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包裝 真人上陣 Lawrence Malstaf創作非物質體驗

文章日期:2023年08月23日

【明報專訊】巴黎白夜(Nuit Blanche)是巴黎一年一度的全城文化活動,大部分文化機構如博物館等都會深宵免費開放。今年活動期間Palais Galliera便於庭院展出Lawrence Malstaf的早期作品Shrink 01995,看到多名表演者被封於「真空」狀態。整個演出長達6小時,成為近來網上瘋傳的短片之一,其背後意義是探索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生於比利時、現以挪威作基地的藝術家Lawrence Malstaf早於1995年便創作作品Shrink 01995,其後於2014年與荷蘭時裝設計師Iris van Herpen合作,在發布Biopiracy—A Meditation on Meaning系列時,將身穿作品的模特兒藏於真空袋內作時裝天橋布景。有人會認為作品的視覺效果引來觀眾不安,有人好奇有如標本的袋中人如何呼吸,亦有人認為作品嘩眾取寵。但上述所有觀感,都建基於圍觀者的角度,有些是現場觀眾,亦有大量是網民。網絡之於藝術,好處是能廣泛傳播,提高作品的知名度,但亦能帶來大量意見及批評。

巴黎白夜6小時表演

原裝版本的Shrink 01995,其實有別於現時於網上廣傳、於巴黎白夜演出的6小時版本。Shrink 01995本身是一個第一身體驗,觀眾其實就是身在袋中的體驗者。體驗者能依靠接入袋中的輸氣管呼吸,但身體則會因為抽真空的關係而感受到有如身在水中的壓力。Lawrence Malstaf說︰「這個作品與我另一個作品Nemo Observatorium 02002一樣,都是從字面意義上表達這種沉浸式環境中,身在其中地完整體驗的作品。」

雖然少數Shrink 01995作品仍會以個人體驗裝置方式展出,但最廣為人知的依然是於網上流傳的圖像或影像。「作品的創作起源是體驗,一如日常生活被豐富的現實包圍一樣,儘管我們一直在宗教或科學方面嘗試以最客觀的角度來概觀世界,但要真正客觀地概述現實是不可能的。從歷史上看,我們能夠生存的唯一途徑就是適應。適者生存這個想法,依然影響着我們的生活。Shrink 01995可以說是創造完全荒謬、抽象情景的起點,探索我們的工業生活方式,以及我們處理食物和其他物種的關係。如果你真的適應Shrink 01995帶來的壓力,在細心感應環境變化並嘗試與之平衡,而非以個人意志力來支配空間,便會成為一種非常愉快和冥想般的體驗。不幸的是在社交媒體層面,萬事各有天命,許多人從這張小圖片中,認定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你現場觀看表演,或是出席表演者的研討會時,便能視這個影像為平和、放鬆、適應的作品。我想我的作品好像增幅器,放大你體內已經存在的東西。這可能就是很多人的普遍情况,如果你潛到水下,靠近你以前從未見過的奇怪的魚或植物,你可視之為危險或怪異,亦可視之為奇幻美麗。」

環境適應人 還是人適應環境

Lawrence Malstaf的早期作品,大都是探索環境適應人還是人適應環境的命題。如讓人有如身在風眼之中的Nemo Observatorium 02002,又或是觀眾戴上面罩走入燈光照亮塵埃空間的Event Horizon 02015,都是當中例子,是具環保意識的作品。「我的靈感大都來自自然界的神奇現象。我現時居住的挪威北部,自然元素無處不在,而且極具力量。作為藝術家,可以發掘、捕捉及重現這些景象。於我而言,我並不是創作作品,而是創作非物質的體驗。」

近年他的作品更着重環保意識,如新近的Seagull Fountain 02023及尚未定名的海帶農場作品,以更實在方式推動環保。為何作品大都以簡約之姿示人?他說:「當你以環保為主題的作品得到藝術上的成功時,其實亦面對各種矛盾,例如作品需要巡迴各地,又或是我需要親身到當地組裝作品,這都對環境帶來影響。」為免成為自打嘴巴的藝術家,他正努力實踐可持續的工作方式,如製作視頻手冊並只運送體積細小的核心技術組件,以便人們可以就地取材建構作品。「當然,很遺憾地這也會錯失認識其他藝術家的機會,但我認為作為藝術家,確實需要停止只談理論和批評,而是真正改變自己的做法——不是飛到美國參加一場活動,第二天就回國,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策展人又該如何協調?100年前,一名藝術家來到歐洲,會連續舉辦5、6次巡迴展覽。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這樣做?」

網址:www.lawrencemalstaf.com

文:Dawn Hung

協力︰Tallieu Art Office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