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青:《日麗》的黃金法則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09日

【明報專訊】日前跟酷兒朋友談起《日麗》,發覺彼此對電影有相當不同的閱讀。藝術家介紹作品時,常說作品任觀眾解讀,但要創造有足夠解讀空間的藝術作品,卻絕不容易。《日麗》之美,正在於其曖昧與溫柔。以下開始劇透。

不同人的不同解讀

這齣電影是關於兩父女到土耳其旅行的故事,當時父親Calum 31歲,女兒Sophie 11歲,好奇的女兒總拿着DV機拍攝。直到片尾,我們才得知電影是女兒長大了,看DV機影片回憶自己與父親的點滴。

筆者跟酷兒朋友談到其中一幕,Calum與潛水教練對話,朋友說他們應該在調情,我觀影時只感受到他們關係似乎是比普通陌生人親近一點,大概是惺惺相惜的感覺。可惜交稿前未有時間重溫電影,但對話足夠讓筆者留意到自己的局限,以至戲劇和電影的可能,是不同人會有不同解讀,而都解得通。

當然筆者也有留意電影中與Calum性傾向相關的線索,例如他告訴Sophie自己與名為Keith的人住在一起,Keith應是男性名字?至於女兒Sophie,電影接近尾聲時她被鎖在門外沒法回房間,剛好目睹兩名男子親熱的一刻。Sophie長大後,與女性睡在同一牀上,之後傳來嬰兒哭聲,她告訴女子自己去照顧嬰兒,她們的關係是什麼?她們似乎是伴侶關係,似乎一起領養了孩子。

但只是「似乎」,無法肯定。後來在網絡上讀到酷兒角度看《日麗》的影評,例如台灣影評人蘇致亨的〈《日麗》這款深埋線索的同志片,比壓縮機還要稀有〉,他在網上找到《日麗》劇本,發現有些場景被刪掉,例如Calum曾與Sophie討論什麼是gay。那麼相對劇本,現在的電影非常隱晦,我卻更喜歡此作品。

創造嶄新電影語言

戲劇和電影創作的黃金法則是:Show, don't tell,《日麗》把這法則發揮到極致。作為觀眾的我們如何得知老爸窮困?不是透過說話,是透過人物的行動,其中最多人讚歎的一幕,Calum竟撿起路人丟下的煙頭抽煙。Calum沒有說我很窮,觀眾卻知道他窮。

導演Charlotte Wells是新人,卻把電影拍得視覺上極美,構圖精緻,調色大膽。電影中的土耳其每一刻都風光明媚,曖昧氛圍讓觀眾對於人物的情感流動變得更敏感。例如通過鏡頭,觀眾跟着Sophie的視角,凝視比她大一點的少男少女,觀眾了解她在愛情與性上的啟蒙。又例如通過電影中朦朧的畫面,如電視與泳池的倒影等,導演也呈現了人如何「回憶」,女兒就看昔日影片拼湊追憶當時無法理解的父親。不少歐美評論認為《日麗》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主流電影總是吹捧成功與英雄,我們需要曖昧與溫柔的aftersun,呵護那因無法成功而難堪與脆弱的部分。●

文:劉螢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