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次看金像獎頒獎禮,最吸引我的,是不同電影中不同崗位的人上台說說戲內戲外故事。其實電影製作可以看成是一個召集不同人相遇聚集的方式,「人可如何走在一起」是學習社區營造的一個重要課題,如果把製作電影的工序拆散轉化進入社區,那可會是怎樣的風景?
創意公民同學繼續為油麻地開發新的工種,在他們分享的匯報中,我感受到開發工種同時也開發我們對這社區生活的欲望,日常中我們應有更多不同人相遇連結的想像。
最「街」臨時演員和導演
創作:賴俊威、何珮嵐、李穎雯、李濟匡
油麻地曾經是不同電影的取景地點,電影創造記憶,同學們從《半支煙》、《新不了情》、《黑社會》、《奪命金》、《旺角卡門》等電影尋找鏡頭下油麻地風景,然後以劇照的位置作坐標變身星探和導演,邀請路人作臨時演員,一個鏡頭轉成一幅硬照,嘗試重拍劇照作打卡紀念。拍照後同學把翻版的劇照印出送給臨時演員,照片中的你既是你又不是你,照片中的油麻地看似日常又不再日常。電影一秒24格,這張相的「閃燃」或許成為「臨時演員」對油麻地記憶的刺青。
我問翻拍導演,最後有什麼人參與你們的拍攝?他們遇到放狗的人、深圳來的設計師、廣州的地鐵員工、陀地清潔工、為做功課而來的時裝設計學生……同學除了邀拍外,還體貼地在各電影劇照景點設置了劇照打卡指示板,歡迎大家自導自演。
最「街」服裝指導
創作:李妍嬅、楊雅詩、葉曉琳、楊心怡
麻式穿搭師團隊看過《窄路微塵》有關袁澧林服飾的討論,她們認同基層也有追求靚的欲望,不一定名牌衫才好看,花點心思,二手衫也有很多可能。
她們搞了個「油頭到腳」平台收集舊衫,自肥襯靚衫在社區行catwalk,再把時裝的配搭連接油麻地不同地標。紅T配格仔外套來襯天后古廟的紅門和地磚;燈芯絨褲恤衫打呔襯執了笠的好好洋服大閘與舊貌;流蘇馬甲襯果欄的卡板和生鏽鐵閘;海軍藍的和風衣裳襯沖繩漁民食堂……我在她們身上的服飾組合看到不同街坊的衣服連結,下次出街襯衫時,可想想你社區中的老地方。
最「街」編劇
創作:彭曉琳、施美雪、林詠儀、馮珮怡
早前一向關注前線回收者和清潔工的「拾平台」朋友在臉書上分享了編劇做資料蒐集的故事,他們本來想拍套電影關於紙皮婆婆,卻不幸未能圓夢,拾平台朋友讚賞編劇用咗好多時間去做research,落區同街坊一齊傾偈、觀察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他們考察的成果最後能轉化成電影,成為能幫不被看見的人發聲的工具就多美好。
每個人都有想被人了解的欲望,這組同學組成民間發聲員,蒐集清潔工的日常困苦,幫他們發聲,其中之一是發現垃圾站搬遷到較遠的地方,清潔工要推重重的垃圾行更遠路程,行人路又窄又不平,不時被迫在馬路行走……同學自製簡陋的模擬工具測試及體驗搬運垃圾的困難,最後寫信向勞工處反映。
最「街」布景和道具設計
創作:黃倩思、王坤朗、吳德柱、馮栢瑤
布景和道具設計工作是把平常的生活空間轉成幻想場景。這組同學考察過油麻地的不同後巷,時常發現「米奇」,於是決定把迪士尼搬進油麻地。他們在後巷的不同角落就其特點設置主題內容,資源少但工程「龐大」,不少意念還在意念圖中,有困在破窗的長髮公主、有米奇耳朶的老鼠籠(米奇妙妙屋)、因天氣熱「冰雪奇緣」變成「水上奇緣」的小白(Olaf)、有「幸會睡公主」門……其實他們未必能完成布景,但示範了以小小幽默轉個心情,就有新的心境。
最「街」收音
創作:陳卓怡、周澧皓、彭家豪、梁燊賢
油麻地有條百步梯通往京士柏山,一口氣行上去真的會斷氣。
同學決定為這段路程製作聲音導航。當中有蜜蜂聲、風聲、車聲、松鼠聲,然而全部聲音都是人扮的,就是同學在社區找人扮的集結,kai kai哋但又窩心。扮聲配音是不少人的兒時玩意,陪你行走百步梯的,其實是不同的油麻地人。
日常練習
感謝同學在油麻地演練了不同親近社區的方式,這些介入社區的想像不是什麼改善社區大計,也遠遠未成熟,但這種「FF加實踐」嘗試,應成為一個創意公民的日常練習,也是健全社區應有的偶發風景。
文、圖˙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創新設計三年級學生×余在思×程展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