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沙田水泉澳邨獨居男子化成白骨的新聞,是獨居長者的悲劇。香港早已老齡化,超過65歲的人口比例快要增至三分之一,其中四成是獨老或兩老同住戶。
「老」已在途中,我們需要制訂「應急方案」。病了,我們要醫嗎?怎樣醫?失能了,我們怎麼安排?有照顧者嗎?失智了,身邊有人知曉嗎?誰替你安排各項事務?
水泉澳邨悲劇響警號
讀報常使人氣餒,無論是國際或本地新聞,都是負面居多。所以如果心情不好,我總是本能地看過標題便算,不想沉溺在悲慘細節當中。不過在開車時,我總有一個習慣,就是收聽電台新聞報道或議論時事的「烽煙 」(phone-in) 節目。
那天「烽煙」主題是有關獨居長者的悲歌。報道說水泉澳邨一單位內,本住了一名69歲獨居男子,因單位多月來的水電煤均沒有用量,房屋署人員懷疑單位已被空置,多番聯絡戶主不果後,派員上門收樓,赫然發現獨居戶主在家中化成白骨,相信已死去多時,卻無人知曉。
悲劇引來不少關注與批評。當天有聽眾質疑:為何房屋署不早介入調查?為何香港沒有獨居長者關顧政策?有論者更說:「如果政府能多關顧長者,定期派員查訪獨居老人,悲劇便不會發生了。」
一刀切關顧獨老政策不可行
定期查訪獨居老人?真的可以嗎?香港早已老齡化,超過65歲的人口比例,只消十多年便會增至三之分一,其中四成是獨老或兩老同住戶,即高達100萬戶。試問一下,我們的社會真能擔得起這「關顧」之責嗎?再者,69歲獨居就要被關顧嗎?想想,明年我也是69歲 ,如果獨居,我究竟願不願意政府定期派員來「關顧」我呢?
我相信如無必要,大部分長者都不希望生活被定期監察。因此,一刀切的「關顧」獨居長者政策,可能是擾民及不可行。社會資源有限,應該用得其所。我相信,提升大家對變老的認知及準備很重要;其次,協助長者在家庭、鄰里、友儕間建立支援網絡亦不可缺。
正當我沉思這議題中,手機群組傳來莉莉信息:「昨晚凌晨1時從成都飛抵香港。一切順利。只不過返抵住所後,雖有大門鎖匙,但卻想不起租住房子的樓層。大廈保安不放行,擾攘了好一會,差點要打電話給你們求救。真想不到自己的記憶力可以差成這個樣子。」
莉莉是老妻的知己,與我們相知相交幾十年。自大學開始,她獨自留美工作及生活,去年決定全面退下來,收拾行裝,展開疫情解封後的世界旅遊大計。她先到埃及旅遊1個月,然後回港探親。在港租下房子後,便開展內地、中亞國家深度遊,首站是絲綢之路。漫遊兩個月後又回港。真想不到,莉莉已經租住了房子3個月,仍然忘記所住的樓層,莫非莉莉真的退化了?否則的話,她是不容易擺烏龍。如果當年讀書有「學霸」這稱號,莉莉絕對當之無愧,因為她永遠是優異生,精明能幹,記憶力強。太太亦常說:「朋友當中,我最服就是莉莉。她真的好叻好叻女!」
所以,莉莉從來不屬健忘者。我立即給她回覆:「老人症開始了。不如大家坐低飲杯茶、食個包。商量一下對策吧!」
翌日莉莉與我及老妻一同吃早餐,見見面。一坐下,她便說:「福哥,你不要嚇我。雖然已經『登六』好幾年,但我從來不覺老。我未認老㗎!」
「唉,不認、不認,還須認!你坐車、坐港鐵,已經嘟『兩蚊雞』?還說不是長者?」我說。
「好!就算我是長者,又如何?變老都要有對策嗎?我從來不當『老』是一回事。」莉莉回答。
我就是知道莉莉的性格,所以才想找她談談。我略述水泉澳邨獨居長者化成白骨的新聞,告訴莉莉:「怎樣也好,老來就是需要有充分準備。趁着還是好人好者,就作好安排,這與買多份保險的道理相同。病了,我們要醫嗎?怎樣醫?失能了,我們怎麼安排?有照顧者嗎?失智了,身邊有人知曉嗎?身邊人有權替你安排事務嗎?」
「噢,知道了!總之,我以後『遊必有方』。出發前及回來後也通知大家,這樣可以嗎?」莉莉問。
「這便最好了。不過我還想分享一個病人個案。」我回答。
我有一名病人,是單身和獨居的退休校長,非常獨立,自理能力又強。雖已90歲高齡,仍能獨自生活,不需僱用家傭幫忙。她是家族業務管理人,是所屬教會執事和導師。由於是教會活躍分子,她與會內弟兄姊妹保持了密切的關係。
5年前,她在教友陪同下,首次來到我的診所。她腰痛不堪,行動不便,要教友送飯到家。經檢查後,證實有嚴重骨質疏鬆,其中一節脊骨已斷裂。不過,校長恢復能力極強;經過4個多月治療,已大致可自理生活。她需要定期覆診。每次覆診我總會對她說,以防萬一失智失能,不如盡快訂立「老來三寳」(即遺囑、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以及考慮聘請幫傭照顧及陪伴。但她的回應總是:「梁醫生,不用擔心。我搞得掂。」
校長逾90歲高齡,仍能獨自生活,打理家務,更兼管家族產業的全盤收支結餘,確實有驚人的自理能力。記得某一天,街上有人喊:「梁醫生!」由於當時處於疫症期間,各人都蒙着嘴,我即時未能回應過來,但校長早已把我認出,她真是又精靈又眼利。為記錄此喜相逢,我們更即時來了一張蒙嘴selfie(自拍照)呢。
精靈九旬老人 數月內失自理能力
怎知過不了半年,一天教會的姊妹跑來告知:「梁醫生,不好了,校長身體好差!怎樣辦?」原來校長有多日沒有回教會,亦沒有信息,於是姊妹們前往探望。入門赫然發現校長精神恍惚、身體暴瘦、血氣虛弱,對什麼也彷彿懵然不知。細問之下,原來校長十多天沒有進食。大家相信,若遲來兩天,校長或許已昏迷失救了。
「嘩,好險啊!」莉莉呼一口氣說。
是的,如果沒有教會的姊妹,恐怕又是另一宗獨居長者的悲劇。「老」已在途中,我們真的要準備啊。我們要想好:如果有一天,要面對重要醫療決定,但我們不能自決時,身邊是否有人可以協助?我們是否已授權他/她為你決定?
校長的故事不止於此。她被確診為嚴重認知障礙症,可能在疫情期間受了感染而不自知,在病毒影響下,認知能力急劇衰退。自此,她喪失了自理能力,不懂得處理任何事務、不懂得去銀行、不懂得簽名。她失能失智,急需照顧,甚或要到安老院舍居住。
無做「三寶」 有錢無得用
但是,問題由此而生。雖然大家很想幫忙,但是校長預先並沒有訂立任何「持久授權書」,沒有授權他人去處理她的財務。她雖有錢,但已不懂及不能用。因此,她的住院費用以至日後的生活費,也成為問題。
「啊,這豈不是縱有萬貫家財,也要當乞兒。」莉莉說:「其實『老』我不怕,我最怕就麻煩到人。麻煩人的事才是我的最怕。」
「是的,不想自己成為『麻煩』,就要做好準備。除了『老來三寶』,我們更應該開始制訂一個『應急』方案。從校長的故事及你的突然失憶,都可以證明危機是潛伏着,失智失能真是可以隨時出現。對策就是要有互相關顧的習慣,最好有一個或多個可互相依賴、互相關懷的親屬及好友。大家能定期探望及問候便好了。」我說。
「這實在不難。就讓我們坐言起行,立即成立一個『老友關顧』群組,定期見面,互相問候,互相關顧。」太太終於開口了,並且積極提出建議。這回我真要給她一個「讚」。
文:梁萬福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