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上舞台 音樂 投影 營造懸疑感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05日

【明報專訊】推理小說透過文字營造懸疑,甚或用敘述手法誤導讀者;但當故事搬到一眼睇晒的舞台上,如何篩去文字而保留懸疑?這是新進劇場導演黃朗然的挑戰,他將執導由推理作家陳浩基的作品改編的推理劇場;同時間,《一水南天》、《大狀王》編劇張飛帆亦將譚劍的推理故事改編成音樂劇。推理與舞台碰撞的火花,可會將香港推理故事作品帶到更遠?

「陳浩基的推理小說是先在外地紅起來,拿了很多獎,在日本、台灣等地都有他的作品,香港人始意識到原來我們有這麼好的作家。因為陳浩基的經歷,大家也會明白香港不止陳浩基(一個好作家)。」編劇張飛帆也許在為文字工作者抱打不平;今回改編譚劍的推理小說《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推出同名音樂劇,由余振球執導,帶動推理小說迷走進劇場,亦讓劇場觀衆認識本地推理作家。

沿用故事「大橋」 探討種族、自由平等

《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講述男女主角走入重慶大廈,救走被同胞追殺的非洲政治犯,原著的結尾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敘述式詭計」——運用文字敘事誤導讀者,當中牽涉到種族和語言。張飛帆則沿用故事的「大橋」和設定,加以想像成為音樂劇。主角Max(李俊傑飾)曾是越南間諜(原著是警察),受巴基斯坦裔好友(ZAIN黃智偉飾)照顧。某天女記者(張國穎飾)踏足重慶大廈找來Max尋人,卻掀起刺殺風波。雖然舞台上再沒有字裏行間的遊戲效果,但張飛帆先賣個關子:「我在舞台上也有一個小小的陷阱,玩了觀衆。」在種族和語言上「扭橋」,如同譚劍,其實也在談論種族和自由的平等。

他認為香港本來就是一個多元社會,大家也知道要種族平等,「但知和不知,其實沒有分別」,始終身處局外,很難感受切膚之痛。「這部戲其實是在說什麼是香港人,我很相信只要你愛香港, 無論膚色是什麼,你就是香港人。」無論從他鄉漂泊落根香港,抑或五湖四海的內地移民,「香港其實應該是一個包容能力很強的地方,但當我們有這種包容能力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否真的照顧到不同少數族裔的需要呢」?

主角Max背叛了組織,從而得到香港政府庇護,得到的自由是藉出賣兄弟換取而來。「自由的代價很大,我想大家以前可能沒感受得到,但現在都很明白。然而,最諷刺是代價雖大,但不一定由自己付出,你可以出賣別人去換取自己的自由,我覺得社會上都有很多這些例子。」

音樂帶動情緒 忘記正看推理劇

原作者譚劍不忘提醒張飛帆「推理迷都要招呼」,張飛帆希望推理迷入場後感受到音樂的力量,「不要思考,因為音樂劇講究情緒,並非講究理性。我相信他們只要被我們音樂帶動到,跟着我們(音樂)去看,希望他們很快就忘記自己在看推理故事」。在音樂安排上,不但有非洲音樂、中樂,亦有擔任作曲的劉諾生(John Laudon)擅長的流行歌曲風,「用音樂帶出其實重慶大廈是這麼包羅萬有的地方」。或許直至「扭橋」出現,觀衆才發現自己在看推理音樂劇,「這樣我就成功了」。張飛帆並說,此劇也是說香港的故事,「香港有很多好東西」。

藉「另眼」反思荒謬世界如何自處

另一邊廂,陳浩基的短篇作品《頭頂》交由編劇虫三一操刀,將4頁紙內容改編成1小時劇作《另眼》,並由黃朗然執導,是他首次執導推理劇場。原著講述主角無端看到每個人頭頂都有一隻怪物,揭示着每個人在社會中所承受的痛苦,但他最終選擇裝作看不到,「在這個社會,就算能夠見到真相和體諒別人的苦况,但我們(通常)不會做」,黃朗然說。

虫三一將香港校園環境結合本地推理文化,並在原著光怪陸離的世界加入心理懸疑元素,究竟看見的是怪物,抑或心魔作祟?改編劇作將原著的懸念挖深下去,主角朱sir(彭展鏗飾)發現自己看到每個人頭頂上的怪物,人的心魔如何影響到他判斷學生的道德行為問題,從而抨擊教育制度。

「我執導的初心是,我們處於一個很荒謬的世界裏,人是不是只有適應,或者建立自我保衛機制,才可以在這樣的世界生存呢?我不知道作品能否給出答案,但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黃朗然切入劇本的方法,往往是尋找劇本對這個社會的觀點,「我才會有創作靈感和力量出來,我覺得(兩者)絕對分不開」。就算是寫「情情塔塔」的劇本,他覺得也跟都市人生活有關,裏面藏着生活上的蛛絲馬迹,透露着都市人對社會的觀點。

投影木偶時大時小 形體、低音反映心理

雖然劇場未能如電影般,為頭頂怪物製作CG特效,不過觀衆的想像力就是創作人的最强武器。《另眼》利用投影木偶的方式,時大時小,呈現怪物與人之間的關係。至於主角朱sir,則利用形體呈現其心理活動,猶如電影《摩登時代》中差利卓別靈的機械式動作,主觀地反映主角的心理狀態;音樂亦一拋寫實限制,「用低音嘗試營造壓抑的感覺」,讓觀眾聯想主角的心理空間。

黃朗然不諱言,推理小說改編成電影相較劇場容易,因為電影較寫實,「但相反劇場有另一種魅力,我不一定要將原著的寫實放進去,而是加入令觀眾想像的不同元素,去加深小說那份故事的力量」。改編的重點恰恰是抽取文本帶來的獨有啟發,從原有故事抽絲剝繭,然後決定用什麼形式去重新演繹。

身為新進劇場人,雖然未有自己的故事,黃朗然覺得「改編故事其實都是建構自己的故事」,「最少在劇場裏面,你用你身為現代人的看法去切入一個故事」。個人而言,他最想改編莎翁名著《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常被人認為懦弱、優柔寡斷,導致悲劇收場,黃朗然卻看見哈姆雷特留在國土背負父王鬼魂的勇氣。近年移民潮大多關注離開的人,「好像大家經常說離鄉別井的鄉愁,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說留下的人究竟要面對什麼?哈姆雷特不正正就是留下的人嗎」?他發現哈姆雷特即使什麼都做不到,仍然堅持背負父王的鬼魂走到最後,恰恰對應着港人的「無力感」,即使無力又如何像哈姆雷特走下去?●

《另眼》

日期及時間:5月18至20日(晚上7:30);5月19至21日(下午3:00)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石硤尾白田街30號)

票價:$120至$200

網址:bit.ly/3NrldT1

《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

日期及時間:6月16至18日(下午3:00;晚上7:30)

地點:尖沙嘴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150至$380

網址:bit.ly/3NssZMq

文:嚴嘉栢

美術:張欲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