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蕭紅故事不好說,無論哪個部分都不好說。1942年至今歷時逾80年,有關蕭紅生平的編著,沒有一本能完整地、準確地鋪陳她的人生脈絡。後人提起蕭紅=窮=慘,隨書附送她一堆情史,也許不是大家喜歡賣慘,而是殘存文檔以已發表和出版的稿子居多,那些文字不是悲就是慘,就這樣流傳至今。
2022年是蕭紅逝世80年,康文署「文化頻道」在2021年部署製作一連5集「文學地圖」,其時我司職的網媒接到這個編寫與拍攝工作,也就順理成章滑到我的案上。起初,他們有個頗具體的想法,那個想法的基調,當然離不開悲情。有次會議,我說出我的想法,大致是希望為作家還原為一個曾在香港生活、活生生的人,可以從她的衣著、飲食習慣等細節着手。
我一直有讀蕭紅,單看近二三十年香港的出版品,三聯出版的選集與導讀(陳寶珍編)是上乘之作,從選到編,沒有賣慘。它能帶領讀者初步認識作家特色。早在高中時期,蕭紅的寫法已教曉我活用人物視角。到了學者筆下的蕭紅研究(陳潔儀)更以女性角度檢視,帶來當年頗新鮮的面向。當然,還有影響深遠的《香港文學散步》(小思)帶領我們三四十年來,試從作家足迹閱讀作家作品,啟發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化頻道」同工在「文學地圖」會議上,交出以「文學散步」、南區文學徑等為主調的框架,我建議的「生活細節」難在這個框架體現。同時,我已讀過百多種編著,幾乎沒有一本是有一致說法的,簡單如蕭紅中學時期到底念過哪幾間學校,已有好幾個版本,只有牽涉她感情生活的,才有頗為一致的說法。再看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逾期報刊區翻查1939至1942年的報章(微縮菲林),每份每天逐版閱覽,從當年的文學重鎮《大公報》和《星島日報》核對出某些編著提到蕭紅在港的資料,篇章發表是相對準確的;檢視她在港的活動,版本差異卻是大有不同。例如蕭紅住在尖沙嘴的日子,從她給華崗的書信得知她從諾士佛臺搬到樂道的日子,準確門號卻各有說法,一是樂道7號,一是樂道8號,一是樂道9號,大家都說這就是「大時代書局」地址,卻竟有三個不同門號。翻了兩三天,終於找到一則孫寒冰訃聞明確地寫了兩個捐款的地址,其中一個就明確地寫上「尖沙咀樂道八號二樓大時代書局」,方位就在今日iSquare樂道側、電單車泊車區旁。同時,我又找到《財政評論》在《大公報》的廣告寫地址為「尖沙咀樂道十三號」,同一則資料,許多文化研究者把《財政評論》寫成《經濟雜誌》。在「文學地圖」會議上,我提出以「偵探」角度檢視各個地點,原因如上,幸獲接納,於是今天看到頻道好些短片,都用了這個手法,暗示資料還需經歷時間考驗,官方說法自可有「走盞位」,就說戴望舒故居林泉居,資深傳媒工作者潘惠蓮就有最新考證材料(建築地圖),翻查當地建築物背景,加上實地考察,推論出一個更準確的地址,與「文學地圖」5集短片所示已有不同。這並不是要推翻昔日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正好相反,若不是他們一直記錄着,我們未必知道地點在哪裏附近,讓大家在既有材料中不斷求證,找出更確切的街道與門號,後人不至於摸錯門釘。
蒐集40年代前後舊照 呈現細節
文學工作者擅長從作品文本尋找奧義,有史學興趣的研究者擅長從紙片中找出線索。我離開網媒後,重投教科書編務,對蕭紅在港足迹的各式陳述,一直念念不忘,並且維持閱讀蕭紅資料的習慣,不斷試着用最淺白易明的當年今日,把蕭紅有記載的日常生活做摘錄工作,寫在社交媒體的帖子上,這完全得益於蕭紅研究者袁培力最新編著的可靠材料,啟發我有更具體的執行方向。今天,我把蕭紅生平材料用《蕭紅香港生活街道圖》(下圖)形式示人,趕在2023年書展前推出,向各地大學洽購香港1940年代前後的照片版權,刊印在這本冊子中,並請人繪畫「街道圖」,以地圖形式呈現蕭紅在香港20多個地點活動的細節。
網上定位地圖 置入蕭紅足迹
去年至今,我與幾個機構合作,例如與《明報》網站合作製成「文字旅圖」網上定位地圖,讓讀者可在手機程式中,讀到蕭紅在香港各區的生活細節,並可根據GPS定位,看到自己與蕭紅當年活動地點的距離。又例如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合作,在他主導的地圖網站計劃中,置入蕭紅足迹,憑藉他已建設的1941年戰役立體地圖,蕭紅足迹有更立體的呈現。近日,我在商務印書館尖沙嘴圖書中心佈置一場展覽,書店地點正好在樂道側,就在蕭紅1941年的住處附近!82年前的7月,她這樣寫:「我們雖然住在香港,香港是比重慶舒服得多,房子吃的都不壞,但是天天想回重慶。」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她在書店附近居住時寫信給朋友(華崗)的情景。這場展覽會有兩場講座,由鄺智文和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教授魏時煜主講,談談文學領域以外的紀實工作。
在文學領域裏,多以作家生平與文本對照閱讀;今日這個跨科合作,連結科技給我們的便利,不用額外加添裝置,只要讀者有手機,就可帶着手機根據自己的定位到處尋找蕭紅足迹。為了這個計劃,我還開發了一個App,希望蕭紅可在每個人的生活裏,藉蕭紅足迹尋回昔日香港的美好與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