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國泰空服,錯那麼多?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28日

【明報專訊】5月23日,國泰3名空中服務員疑在航班上嘲諷乘客,被乘客在內地社交平台發帖投訴歧視,引起軒然大波。各大內地媒體對國泰航空,甚至香港人口誅筆伐。國泰馬上要求3名空服道歉,並解僱。國泰行政總裁為此多次道歉,特首李家超亦用普通話,對空服的言行表示痛心失望。有內地官方背景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發文指控空服人員「國族認同偏差、心理扭曲」,國泰航空則因為「有英資背景」,至今仍「保留了某種崇拜洋人、相對尊重香港人而看不起內地人的乖戾情緒和莫名優越感」。

文章接着將此事件與幾年前一些激進社運人士驅逐內地水客,以及反修例中的極端行為相勾連,認為國安法後,香港整體環境已重歸平靜,「炒作內地與香港矛盾者也已不敢露頭」,但在國泰航空公司裏,「居然仍有人蟄伏於陰暗角落」。此文接着強調,香港屬於中國領土,「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內地的支持,內地遊客是香港服務業的衣食父母之一 」,且今日內地發達程度已今非昔比。從各方面講,港人都已經沒有資格再歧視說普通話的內地人。文章告誡國泰,只是道歉不夠,還要「重拳整頓,建章立制,從根子上解決問題」。最後,文章留下了一個光明的結尾,認為國泰航空不能代表香港服務業,更不代表香港。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如今提高得很快,公務員的普通話越來越流利。「在中國的香港,崇拜英語而看不起普通話的逆流必將快速湮沒於歷史大潮。」

批評符合事實?

香港形勢既然如此嚴峻,內地的家人和朋友擔心本人作為香港新移民,英語非母語,粵語講不好,難免被歧視。為了給他們一個交代,本人去網上認真聽了這3名空服的對話,並看了相關的報道,實在不明白「俠客島」的批評,根據何在?第一,錄音中的這段談話,發生在成都飛往香港航班的機艙休息室內,是一個乘客免進的空間。她們的話,都是私下交談,並未當面冒犯乘客。第二,這是3名空服在忙碌之餘的閒聊,聽不出惡意,只是八卦一下工作中碰到的搞笑或不快之事。如有乘客將蓋在身上的「毛毯」說成「地毯」,鬧出笑話。有的乘客不守規則,飛機還未平飛,他居然抱着孩子上廁所。空服用粵語提醒,他置若罔聞,居然聽不懂這種「人話」。

3名空服的表現,確實有改進之處。作為專業人士,無論面對何種乘客,出現多麼尷尬的局面,都要沉着、從容地面對(business-like demeanor),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她們卻在私下抱怨乘客。她們也缺乏對於內地人的同理心,不知道內地人並不具有香港人那麼優越的學英語條件,而粵語不過是廣東地區的一種方言而已,成都人通常不講粵語,他們有自己的方言。

然而,空服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需要服務幾百位乘客,而乘客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有時讓人手忙腳亂,難免會有抱怨。說實話,打工的人,誰不曾八卦或抱怨過自己的老闆和顧客呢?只是因為3名空服屬於國泰,而國泰又是香港的航空公司,她們不夠專業的行為,就被「俠客島」等媒體上綱上線至「國族認同偏差、心理扭曲」。這一定性符合事實嗎?

英語服務 被媒體炒作放大

「俠客島」為了坐實國泰空服自恃能講英文,故意歧視中文乘客的指摘,將空服所講的「If you cannot say blanket in English, you cannot have it」(若你不能以英語說出毛氈,就不能獲得它),翻譯成「不會說英語就沒有毛氈」,這顯然歪曲了句子的原意。還有媒體為了增強效果,將其翻譯為「如果你不能說英語,就不配得到毛氈」。難怪內地網民感覺被侮辱,群情激憤,揮拳如林。然而,這是國泰空服的原意嗎?

內地與香港文化不同,各自都難免有一些刻板印象,就事論事即可,不必放大。改革開放後,大量港商去內地投資,帶來了香港經驗,對內地經濟發展貢獻良多。然而,如果留意內地文藝作品中的港人形象,卻並非全然正面。除了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90年代成為眾人追捧的巨星,並一度引發國人學粵語的熱潮外,電視劇、戲劇小品中的港人形象卻是被臉譜化,甚至醜化的。港人因為講不好普通話,鬧出很多誤會,如把「鞋子」說成「孩子」,通常成為劇中被內地人取笑的角色。有的影視作品,將港人塑造為唯利是圖、好色下流的奸商。比如最近國內熱播的兩部電視劇《狂飆》和《漫長的季節》中,都有操一口塑料普通話的香港奸商角色,但似乎沒有港人炮轟內地人在醜化香港人。

國泰以英語,而不是普通話為主要服務語言,亦符合國際規範。二戰後,作為曾經的老大帝國英國和新興的工業軍事大國美國的語言,英語成為大部分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通用語。全球而言,能以英語交流、但英語並非母語的人口,是英語為母語的人口的3倍。因此,英語仍是最流行的國際語言。在國內,英語也是學生必修的外語。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接受英語教育,移民香港或英語國家。作為國際大都市,香港的航空公司自然以英語為主要工作語言,這是國際化的需要。當然,在國內航線上,國泰如能配備能以流利普通話溝通的空服,則會提供內地乘客諸多便利。更主要的是,國泰似應改善企業文化,努力避免基於語言的歧視(language-based discrimination)。從公司層面,語言多樣性應作為企業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面相(linguistic diversity as a type of diversity)。對空服而言,應注意乘客不同的語言需求,提高傾聽各種口音的技能,多注意肢體語言。當語言溝通有障礙時,保持耐心,讓服務更加專業。

向煽動輿論低頭

加強還是瓦解身分認同?

國泰空服的一些不夠專業的行為,為何被無限放大呢?顯然是有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在利用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摩擦。透過將國泰空服的不專業行為上綱至故意歧視內地人,再指控其缺乏中國認同,讓小事變大,再炒作成熱點,於是「俠客島」之類的網絡媒體,成為輿論領袖,漲粉無數。國內網民接受到這種被扭曲的信息,無法做事實核查,成了魯迅所謂的「醉蝦」,頭腦是糊塗的,身體卻很能動彈,正中炒作者的下懷。這難道不是在破壞內地與香港的關係嗎?

國泰航空為了生意,屈從輿論,要求3名空服道歉,然後全部解僱。危機公關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把涉事員工拋出,丟卒保帥。但是,事情如此複雜,國泰對員工又缺少相關指引,卻拿員工開刀,做法公平嗎?

疫情3年,內地香港互動較少,關係有所緩和。互動增加後,生活方式不同,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內地媒體炮轟國泰的做法,就是將涉港的小衝突放大,煽動內地輿論,將內地市場作為武器,逼迫國泰航空低頭。這會成為未來解決兩地矛盾的常規手段嗎?這是提高香港人中國認同的有效方法嗎?人類學家發現,族群認同在受到其他族群挑戰時會不斷加強,而非瓦解。頭腦清醒的香港人都承認,內地市場對香港很重要,但如果有些內地人以「衣食父母」自居,認為花錢的就是大爺,港人也未必買帳。只有真誠、善意的溝通,就事論事,不要動不動擺出一副國安「教師爺」的面孔,自命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庶幾能贏得香港的人心,更樂意講普通話。

港人北上變「外賓」

要加強港人的中國認同,內地還有很多事情可做。本人居港超過7年,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幾個月前跟家人回內地取消戶口,使回港後可辦理回鄉證。失去內地身分證後,才意識到港人身分在內地旅行的諸多不便。以前坐火車,刷內地身分證即可快速入閘,如今需要走特別通道。更讓人莫名其妙的是,預訂的多家賓館,都因為沒有資格接待港人,將我們拒諸門外。有資格接待港台外賓的賓館,才能接待港人。成了港人,卻在祖國內地失去了國民待遇,變成「外賓」,還不知道能去哪裏投訴。這種事情,「俠客島」管嗎?猶記本人初到香港時,沒有永居,除了購房有歧視政策,亦無法參加選舉外,幾乎與港人享有同樣的待遇。因此,儘管一家五口於斗室蝸居,亦能逐漸產生香港認同,努力學習粵語,做一個中國的香港人。

文˙毛升

編輯•王素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