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教育從未加入如何友善地認識野生動物的部分。」台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目前唯一一位港人賞鯨解說員王樂怡還記得,她7月從影片見到鯨魚吻部較V形,在水中繞圈圈後以吻端破水而出,才張嘴覓食,樣子甚可愛,便估計牠是布氏鯨亞種——伊頓鯨,怎料現身相隔約18日便聞噩耗。
皮開肉綻、身體腐爛、脂肪組織溢出,上周一(7月31日)當冰冷鯨屍漂浮在西貢牛尾洲對開水域的照片間廣傳,全港市民心情隨即下沉。當局很快確認屍體是半個月來在西貢水域游弋的布氏鯨。牠身上添了新傷,確切死因未明,連日來有人批評政府介入過遲、船家只顧搵快錢,以及媒體大肆報道引人出海「追鯨」。
下次幾時再有鬚鯨(布氏鯨為鬚鯨屬)訪港無法說準,但王樂怡不禁反思,除了謾罵,還能做什麼?她又慨嘆,與其一味呼籲「不要出海看,會傷害到牠」,倒不如讓眾人學識「友善接近,學習如何觀察」,賞鯨未嘗不可。她亦不願歸咎市民,但當政府指稱執法有困難,一般市民也可想想如何出一分力。
鯨屍製標本是保育良機?
漁護署長梁肇輝上周二透露,署方正與海洋公園討論,鯨魚解剖後製成標本作科研和公眾教育。海洋公園表示,會將部分鯨魚樣本交由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研究和分析,部分送往外國化驗。王樂怡認為將鯨魚殘骸交海洋公園製成標本,似跟野生動物「立場有衝突」,始終海洋公園是「圈養(動物的)環境」。(海洋公園2020年取消以鯨豚表演娛樂觀眾的「海洋劇場」,場館改建變為讓公眾近距離觀察海豚。多年前,殺人鯨(又稱虎鯨)海威小姐的表演是海洋公園的生招牌,海威小姐更參與拍攝劉德華主演的電影《戰神傳說》,牠於1997年因急性腸出血離世。)
台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稱,人們對鯨豚了解尚淺,研究鯨豚屍體能了解其死因,進而設想怎樣預防,「透過博物館典藏的標本向大眾分享鯨豚死因與案例,才能教育和推廣」,從而增加社會對保育鯨豚的共識。
觀鯨危害鯨豚?
透過標本可以了解鯨魚,但通過生態導賞觀察活着的鯨豚,或許更能學習如何保護牠們。多數人習慣到「圈養環境」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王樂怡明白不少人從參觀海洋公園開始認識海洋生物,養成「海洋生物須為人類表演」的固有印象。她在台灣進行海上導賞活動時,曾遇到遊客出海期間直接對眼前出現的海豚說「跳!跳!表演給我們看」,她遂向他們解釋跳躍屬鯨豚的自然行為;而她在香港舉辦海豚生態導賞團時,觀察到大部分參加者清楚活動出於保育性質,不會隨意作出干擾海豚的行為。也許保育意識增強,對鯨豚的傷害便少一點。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設於台東,面向擁有豐富海洋生態的太平洋,能看到多達15至16種鯨豚。於港台兩地皆有擔任海上解說員的王樂怡稱,在台灣只要出海便有機會接觸並認識鯨豚,香港雖然位處大型鯨魚或一些小型海豚的洄游路線上,但看到和接觸鯨豚的機會不多,因此更應珍惜在本港水域出沒的鯨豚。
必須嚴刑峻法保護鯨豚?
鯨魚於本港並不常見,沒有常規的賞鯨團,此前利用「觀鯨團」大賺一筆的船家只是臨時起意,並沒打着生態保育的旗號。林東良稱台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長年累月跟當地賞鯨業主、船長、船員溝通,才漸漸形成花蓮市目前友善賞鯨的狀態:賞鯨船於發現鯨豚時能提前減速、與鯨豚平行地駕船並保持距離慢速觀察,當鯨豚主動靠近船時不突然加速等。駕船技術不難,但觀察並判斷鯨豚的行為和狀態則需要足夠知識和專業,「在台灣實務經驗豐富且具專業態度的賞鯨船長,都可輕易拿揑(跟鯨豚的)距離和速度」。「如果以自大地以人為中心。覺得鯨豚只是帶來商機的資源,不懂得尊重動物,那麼確實很難(跟鯨豚)保持距離和控制船速」,他說「態度」才是友善觀鯨的主要核心。
台灣的鯨豚生態團發展固然更成熟,但與本港相似的是,兩地均只訂立了觀賞守則,而非強制執行的法例,政府「無憑據執法」。要明確違反兩地與鯨豚相關法例,即香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中「不得狩獵或故意干擾任何受保護野生動物」;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6條第1款「保育類野生動物,除本法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才會被懲罰。王樂怡坦言,無論香港還是台灣,「騷擾」或「故意干擾」行為均難以判斷,在海上記錄違例者的犯罪證據亦不易。
有別於本港的是,台灣有發牌制度監管賞鯨船,香港則沒有。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早前見記者時,曾表示會檢視現行法例,賦予漁護署更多處理類似事件的權力。「教育不是只有用懲罰的方法」,王樂怡亦說。執法有力固然具阻嚇作用,但林東良和王樂怡不約而同認為,保護鯨豚不一定單靠立法規管,林稱過分嚴格,會「禁止」大眾了解和學習如何更好與鯨豚互動的機會。
海上執法宜快不宜慢?
謝展寰又稱當局介入事件「絕對不是慢」,不談行動快慢與否,林東良從網上影片看到在鯨魚周圍行駛的水警船「速度蠻快的,雖是基於保護鯨魚在現場值勤,但船隻的速度、噪音其實也會變成對鯨魚的干擾,結果就顯得矛盾,因此管理的策略很需要走向源頭,如海域娛樂業者、船舶航運業者,以及消費者等」。他說各界須通力合作,就如他們在台灣出海賞鯨會用望遠鏡及友船通報方式,監察船速及周遭情况。
保護鯨豚,人人有責。除了鯨魚,本地還有不少值得保護的海洋生物,例如鯨豚界的本地原居民江豚和中華白海豚,「還有西貢橋咀的珊瑚!海兔(海蛞蝓)和寄居蟹」,王樂怡興奮道。學習如何保護鯨豚以至海洋生態,「不只限於在海上作業或娛樂的人和政府部門,每一個生活在香港的人都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