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回饋:只聽音樂,其餘免談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18日

【明報專訊】2009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冠軍辻井伸行再獲香港大學邀請來港,上次他和美國的奧菲斯室樂團合作協奏曲,那次我沒聽,今次是獨奏會便不想錯過。我沒有找過辻井的錄音來聽,總覺得他沒有特別專長的領域,因此對他印象模糊。當晚曲目我驟眼看覺得不怎麼樣,可能就是開場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令我有偏見,覺得太俗氣。後來才發覺節目不止工整的分成4份,更重要是詩意及炫技並重,說的不僅是一首快歌一首慢歌那麼簡單,而是一首樂曲中往往兩者俱備,即使難度令人目瞪口呆的樂曲也有很強的音樂感。

辻井在《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吸引我的,倒不是著名的旋律及三連音伴奏,而是左手和弦的處理,他雖不是(理論上)最接近貝多芬原意,長踩腳踏令全部和弦混在一起,也不是最常見的分開一個個和弦,而是兩者之間,像電影中溶接那樣,新的和弦和舊的局部重疊。終曲的琶音不算剔透,樂章也不算彈得雷霆萬鈞,但聽到辻井不追求極端效果,不過我仍然覺得他的佈局不夠,沒有留力給結尾。

適量用腳踏 展現琴音厚薄

然後到李斯特,彈完稍為冷門的《第二安慰曲》(第三是最出名的一首),就是《巡禮之年》第二年的附錄《威尼斯及拿坡里》。平時較易聽到炫技度很高的第三曲《塔倫泰拉舞曲》,但辻井連第一曲《貢多拉女船夫》及第二曲《歌》也彈,不止和第三曲構成平衡,就連這兩首規模較小的樂章也做到我所說的詩意及炫技兼備。

坦白說,彈李斯特比辻井厲害的人多的是,我估計會有一些對琴技很嚴格的專業觀眾,覺得他用得太多腳踏,但我不覺得他有掩飾琴技不足的意圖,單純拿一些快速音符去聽,聽得出未夠精準,但我認為總體琴音的豐滿及有不同厚薄,可能就是適量使用腳踏才彈得出來,也讓我聽到鋼琴而不只是指力。上半場的貝多芬及李斯特已令我覺得辻井是很純粹的用聲音去帶出音樂,除了剛才所說的佈局,也很少聽到搶板,透過拖長縮短去做出抑揚頓挫,而是在觸感、音質及和聲去做工夫。

爵士風格移植古典樂譜

下半場三首拉威爾又是以優美和炫技互補,《以海頓名字所作的小步舞曲》的古風在辻井手上變成一首淳樸的頌歌(也和應到第一首加奏,巴哈《耶穌,人類渴求的喜悅》),《早夭公主的孔雀舞曲》重貴氣而輕憂鬱,三曲中最重炫技的《噴泉》也是以光明的音色主導,花巧的伴奏不會喧賓奪主,而是整體質感的重要部分。

最後一曲是這場最冷門的卡普斯汀《八首演奏會練習曲》,在香港舞台可能只會聽到年輕本地鋼琴家彈卡普斯汀(Nikolai Kapustin,1937-2020),這位當代俄羅斯作曲家的風格,簡單來說就是爵士風,再說細緻一點,就是以古典記譜法,準確地寫出爵士鋼琴風格而又令人有即興,甚至亂彈的錯覺,此曲更秉承從蕭邦到拉赫曼尼諾夫練習曲的技術要求,把爵士風的難度再為提高。辻井毫無保留地展露技術功架,起初我覺得他彈得太快,讓我見不到樂曲的節奏及伴奏框架,但聽下去才發覺這些框架只是他的起點,他就是不想彈出八首古典練習曲,而是一套有不同風味的爵士樂曲。他讓伴奏及旋律,以及不同節奏的重疊更融為一體,然後像把大廈起好後把棚架拆去。

三首加奏除了先前提過的巴哈,就是李斯特《鐘》及蕭邦《革命練習曲》,假如沒有了詩意,硬橋硬馬的炫技,我覺得就真的差了一點點,但加奏是附加,也是演奏者及觀眾延續興奮,無謂太深究。我不是要吹捧辻井是什麼大師巨匠,但他不做作又做到足夠效果的演奏方向,對我來說很值得聽。

小小結語,寫給對資料特別執著的讀者,我沒提辻井的失明,因為我認為根本不用提,聽音樂我已有足夠東西,更重要是有足夠水平去談論,這場獨奏會,音樂以外的東西我認為不值一提。

文˙ 劉偉霖

{ 圖 } 港大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