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選秀好橋 見好就收還是用到盡?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07日

【明報專訊】究竟本地電視台的選秀節目應該如何運作下去,這是一個對管理層而言頗有挑戰的問題。簡單來說,是「見好就收」,還是乘勝追擊呢?兩種看法都有道理,講得過去。問題是:如何判斷?

一個最直接的提問是:何以為繼?《全民造星》也好,《中年好聲音》也好,如何再闖高峰,製造高潮?這的確是一個難題。或者社會上(毋須局限於香港)還有很多很有潛質和熱誠的參賽者,沒有所謂的人才短缺問題,新的可能(如一個新星的誕生)依然存在。同時,電視台又可以找到新的人選出任「導師團」、「評判團」,以保證節目可以出現一些火花。但畢竟它們都是娛樂節目,怎樣可以長期吸引觀眾的注意、成為娛樂新聞的題目,就是很實際的考慮。用日常的用語來說,是有沒有噱頭?是否有好橋?能否成為公眾議論的話題?電視節目要有賣點。

高潮早在決賽前出現

而在考慮上述提問的過程中,我們又要明白,今天觀眾消化信息的速度,變得愈來愈快。以前推出一個選秀的電視節目,以其總決賽為高潮,冠軍花落誰家?決賽表演臨場有沒有出乎意料的事情?賽果是否叫人滿意(或應說是否令人信服)?雖然並非所有觀眾均會對以上提問感到興趣,但一般而言這些都屬於決賽該日才會揭曉的答案。但今時今日,通常高潮早在決賽之前已出現,而最後的結果也不再是最為矚目的事情。結果如何或者還會引起一些爭議,不過大部分觀眾都沒有興趣長時間糾纏在這個問題之上。在決賽之後,不出一個星期,大家的注意力便轉移到其他話題之上,決賽的生命力大有可能是整個選秀節目中最短暫的一環。於是,在冠軍尚未出爐之前,觀眾的注意力便開始下降,精神分散到其他方面,而不會長期集中於一個節目。

像《中年好聲音》,電視台在完成第一季後趁人氣仍旺而安排各人繼續出鏡,參與製作(如演唱電視劇主題曲之類),卻很快遇到觀眾的冷淡反應。那批得獎者、參賽人的媒體價值迅速下滑,不到一兩個月便差不多「打回原形」。而電視台愈想好好加以利用,安排更多鏡頭前面的機會,則貶值速度愈高。你說那些得獎者、參賽人沒有故事嗎?不是。但他們的故事經過反覆介紹之後,趣味大減。「聽得多都厭」,很簡單的道理。

當代媒體消費者是相當殘忍的,一個話題一過了某個時限,就差不多立即報廢。要再燃點起媒體消費者的興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新的資訊世界裏,一切固有的都隨風在空氣中融解,大部分東西均屬過眼雲煙,要複製成功經驗,存在相當大的難度。電視節目第一季叫好,電視台總想搞搞第二、第三季。難得找到一條好橋,沒有什麼道理「見好就收」。有時候,製作人甚至會覺得,「打鐵趁熱」,當觀眾還未離去或轉台,快手搞個續集。問題是:有多大的把握可以再次成功?

當然,或者這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趁大家還說得出第一季如何成功的時候,將好橋「用到最盡」,或者才是生存之道。萬物皆會成為過去,電視節目自然也不會例外。●

文:趙東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