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曲西唱 首創本地華語音樂劇 潘迪華 走過香港黃金時代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16日

【明報專訊】上海淑女、傳奇歌后、《歡樂金宵》主持人。潘迪華是誰?我們總是只看到她的側面。「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兩名策展人王慰慰和李勺言整理相片、文獻和檔案,加上藝術家鄭得恩呼應其先鋒精神的全新藝術創作,梳理潘迪華的往事,我們穿梭過去,或能詰問當下出路。如果在《阿飛正傳》中飾演潘迪華養子的張國榮,代表着香港1980至1990年代的輝煌歲月,那麼潘迪華或許就代表着香港不斷摸索、試驗的1960至1970年代——孕育香港的黃金時代。

踏進展覽後,映入眼簾是潘迪華3個形象——年輕時在舞台上意氣風發,中年時《阿飛正傳》中眼神銳利的上海女性,現今在滿頭華髮染上粉紅髮色的前衛長輩。策展人王慰慰說起跟潘迪華合作,就想起自己的上海外婆,猶如抱着「外婆講一段歷史給年輕人的心態」來策展——潘姐姐還有很多話跟年輕人說呢。

30年代生於「東方巴黎」

長輩不一定說教,生命就是最好的身教。潘迪華1930年生於上海法租界的中產家庭。她生活的上海被譽為「東方巴黎」,因為上海百年的外國租界——英、美、法租界,故而傳入不同西方文化——爵士樂、電影、文學和舞蹈等,滿街都是五光十色的夜總會。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性解放思潮的年輕人亦聚居上海。以旗袍為一例,上海人按着西方服裝設計再改良,最普及、最時髦就是海派旗袍。展覽中的一面牆就放滿少女潘迪華身穿旗袍的玉照,不但貫徹上海女性風韻,令人聯想起張愛玲的倩影,還隱約瞥見《阿飛正傳》角色的雛形。

不過好景不常,上海在二戰時被日軍攻陷,接續又迎來國共內戰;即使內戰結束,不少上海人仍擔心政局不穩,因此大批南來香港,潘迪華一家就是其中一員。1950年代,不少上海人聚居北角一帶,他們除了挾着資本和文化來到香港,也帶了生活方式,讓夜總會林立北角一帶。1957年,潘迪華就在北角皇都戲院前身——璇宮戲院的夜總會出道,因其上海出身的教育背景,是少數能操流利英語的華人歌手,令她的娛樂事業大放異彩。

60年代走出世界唱好香港

展覽相片中,除了芳華正茂的潘迪華活躍於香港夜總會,也見她走訪世界各地的夜總會。原來出道未幾,她就在1959年首度踏足外國夜總會獻唱,展開香港第一代旅行歌手之旅,名副其實在世界各地代表着華人的聲音。1960年代也是香港更進一步敞開世界之窗,港英政府意欲發展旅遊業,目標客群是休假美軍,所以邀請潘迪華拍攝宣傳香港的影片——影片亦在展覽中播出。她在1965年亦應香港旅遊協會(旅發局前身)邀請,到海外宣傳香港。

1969年,潘迪華曾到訪柬埔寨和西德。柬埔寨之行獲柬埔寨親王夫人邀請,到紅十字會慈善晚會獻唱,然而慈善晚會不久後,美軍開始轟炸柬埔寨,翌年柬埔寨政變;西德之旅則到西柏林希爾頓酒店夜總會獻唱,她走到柏林圍牆分界線禁區拍照留念,差點被拘捕。她的足迹也反映出在世界流動的華人,無聲無息見證着世界格局變遷。

而中國著名郵輪明華輪在1979年從香港啓航到悉尼時,潘迪華亦隨郵輪演出6周。1980年其中一站,她相隔31年,隨明華輪回到老家上海,卻發現經歷文革後,朝思暮想的上海面貌早已消失。從前覺得從大上海落難到小香港,如今「上海」不見了,只得適應香港生活,從過客變成家,相信也是不少南下移民的寫照。

展覽還有一隅唱片區,潘迪華從芸芸作品中昭示了搭建香港和世界之間橋樑的野心。1960年代初她推出收錄12首世界名曲的《潘迪華與世界名曲》,讓香港聽衆接觸世界;1964年跟倫敦EMI唱片公司簽約,推出中曲西詞的唱片;1970年就推出唱片Hong Kong Sound,收錄了香港城市的聲音,譬如天星小輪跳板的叮噹聲,製作實驗音樂,讓世界聽到香港的聲音。

而她當旅行歌手巡迴演出,最關鍵一年應數1962年,隨顧嘉煇旅居倫敦,在當地各處夜總會巡迴表演,還接觸到倫敦著名的音樂劇,兩人都不禁問道為何香港沒有自己的音樂劇?從一錄像得知,長年在外國表演,也激發到潘迪華的民族意識。所以她後來在1972年斥資製作香港首個華語音樂劇——建基於民間傳說《白蛇傳》文本的《白孃孃》,也是她向後輩自言是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展覽不少部分亦着墨於此。

70年代首創本地華語音樂劇

《白蛇傳》版本衆多,其中一個版本講述白蛇精為報答書生許仙救命之恩,於是以身相許,青蛇精小青結伴。金山寺法海和尚讓許仙在端午節用雄黃酒逼白蛇精露出蛇形,反倒嚇死了許仙,於是白蛇精到天庭偷仙草救許仙。然而法海軟禁許仙,與青蛇精、白蛇精大鬥法,其間水浸金山寺導致生靈塗炭,白蛇精最終因觸犯天條,生下孩子後就被法海收入鉢中,鎮壓在杭州西湖雷峰塔下。

《白孃孃》音樂劇並無影像存檔,策展人就透過相片、剪報、檔案和服裝,譬如手寫邀請函、手寫樂譜、海報、場刊等,拼湊出《白孃孃》的全貌,讓觀衆知曉其厲害、破格之處。《白孃孃》班底人强馬壯,劇中音樂全數由顧嘉煇作曲,黃霑也是填詞人之一,香港歌劇之父盧景文執導,潘迪華本人飾演主角白素貞,死對頭法海和尚則由喬宏飾演。當時聲勢浩大,一張相片看見李小龍也來觀賞。無獨有偶,1972年也是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中美建交之年,潘迪華曾邀約尼克遜來港觀賞,惟遭美方婉拒。

單是主角白素貞的服裝,就如同一場時裝表演。展覽中就展示了其中3件服裝,包括跟許仙成親時的紅色婚服和當時頗為破格的七色彩虹衣。音樂上,在中國故事加入搖滾樂,今日屢見不鮮,當年倒是先鋒前衛。不過從剪報得知,專業評價普遍讚譽——傳統結合創新,大膽突破,但也有聲音認為不中不西、不倫不類。起初預演引不起觀衆關注,即使後來全院滿座,也難以補償虧損。或許當時觀衆尚未預備好接受前衛創作,拓荒者也是到處碰壁者。

構思展覽時,潘迪華再三叮囑藝術家鄭得恩不得只重翻舊案,一定要有全新作品回應《白孃孃》這齣她的最大心血。於是乎,鄭得恩就拆解《白蛇傳》文本,創作多重影像聲音裝置《寧可像蛇》,靈巧像蛇地以當代形式訴說潘迪華精神來回應時代。何謂當代形式?可能就是社交媒體的形式,他模仿IG Reels和TikTok,前者講述在端午節如何做糉;後者則跳了一場白蛇舞,如同不少熱播的TikTok短片。

鄭得恩也重新設計白蛇精的服裝,內裏穿著性感,外穿一件白色大衣,再加一件熒光黃色的安全反光衣,安全衣背上則有白蛇圖案設計,彷彿象徵着白蛇敢愛敢恨的離經叛道精神,跳舞片段中舞者也穿著那件反光衣。最後一部分還有20多分鐘現代演繹《白蛇傳》的錄像故事,卻說起英語來,與世界接軌之餘,也頗有《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的玩味和韻味。

1980年代起,潘迪華淡出幕前,10年就足以令人淡忘。直至1990年飾演《阿飛正傳》中張國榮的上海養母,潘迪華才再次走入觀眾的視線。鄭得恩透露,現時潘姐姐其中一隻耳聽力不佳,未能盡情享受自己最鍾愛的音樂。但近年多了寫作的興趣,開首提到的近照就是她在案頭忙碌的一瞬間,導演陳頌騏經年拍攝潘迪華的紀錄片也在展覽最後公開。「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她還在想可以跟大家說些什麼,在當下如何走下去。●

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

日期:即日至10月23日(周二休息)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CHAT六廠

網址:bit.ly/3NjC5dV

文:嚴嘉栢

美術:張欲琪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