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元朗大同老餅家、深水埗南昌押、油麻地冠南華婚紗,過去一年大家忙着與這些老字號的霓虹招牌說再見,以為一別便是永遠。但說了再見就會再見,這幾面招牌由非牟利團體「霓虹交匯」保育和修復後,連同其他近20件大大小小的霓虹招牌和藝術品,近期在中環大館展出,讓大眾近距離接觸這些曾遙遙高掛在街道上的招牌,欣賞霓虹招牌的工藝與美學。
霓虹燈紅綠光影交織出的迷人夜景,曾經是這座城市的「名片」,既反映各行各業如何藉由霓虹招牌展現活力,亦是不少觀光客來港遊覽的必看風景。「其實這些招牌對香港是很重要的維生指數(vital signs),就如人失去呼吸、體溫、脈搏等會無法生存,霓虹招牌對我們的城市都是一樣。」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過去幾年奔走於城市各處,拯救被清拆的霓虹招牌,今個夏天她和團隊在大館策劃霓虹招牌展覽,將展覽命名為「Vital Signs霓續」,指出霓虹招牌對香港的重要。
不再高高在上 可近觀細節
室內展場入口處掛在天花板狀似「UFO」的霓虹燈作品,紅黃藍綠的閃爍燈光,為展覽揭開序幕。機構3年多以來保育了大大小小50多面霓虹招牌,今次精選部分在設計、歷史意義上具代表的展出。天井處懸掛了一面握着聽筒的貓咪霓虹燈牌,背面是與牠隔着電話閒聊的小狗,吸引不少人打卡,「很多人對霓虹有刻板印象,覺得是很傳統的事物,但從這個招牌見到,霓虹都有很可愛的一面」。這面招牌來自深水埗鴨寮街一間前身賣日本電子產品的五金舖。陳倩雯聽商戶解說,原來1990年代的鴨寮街有如港版「秋葉原」,售賣日本電器、電子產品,他們才打造這面如此kawaii的招牌點綴舖面,當年他們還會保送員工到日本受訓、學日文,反映當時社會潮流趨勢。
展場中間放有多面大型招牌,最吸睛莫過於足有6米高的「大同老餅家」,雖然並非機構保育過最大的招牌,但走近欣賞,都足夠震撼!以往招牌總是高高在上,今次近距離面對面,可見到不少有趣細節。來自上水四喜珠寶金行的招牌,不止雙喜、喜上加喜,而是用4個喜字組成!「這些玻璃管就像迷宮一樣複雜,設計、美感、技術等任何一部分不足都難以完成。」他們特意找鐵器師傅用人手方法重做圓形鐵箱,將原有8米長招牌中的四喜圓形標誌保留,變成一件藝術品。
展出稿圖工具 修復過程短片
除了欣賞特色招牌,由霓虹師傅借出的工具及招牌製作過程的短片亦值得駐足一看。「要完成一個霓虹招牌不容易,需要經書法、屈管、做鐵器、油漆和安裝等多重工序。」展示櫃內展出本地光管公司的手繪招牌稿圖、玻璃管、木槌、師傅的自製工具等,在旁短片呈現各個步驟細節,大部分片段都是她在保育和修復過程時拍攝,不少工序都是第一次被鏡頭記錄,非常珍貴。
逛完室內,移步到大館室外繼續參觀。1980、90年代的彌敦道夜景由各式各樣的霓虹招牌撐起,即使是黑夜也光亮得很。大館的洗衣場石階以彌敦道街景的照片為背景,擱上5面巨型招牌,包括冠南華婚紗、百樂酒樓、大發大押等,背景的霓虹照片與眼前的招牌光芒交錯,恍如置身上世紀的彌敦道一隅。「彌敦道昔日有各行各業、不同形狀、顏色的招牌,(我們)都花了不少時間考慮選擇哪些招牌代表這些行業。」
如位於油麻地的冠南華婚紗招牌,同時有中文和英文,無論本地人或外國人都可直接從招牌得知店舖業務,是去年修復後首次展出;「大發大押」與館內展出的「南昌押」又有不同,除了蝠鼠吊金錢的形狀外,還有一面相連的橫向招牌,陳倩雯指,以他們所見,這款大押招牌全港只剩下大約3個,「買少見少」。
「白鑽」閃爍 藏家族情懷
有着一顆閃着白光的鑽石、繪有優雅框線的「百好珠寶金行」雖然並非來自彌敦道,但是她最喜歡的招牌之一,除了形狀、顏色配搭符合art deco美學,商戶對招牌的感情亦讓她動容:「百好珠寶金行1970年代在九龍城開始,是家族式生意,記得保育招牌當日,第二代老闆整個過程都沒有離開過,對招牌依依不捨,因為招牌陪他成長。對於商戶而言,招牌原來不止是廣告,而是人生一部分,所以每次保育一個招牌,我們的責任都很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