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通勤達人}阿文 人車合一 踩馬路放工當放空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07日

【明報專訊】當香港都市人返放工,魚貫而入一卡卡地鐵、一架架巴士,體內發條自動各就各位。那邊廂,低碳騎行者成員阿文,腳踩摺疊單車,鏈齒輪流暢滑動,縱橫葵涌至土瓜灣返屋企。單車通勤非新鮮事,但一講再講,馬路上可見的單車友,仍然寥寥可數。早前政府稱正研究電動單車合法化,先在單車徑試行,但對於已將單車代步完美融入生活的阿文,要通勤,就必先由敢踩馬路開始。

踩單車對我是休息

本以為單車友自帶運動型氣場,眼前的阿文卻輕盈纖瘦,「別人望見我瘦猛猛,都唔知我踩開單車」。訪問當日相約土瓜灣天光道一帶,阿文指着同一條街,「2017年中由這裏開始,練了幾個月車,9月開學就踩返學校」。

剛退休的阿文曾任職聽障特殊學校社工,返放工時間與一般打工仔無異。以前土瓜灣港鐵站未開通,阿文早上踩車到何文田接駁港鐵,「免得身水身汗返工」,但放工就由葵涌踩回土瓜灣,全長約10公里,快則40分鐘,慢則一個半小時,慢慢踩當放空思緒。繁忙時間在馬路上踩兩個轆,同事覺得危險又辛苦,阿文反倒說「踩單車對我來說是休息」,與其他人選擇放工健身做瑜伽無異。

單車通勤改變了阿文整個生活模型。然而,6年前阿文連「假日車手」都稱不上,一年只踩一兩次,更加無想像過有日會踩單車返放工。全因有個朋友,單車新手卻毅然踩車從香港出發至歐洲,環遊世界,激勵阿文反思「會不會我都做到,首先踩遍香港呢?」從此開展踩單車返放工的計劃,逐步延伸至一般通勤。

慢踩最緊要 手勢「做足無壞」

記者跟阿文由土瓜灣出發,終點為阿文在葵涌上班的校舍,途經的主要道路為:太子道西、荔枝角道、轉入深水埗東京街,往順寧道接永康街,這時已抵荔枝角;再穿過美孚新邨,直踩貨櫃碼頭路,最後轉入葵福路。

這條路線是阿文慢慢摸索出來的。除了踏車技術,阿文認為選擇路線、哪一條路可減低風險且順暢,都是單車通勤的挑戰。太子道西和荔枝角道是兩條不可避免的繁忙道路,單車可於巴士線行駛,但巴士、小巴的車速既會快過單車,亦會超越單車埋站上落客。阿文的頭盔裝上長柄倒後鏡,他左眼隨時一瞥後鏡,確保了解後面的路面狀况。而巴士停定後,單車欲超前,阿文輕舉右手,打手勢提示後來的車,然後越過巴士,再向巴士司機打手勢轉左。所有超車情况皆適用。

著反光衣 人多處慢速遷就

跟阿文車尾,見他手勢多多,他說「這是道路語言,多與司機溝通,就算知道他已經看見你,但做足無壞」。他試過在燈位前,有司機向他示意讚賞,而日復日差不多時間踩相同路線,有些巴士司機甚至認得他。警覺和慣性隨經驗增長,阿文說至關重要的是──慢踩,意外大多因踩得太快釀成。

踩到深水埗順寧道,途經濕街市,人來人往,發泡膠盒和手推車又散落馬路邊,既要避人又要避路障,阿文一次都沒有響叮叮,以慢速遷就行路唔帶眼的行人。他的哲學是:大車讓細車,細車讓單車,單車讓行人,這樣才做到車車、人車共融。另外阿文點出,要讓車和人離遠都看見自己的單車,因此他不但穿反光背心,亦在車身加反光吊飾,車尾袋又有反光貼。

從美孚到葵涌只有兩路可選:貨櫃碼頭路或荔景山路。前者要面對重型貨櫃車駛經身旁的壓力,後者則考驗上斜的腳力。阿文認為貨櫃碼頭路一條大直路,若果分劃一條單車徑,假日其實「好好飛(車)」。記者聽着後面的大貨車轟轟駛近,只能心無旁騖,祈求這段最後直路手定眼定。

與限制共處 友善使用單車

香港究竟算不算一個單車不友善的城市呢?運輸署於2020年新修訂《道路使用者守則》,條文增加對騎單車者的保障,訂明駕車人士遇到騎單車者時,應保持耐性;駕高身車的司機見單車亦應減速。

這幾年間,相繼開通的新單車徑遍佈港九新界,成為廣大市民的假日活動,其中屯門到馬鞍山全長60公里的主幹線,自2020年起貫通;有長約兩公里的荃灣海濱段單車徑,2021年開放;中環至灣仔海濱單車徑去年啟用;以及今年初落成的將軍澳跨灣大橋單車徑,連接日出康城至調景嶺。

踩車減壓休閒 也是生活一環

騎單車上馬路,畢竟沙塵滾滾,阿文也知道不是人人可接受。但他對單車作為生活一環這個想法,卻不局限在哪裏騎單車,只要騎的人得到減壓效果,成為恬靜休閒活動,他覺得與自己踩車通勤的出發點,實殊途同歸。

阿文着意的,更是帶一些從未踩過單車的人,進入這個騎行世界,例如他服務的聾啞人士。阿文與香港聾人子女協會合作,組織假日單車團,試過由他帶隊,由大水坑踩到大埔。一些聽障人士面對的挑戰,例如聽不見叮叮聲,阿文認為與其問這是否一個要克服的問題,反倒該想這個問題是不是問題,例如騎車技術可否搭救,多望後,保持機警。

與香港是否單車友善的思考如出一轍,要克服的或許不是可羅列的香港單車不友善之處:人多車多、路窄、無單車專用綫,而是自己作為單車使用者,如何在香港友善地使用單車。換言之,即學習與一些未必短期內改變到的限制共處。阿文認為歸根究柢,以單車代步不是想像問題,而是心態上能否接受,並嘗試從中找到好處。

阿文舉例說他兩位住荃灣的同事,因為看見阿文住得不算近,都以單車代步,笑言「見你踩我先踩」,一起踩單車返放工,覺得有時比乘公共交通還方便,順道達減廢環保之效。

踩得上馬路 就是一種倡議

網民多年來以「路權L」標籤踩單車上馬路這一舉動,雖多指向不小心及不守規則的騎車者,但久而久之,標籤就會形成刻板印象。退後一步,即使印象非負面,但踩單車上馬路,乃至用以代步,連專出租和經營日系單車品牌、不時舉辦踩單車團的Bike the Moment創辦人亦笑言,這「不是正常人會做的事」。阿文說這形容實不為過。

在使用單車的光譜上,如果踩單車上馬路屬一端,即所謂「不正常」及少眾,而假日踩車團是另一端,阿文認為兩端之間其實沒有中間點,「我認識踩得單車上馬路的人,都是倡議者」,因為「我們就是想架單車在路面出現」,讓路面的車習慣與單車共用道路。阿文以單車通勤後不久,就加入團隊低碳騎行者,協同香港單車同盟的陳家良牧師舉辦訓練班,教導和訓練人在馬路上踩車,推動更多人以單車通勤。

回程時記者自嘲打壞後生,請阿文收起單車,一同搭地鐵回土瓜灣。阿文說只要摺實單車,地鐵職員從不多言,反而他屢遇嚴正的巴士司機,要求他把用單車袋包裹摺車,「你包啊,包好先好上」。他與他形影不離的摺車入過警署,走過入法庭,一般公眾地方都無大問題,只有一兩次在康文署轄下的屋邨公園,他並非踩車,只是去個廁所,將單車泊在公共單車泊位,職員隨即指示他移開單車,阿文就據理力爭,「咁佢係錯吖嘛,今次佢捉我,下次捉第二個,只會繼續錯」。

6年來少之又少遇到不友善對待,阿文覺得首先做好力有所及的安全措施,人有時做這麼多,不過想被看見,單車在路面上的生存之道亦然。今有散步學盛行,以步行觀察香港城市的日常,阿文覺得踩單車更加瓹窿瓹罅,遍跡他以前沒去過的地方,即使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單車(即只有自己),也未嘗不是自娛和自處的練習。

文˙ 周芷晴

{ 圖 } 鄧宗弘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