典經典旋律一樣流傳後世的樂曲,就令一名多年來輕視他的同輩作曲家驚歎是直達靈魂的音樂,後來他更寫親筆信向摩利哥尼道歉,後悔多年來輕蔑了他。
《情來自有方》
麥田上的妒火
摩利哥尼的影視配樂約有500部之多,想以一篇文章或者一個電影系列綜覽實在太難。有趣在是次回顧不是以選取「摩利哥尼金曲選」為主旨,片單有不少在影史上舉足輕重、但又不會馬上聯想到摩利哥尼的電影。其中一部就是馬力克《情來自有方》(Days of Heaven,1978),是摩利哥尼第一次獲提名奧斯卡最佳配樂的作品。
影片背景是1910年代美國鄉郊,一女兩男在遼闊農場的愛恨交纏,影迷視之為馬力克的傳奇作品,以及李察基爾成為巨星前的青澀印記。加上懾人美景,許多在日落前不夠半小時的「魔幻時刻」(magic hour)所拍攝的片段,此片一向以視覺馳名,這次可讓觀眾欣賞其聽覺元素。
這是摩利哥尼很引以為傲的作品,卻不是以難忘旋律著稱。三名主角的田園生活,以一個疑幻疑真的旋律表達,雖有夢幻的美好,但帶着半信半疑,就如這種幸福生活只是暫借的美夢。影片高潮是蝗蟲來襲,也是兩個男人正面衝突的時刻。他們和一眾工人在夜間嘗試把蝗蟲從麥田摘下並燒死,兩男的妒火又隨音樂提升至沸騰,然後火勢失控,把整片麥田燒起來,音樂卻適當地讓開,觀眾以為被視覺帶領,殊不知音樂一直發揮效用。
《戰火浮生》
在人間,如同在天上
摩利哥尼失落了奧斯卡5次後才獲頒終身榮譽大獎,以當年奧斯卡還是正正經經做美國(或英語)電影的電影獎項來說,摩利哥尼有這麼多次提名已不容易,最後他在2016年憑着塔倫天奴《冰天血地8惡人》(The Hateful Eight,2015)終於得到最佳配樂獎。要數他一個最離譜地失落奧斯卡的影片,是由兩大影帝羅拔狄尼路及謝林美艾朗(Jeremy Irons)主演的《戰火浮生》(The Mission,1986)。
故事是兩位18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到南美向土人傳教,最後和他們一起被歐洲侵略者屠殺的經過。影片拍好了才邀請摩利哥尼配樂,摩利哥尼該時期已想從電影配樂抽身,但這電影令身為天主教徒的他很有共鳴。〈加伯利的雙簧管〉(Gabriel's Oboe)中,這位傳教士被土人包圍,他拿出雙簧管吹這首歌,感動了他們。摩利哥尼以意大利巴洛克音樂風格(是他讀書時很熱心研究的範疇),譜出這段優美舒暢的旋律,風格是古風,風味卻是自己的。
為全片集大成的樂曲〈在人間,如同在天上〉(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開頭是遵照梵蒂岡宗教音樂規條所寫的經文歌,但陸續加入〈加伯利的雙簧管〉的旋律,以及代表土人的鼓聲,重點是摩利哥尼模仿民族音樂的合唱旋律,它簡單卻又像靈魂的呼叫,把之前的音樂混合成無分神聖與世俗、進步與原始,震撼人心的大同之歌。
《配樂大師:Ennio》
好歌伴我心
說起大同之歌,片單中還有插曲至今仍街知巷聞,卻甚少機會看到的電影:《死刑台的旋律》(Sacco & Vanzetti,1971)。片名的兩名主角是100年前的美國意裔移民,因為身為無政府主義者,在不公平審訊下被判劫殺罪成,死在電椅上。美國民歌天后Joan Baez為影片灌錄主題曲後,摩利哥尼即席拋出一個旋律給她作詞,即時作好並錄製,成為膾炙人口的〈獻給你們〉(Here's to You)。旋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嚴格上不夠成為一首歌,但愈重複愈欲罷不能,歌詞一句「苦痛就是你們的勝利」,勉勵世人團結,勇敢對抗不平等。
既可視為摩利哥尼貢獻的蓋棺定論,又可用作起點去認識他的影片,是在《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1988)和摩利哥尼初次合作的湯納度(Giuseppe Tornatore)導演的紀錄片《配樂大師:Ennio》。今次回顧不會放映《星光伴我心》,但會放映兩人另一部重要合作《聲光伴我飛》(The Legend of 1900,1998),摩利哥尼的感人旋律是湯納度的深情電影不可或缺的部分。《配樂大師:Ennio》匯集摩利哥尼的傳奇配樂,並強調音樂和電影的關係,此片本身也流露湯納度傳遞真情的拿手本領。摩利哥尼回顧以《配樂大師:Ennio》打頭陣,真是最好不過,看完之後我相信會令先前認識,以及不怎認識他的影迷及樂迷,對電影音樂應有的標準有更深刻的領會。
「安尼奧摩利哥尼作品展」
時間:4月20日至5月20日
詳情:bit.ly/bc_EnnioMorriconeR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