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安老院舍住着最體弱的長者,因為他們欲要獲得政府資助或買位院舍的宿位,需要經過統一評估,被評為嚴重缺損程度才有資格入住;加上輪候經年,根據非正式統計,老人家在院舍平均居住3年便會離世。
如何讓院舍長者圓滿及無憾地行完人生最後一程?
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我是一名社工,在老年學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工作,和護士到指定院舍提供服務,包括協助安排安寧房間,為長者和家屬講解預設醫療指示等;當中常常要處理長者深層心結,讓他們告別遺憾,生死兩相安。我以「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為工作框架及溝通工具,協助將要離世的院友與親人解開心鎖。
偉伯患上肝癌,已屆晚期,整體健康狀况開始走下坡。初見偉伯,忘不了他的「招積」,坐在老人椅上,戴着粗框眼鏡,專心鑽研馬經。自我介紹後,偉伯開始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威水史」。他是經歷過戰亂,曾過着顛沛流離生活的上一代人,和平後到香港才有較穩定的發展。他曾經做警察,後來從事建築工程,並很快升到公司管理層,月入近3萬元。他又提及自己曾是馬會會員,每次跑馬也會到馬場,娓娓道來自己的事業成就;但亦說到自己年輕時爛賭,流露出絲絲愧疚。
說傷害說話 大女拒探訪
我定期探訪偉伯,建立信任後,他慢慢講及家庭事。他育有4子女,都是專業人士,對子女成就感到自豪。三女是偉伯入住院舍的保證人,大女阿慧則是他最掛心的,因她兒時心臟有病,偉伯給予最多心力照顧。當談及大女沒有來探望,「招積」的他竟然哭起來,明顯十分思念,相信大女兒是他的心結。
之後,我約三女嘗試了解偉伯與大女的關係。原來數年前偉伯在家跌倒入院,住院期間偉伯認為大女不想理他,不讓他出院,說出了傷害的說話,自此大女便不理睬偉伯,偉伯對此亦感傷心。
記得2021年5月中旬一次訪談,偉伯抱怨子女,「以前供他們到加大拿讀書,但現在連我正月廿五的生日飯,他們都還未同我食」。中國人傳統是透過「吃飯」團聚家人,體弱的偉伯已吃不了什麼,相信是十分思念兒女。我笑問偉伯想吃些什麼,偉伯指簡簡單單便可;我說會代他向三女「追數」,偉伯之後笑笑口的樣子一直留在我腦海中。
以文字道謝道愛 修補關係
當我向三女「追數」時,知悉她和二哥已計劃月尾與偉伯外出飲茶補祝生日。但6月探訪時,卻發現偉伯「面燶燶」。了解後得悉,二子及三女為偉伯補祝生日,他雖然開心,但大女沒有出現,之後也未有探訪,令他十分生氣。面燶燶的偉伯是因思念大女而不得見,自尊心受損。男性不善表達感情,於是我引導偉伯以書信形式表達對大女的掛念。偉伯此時期精神開始轉弱,集中力不理想,卧牀時間愈來愈多,但仍寫了兩句說話:「阿慧,很久沒有見面,你還好嗎?你現在在哪?」字體雖軟弱無力,但尚能閱讀,我將字句拍下傳給三女再轉予大女,期望她知悉偉伯的思念。
7月疫情稍退,院舍限制措施稍稍解除,家人可以「陪覆診」形式探望院友。雖然每次外出後需要隔離3日,但隔離生活其實與平常無異,都是於房內活動。在家庭支援回復後,偉伯的情緒、精神都好轉過來。他更提到一個特別日子,是紓緩科覆診日,平時其他子女每星期陪他覆診一次,但這次由大女陪診。偉伯十分期待這次重聚,我亦為他做準備,再次引導偉伯寫下對阿慧想說的話和心意。偉伯躊躇了一會,寫了「11-8覆診,希望見到你,多謝」。我將字句製成感謝卡,請偉伯於覆診當日交予大女,期望修補兩人關係。
覆診當日來到醫院,偉伯精神狀態甚差,需向醫院借牀休息,但總算將感謝卡交給大女阿慧。趁着偉伯休息的空檔,大女向我講述與父親的關係,說他是一個不及格的父親及丈夫,爛賭及只顧「江湖救急」,姊弟妹更試過無錢交學費。她又提到,有一次爸爸問對他有何評價,她拒絕回答。我在想,老年的偉伯或許對自己當年未有盡父親及丈夫的責任而愧疚,卻一直未能將道歉宣之於口;而他可能想透過家人的評價表示歉意,但大女的回應卻堵住他的表達。如何協助偉伯在仍能溝通時,為自己的缺失向家人「道歉」,是我之後的工作。
嚴峻疫情中 僅有相聚時光
覆診後的日子,我運用形容詞字卡讓偉伯評價自己,當他抽到「不及格的丈夫」及「不及格的父親」的形容時表現靜默,若有所思。我欲進一步了解,但由於偉伯精神日差,傾談時斷時續。隨疫情進一步緩和,4名子女每星期輪流探望。精神較好時,偉伯會與家人外出,不過他精神狀况良好的時間愈來愈短。在這段日子,我加強探望偉伯,了解他的感受,偉伯笑着說心滿意足。
後來第五波疫情爆發,院舍多人受感染,偉伯出現氣促、血氧下降及發燒,送往急症室留醫5日與世長辭。我出席喪禮時,三女感謝「安寧在院舍」計劃的社工和護士一直對偉伯的關心,指兄弟姊妹對爸爸離世也有心理準備,感謝在這段日子,讓大家姐與爸爸的關係解凍。雖然爸爸離世時他們未能陪伴在側,但住院時二哥及二嫂都能恩恤探訪,家人也沒有遺憾了。大家姐也補充,兄弟姊妹對爸爸之前所做的一切早已經釋懷。
我們常說不要將遺憾帶入棺材,偉伯的故事,看到家人在他臨終前、在嚴峻的疫情當中,爭取到僅有的相聚時間,偉伯亦與大女冰釋前嫌,結局算是圓滿。但偉伯對家人的一句「對不起」卻隨他的衰弱及死亡從此埋沒土中。所以,長者和家人們要有勇氣去「道愛」和「道歉」,才能告別遺憾!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鍾文豪(香港老年學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高級經理)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