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者、高官到治療師 邱誠武開發右腦 以藝術為人解困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26日

【明報專訊】人生20年,足夠發展一段事業。

前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57歲從官場退下來,決定用未來20年開創新事業。

上半生做記者、入官場,習慣以理性、邏輯思考;人生下半場,選擇闖入自己underdeveloped的右腦感性區域,化身表達藝術治療師,用藝術為情緒困擾的人解困。

上下半場換上截然不同的崗位,他卻認為是一脈相承,盼續為我城紓憂解困。

邱誠武傳媒出身,曾任職於香港電台、《英文虎報》和《經濟日報》,而最為人熟知的身分相信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6年前他任期屆滿,卸下副局長身分。在「過冷河」(首長級公務員離任後,首半年至1年不可出任商業性質工作)期間,他四出與不同人聊天,尋問下半場去向。

57歲離官場 讀表達藝術治療

有相熟神父建議他讀神學,亦有企業向他招手,邀請加盟成為公關、顧問;更有以前在傳媒共事的朋友,讀完表達藝術治療課程後,向他推介。「我以前做新聞、在政府工作,又或讀法律(碩士),都習慣以左腦思考,以證據、科學方法理性分析問題;我在想,我的右腦會否underdeveloped呢?」笑言自己過去未曾學過音樂、藝術,右腦的確有少少「未開發」。

他說,在政府工作多年,了解到自己喜歡直接、實在的交流,「在制訂房屋和運輸相關的政策時,是很直接有人受惠,起一間屋,起一條路,實實在在」。表達藝術治療,既可以挑戰未開發的右腦,又是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接觸,很實在。於是他用3年時間在香港大學修讀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開展第三齡人生。

記者、高官、治療師,任誰看這3個身分都覺得風馬牛不相及,他事後回想,都是一脈相承。記者透過報道改變社會現况,官員制訂政策影響民生,表達藝術治療師助人紓解精神困擾,「都是讓有需要的人直接受惠」。香港人精神健康情况近年響起警號,無論兒童、成人還是長者,都各有問題,「我讀這科一為神功二為弟子,既可以幫人,將來如果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幫自己」。

3種崗位一脈相承 直接讓人受惠

表達藝術治療是什麼?對於與邱誠武一樣,右腦未開發、不太懂藝術的普羅大眾,有何幫助?

「我們相信人有兩個很重要的基本能力,一是想像力,一是創造力;表達藝術治療就是通過創作手段,運用這兩種能力幫你自己。」邱誠武以畫畫為例,強調不是要參加比賽,即使是火柴人、簡單線條等,都足以應付,「重點不是畫得靚不靚,而是你所畫的東西,是否出自真正內心」。他以畫線條為例,有些人的線條很密集、整齊,有些人很自由奔放,自己畫的時候未必察覺,但畫完之後與治療師傾談,才發現自己循規蹈矩或無拘無束的一面,加深自我認識。部分情緒問題亦可用類似方法處理,「經過一些心理學訓練,我們可以從藝術創作的過程,幫他們找出一些潛藏的情緒、心理問題」。

邱誠武解釋,表達藝術治療較倚重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手段;小朋友語言能力一般,長者可能因病喪失語言能力,都未必懂得表達自己,尤其適合這類治療,「即使成年人語言能力很好,但有時情緒激動,發覺自己說來說去都說不清自己的狀態」,都可透過這種非語言方式,將內心鬱結宣泄出來。

輔導年輕人 畫畫打開話匣子

將近花甲之年重返校園,他說雖然讀得非常辛苦,但慶幸此科毋須考試,靠論文、project和實習評核表現,直言「勁鍾意這一科」。現在已成為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的他,以自由身與不同機構合作。去年3月第5波疫情正在襲港,他與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陪我講Shall We Talk」,以及社企「時光」合辦網上藝術治療工作坊,與參加者以畫畫、身體郁動等形式表達情緒,在緊張的社會氣氛下唞唞氣。今年以「擁抱無常」為題再辦網上工作坊,助大家面對生命的種種無常;同時又在「蛻變計劃」(Project Change)擔任生涯重塑項目副總監,為2019年因社會運動被捕的年輕人和家屬提供情緒輔導和支援,所以經常在學校、法庭、社區中心等地方找到他的蹤影。

與年輕人初次見面,如何打開話匣子?邱誠武會請大家畫一種代表自己的動物作自我介紹。而他就會畫一條躍出水面的海豚代表自己,「我覺得海豚都幾代表我」,與牠一樣喜歡社交、愛溝通、聰明和貪玩。「以動物介紹自己感覺很特別,不是透過標籤認識對方,如記者、醫生;而是從性格、喜好等個人的特質,可將人與人之間關係拉近多一步。」說着此話的邱誠武少了昔日為官的嚴肅,多了一份治療師的柔情。

當邱誠武正在從手機搜出海豚圖時,梁萬福亦拿出手機搜圖,甜絲絲地展示孫兒的自畫像,看來藝術力量絕不能小覷。盧炳松亦說,他成立為晚晴人士圓夢的「基督為本基金」,不時為義工舉辦和諧粉彩、小手工等工作坊,自己也一起上堂,每次埋首創作,可以暫時放下煩惱。「父親離世時,我很不想與人傾談,埋首畫畫、做手工的時候,全程投入,感覺很好。」

下半場轉線,邱誠武用1年時間與不同人聊天、反思摸索,很開心找到自己新的passion。他覺得過去3年疫情是一個好時機,反思個人價值取向,「來到我們這個年紀,(是時候)為接下來的人生下半場思考,如果長期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會愈來愈辛苦,難以持續;當生活壓力累積到一個位,身心都會出亂子」。老生常談的道理,出自左右腦都開發了的治療師口中,更有說服力。

文:張淑媚

場地提供:香港JW萬豪酒店

編輯:梁小玲

相關字詞﹕健康 表達藝術 盧炳松 梁萬福 退休 持續進修 表達藝術治療師 運輸及房屋局 人生下半場 邱誠武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