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發展科技城 填塘縮濕地面積 鳥和魚失樂園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23日

【明報專訊】今年冬天,或許是候鳥在新田的最後一個冬。新田科技城動工後,候鳥的休憩地和肥美的「魚糧」不再,作為吸收雨水的「防洪海綿」亦不在。政府5月公布佔地達627公頃的新田科技城發展規模及土地用途,表示創科用地須填塘90公頃(相當約90個標準足球場),發展範圍較2021年提出的320公頃擴大接近一倍之餘,更直接踩入新界北的「濕地保育區」(Wetland Conservation Area,WCA)及「濕地緩衝區」(Wetland Buffer Area,WBA),縮小了原本提出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面積,長春社估計受影響的WCA和WBA面積約250公頃。隨長春社沿新田村路走入最新擬的新田科技城範圍,可見至少20個魚塘仍活躍運作,塘壆上有不少雀鳥停留,已經佔建議中填塘範圍的一半(政府早前指一半魚塘已荒廢)。按現時政府提出的時間表,2024年第四季便展開新界公路/粉嶺公路以北的土地平整工程。不少料將被填平的魚塘盛產本地常見家魚,包括烏頭、鯇魚和福壽魚,其中管有5個魚塘、約200畝(約13.34公頃)的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會長黎來就(就哥)無奈地說:「政府收塘,你無得惡,只能看他如何補償」。

新濕地保育公園面積大縮水

根據城規會的后海灣地區的法定土地用途及規劃指引,后海灣、米埔沼澤區及包括蠔殼圍在內的毗鄰地區(統稱為「后海灣地區」)是國際上備受重視的濕地,被列為 「具國際意義的濕地」(即「拉姆薩爾濕地」),而濕地保育區(WCA)內,不容許任何新發展,除非是保育該區生態環境,或具有絕對壓倒性的公眾利益而必須進行的基礎設施項目外;濕地緩衝區(WBA)則是在不損害濕地保育區魚塘生態價值的前提下,或容許一些住宅或康樂發展,以移除現有開放式存儲用途和恢復一些被破壞的魚塘,而城規會規劃時會採用「不會有濕地淨減少」的原則,即可以指不會減少濕地 「面積」和「功能」。

發展局指擬發展魚塘有一半現已荒廢或填平,日後將有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作緩解措施、提升該區的生態價值,該保育公園達300公頃。惟上屆政府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擬收回后海灣數百公頃私人魚塘及濕地作保育,成立3個新濕地保育公園,即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及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後,時任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上年初回覆議員提問時指,估計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面積約520公頃。即意味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面積將大減,不符合「不會有濕地淨減少」的原則,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周藹銓懷疑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不能彌補損失的濕地面積,生態功能也或遭破壞。

政府公布成立3個新濕地保育公園後,長春社發現蠔殼圍及馬草壟一帶有魚塘和濕地「未保育已先被破壞」,據他們前年和去年兩度到現場觀察,至少10個地點遭破壞,面積約22公頃,當中86%位於濕地保育區,14%位於濕地緩衝區,料壆村以北有魚塘塘壆遭填泥,本身是打卡熱點、位於馬草壟路的「馬草壟生態園」則有部分土地植被已被剷去。

至少20個魚塘仍運作

我們隨長春社實地考察,粗略統計了科技城園區90公頃的填塘範圍內,至少有20個魚塘仍開着水泵,塘中漂浮着投餵魚兒的麵包片,可見它們並非荒廢或已填平的魚塘,周藹銓擔心政府5月公布經擴大的新田科技城發展大綱到2024年末工程展開期間的「真空期」內,魚塘或遭破壞,填塘範圍內魚塘租戶會遭業主逼遷。

考察期間,我們對比Google Maps和最新建議發展大綱,發現將被填平的魚塘毗鄰新界東和新界西主排水道,若填塘或會加大它們的排洪負擔,「也不知道它們(排水道)能否承受(暴雨)」,周藹銓感慨,除了大綱上標示了兩條主排水道和新界公路/粉嶺公路以南有蓄洪設施外,暫未見任何與新界公路/粉嶺公路以北填塘一帶有關的防洪設施。位處新界北的新田一直以來都是水浸黑點,區內大面積的魚塘能發揮「海綿作用」,暫存暴雨帶來的洪水,減低鄰近低窪地區水浸的機會。惟按現時規劃,暫時似乎未見有關填塘後的排洪評估和安排。

新田候鳥的最後一個冬

沿着新田村路,經過新田東主排水道和渠務署的新田蓄洪池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及生態浮島,向着渠務署新田低流量泵房及充氣壩的方向進發,小路的左右兩邊都是正在運作的魚塘,魚塘裏站着大大小小的水鳥,有磯鷸、黑翅長腳鷸、池鷺和白胸苦惡鳥。周藹銓邊介紹邊感嘆,現在不是普遍候鳥飛來香港的季節,卻仍能看到停留魚塘附近的水鳥數目為數不少,更顯魚塘對水鳥的重要性。一個魚塘至少停留了10隻體型大小不一的水鳥,有些站在塘壆邊休息、有些在水面盤旋,伺機而動,捕獲塘中的魚。

據香港觀鳥會統計,受新田科技城發展影響的魚塘濕地錄得物種達205種,具相當高鳥類多樣性,其中有117種為具保育級別物種,包括19種全球已知受威脅物種和33種國家一級或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青頭潛鴨、黃胸鵐、黑臉琵鷺等。周藹銓指,香港觀鳥會於新田及三寶樹的魚塘,錄得78隻全球「瀕危」黑臉琵鷺,佔后海灣總數量近三成,更佔全球種群逾1%。但無論是罕見物種,還是常見物種,新田魚塘都是候鳥遷徙時的安身之所。看到在魚塘休息的候鳥,周藹銓略感無奈,「政府說2024年開始土地平整工程後,說不定今年尾便是牠們在這裏過的最後一個冬天」。

花半世紀建堤立圍 見證新田變遷

我們走到Google Maps顯示的「新田農地」附近,已十分靠近深圳福田口岸,雙眼直望前方便看到掛有「光汇石油」標示牌的建築,再別過頭一看,遠眺右邊就是深圳地標「京基100」,與對岸僅一河之隔。「嘩,(這麼大一片魚塘將被填平)好可惜!不前來考察也不會發現原來(填塘範圍)那麼大」,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感到驚訝。

至於近新田西主排水道的填塘範圍中,從新田荷花池,經九記行有限公司(櫃場)進入,有5個魚塘屬於黎來就。

於科技城園區規劃範圍內這5個魚塘養魚已有8年的就哥現時79歲,他入行逾半個世紀,見證新田這個魚米之鄉50年間的轉變。就哥於40年代與友人建堤立基圍(在鹹淡水交界圍欄的塘),即今日處於「南生圍」與「甩洲」之間的「聯興圍」。而基圍正是新田的「立根之本」,新田的名字意義源自先民在此地開墾田地、修基築圍,形成新的田地。

提到政府擬收回他的魚塘作科技城園區,就哥略感不忿,他30多歲來到新田開闢新地,「以前像個森林,什麼都沒有,沒人想養魚」,說到這裏他便得意洋洋,「是我帶動其他村民開始養魚」,惟他的魚塘遭收回後或被填平,「白費了我多年的心血」。

本地漁業經營更艱難

有消息指政府打算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黎來就稱,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於7月19日與他和其他業主開會,商討收回魚塘和土地事宜,稱作發展用途,正考慮收回魚塘後,租給他們繼續養魚,抑或歸政府管理,「但那天開會也沒什麼進展」。

黎來就對前景持觀望態度,說「如果政府鐵定收塘填平,那就看他提供多少補償金」,並語帶輕鬆地指他至少還可以繼續經營他在南生圍的魚塘,掙到的錢足以支撐日常生活開支,「養魚只是我的興趣」。

我們到訪就哥的魚塘,其中一個面積約20畝(約1.34公頃),養了3000條鯇魚和2萬條烏頭。每天午後,就哥的7名員工便會合力築網圍捕塘中的魚,再分發給向他入貨的餐廳和街市魚販,每天出貨約1000條。「近年養魚變得困難,(魚的)死亡率高了很多,出貨不太穩定」,就哥說受氣候變化影響,水溫隨氣溫上升,更出現新的致病源,他養的魚更難存活。

就哥有感現在養魚不易,未來政府收回魚塘後,漁業經營環境將更艱難,只能見步行步,至於他或要遣散員工,他則說「沒辦法,沒了魚塘,沒有工作可以安排(給員工)」。

【田塘造地篇之二】

文˙ 姚超雯

{ 圖 } 朱安妮、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