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Nancy與16歲兒子今年年頭移英生活,最近回港小住,又要起程回英。在醫院工作的她年頭臨別香港時一直忙交接工作,沒有梳理心情的餘暇,這趟「去埋呢度先」,與其說是由我們帶她四處探索,更像是陪她在老家沙田走走聊聊。Nancy提到閒來無事會往熟悉的一帶「巡舖」,無目的浪蕩,以腳步羅織人與地方的情感牽絆,最後,她放下了一句想對兒子說的話。
簡介:《香港散步學》、《城市散步學》作者黃宇軒每次約一位即將離開這座城市的香港人,了解其性情、喜好,設計一趟旅程,做幾粒鐘朋友、情留香港半天。「我一直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到了這年代,不論是否別離,都似在跟香港進行一場漫長的告別。如果離開前,有許多地方想去埋先,一直去一直去,會否永不離開?」
日期:2023年8月17日
行程:車公廟體育館→博康邨→河畔花園→王屋村古屋→第一城
離開回來 感激兒子陪伴闖蕩/文˙ 黃宇軒
來到8月,第八回,炎夏之中,其實也會怕無人報名,結果在截稿日前一周,忽然在凌晨時分收到Nancy的信息,說過幾天就會返英。知道只剩幾天時間,我不顧已是夜半3點,立時回答,約好這次旅程。
Nancy一年前決定跟兒子到英國生活,今年2月起行,已旋即安頓一切,原來這次回來,是因為兒子還是想在香港過暑假,他們即將又要起行,回到「新的家」。
告別母子記憶中的沙田
起初Nancy說想送份禮物給16歲的兒子,再問下去,她心目中的禮物抽象一點:Nancy想把自己對沙田的想法記錄下來,因為這是兒子和她共同生活多年的社區,如果她帶我走一回,告別他們共同記得的那個沙田,這沙田就更實質地存在過了。
前幾回,我會鼓勵參與這計劃的朋友,選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去走走看看,這次聽到Nancy堅實的想法,覺得不如就趁機來一次新嘗試。我也鼓勵她邀兒子同行,因為至今同行的二人組,有朋友有夫妻,但從未有過隔代的組合。兒子最初答應,但當天有事無法出席,這樣的跨代對話,也許要等下一次了。
Nancy祖母住在沙田博康邨,她自己住過幾年,是次回港也暫居其中,而她最熟悉的,是沙田第一城一帶,感情最深。聽到她要帶我在這邊行,我反客為主,也交代近幾年,我對城門河的「這一邊」特別感興趣,因為以往較少踏足,這幾年才努力發掘這邊的風景。
我保留「去埋呢度先」的小堅持,想要帶Nancy去連她也未踏足過的沙田地方,於是提議去我訪得非常密的車公廟體育館,然後我再在路上選取其他Nancy未遇過的沙田角落,隨機「插播」行程。
當天聽到Nancy說對電影《窄路微塵》深有所感,我打算送一張電影的原聲唱片給她,也把書送給母子二人。書裏面有寫沙田的散步路線,我笑說他們可以用居民身分,指正我的不足。
在當天旅程過後,Nancy跟我說忘了講一句心底話,「感激阿仔願意陪阿媽(去英國)闖蕩」。我也想跟Nancy說,記得她自言因為此前報名朋友的年齡層與她不同,曾非常猶豫是否要聯絡我,我也感激她願意來一趟跟陌生人的另類旅程。
……………………………………………………………………
重踏昔日社區 總要「兜個圈才回家」/文˙ 曾曉玲
這天是個混合行程,黃宇軒(Sampson)與Nancy輪流帶路。起點車公廟體育館是2020年才正式向公眾開放的新設施,Sampson簡介他常會帶住沙田的朋友到此一遊,他們大多對這座建築都感陌生,然而據他向建築師了解,其設計有意捨棄一般體育館的方盒子模樣,以走道、庭園等營造開放佈局。
移英後重拾同枱食飯習慣
在中層室內球場外的平台上,能遠眺城門河邊的幢幢住宅,包括Nancy的「娘家」博康邨。「這次回來,很多人關心我們在那邊的生活怎麼樣,親朋戚友都提住我個仔要畀心機讀書,說阿媽為咗你放棄好多嘢、要知道點解你有咁嘅機會可以出去讀書。」但Nancy卻不想這種想法成為兒子的壓力,「疫情期間我同個仔長時間都分開食飯,因為我驚返到屋企會(將病毒)傳染(給兒子)。我們過了英國後,重建一齊食飯的生活,會一起聊聊天,所以在我而言不是放棄。」她反倒認為兒子從小到大在同一個環境成長,要捨棄得更徹底。
我們離開體育館朝博康邨走去,Nancy說剛才新田圍一帶在她眼中是另一個社區,鮮少踏足,「這些舊屋邨有齊街市、超市滿足生活所需,沙田就是這樣,幾個邨自成生活圈,而這些生活圈之間互相沒有很多交集」。她成年後因牛頭角上邨重建而搬到博康邨,也曾經要再適應這裏較為僻靜的環境,這邊社區連着毗鄰的沙角邨,她昔日常到那裏去配眼鏡。Sampson急不及待到博康商場「朝聖」,這龐大建築物一邊是層層遞進的梯形,拼合另一邊的圓弧透明拱頂,外觀奇特,可Nancy說實際上裏面悶熱如蒸爐。
沙田人眼中的恬靜「荒島」
在博康邨與後來Nancy住了將近20年的第一城之間,有個她說「在沙田人眼中如荒島」的地方,便是「河畔」一帶,指的是河畔花園及附近私人住宅,信步經過,逐漸進入自成一角的恬靜環境。Sampson笑說有朋友告訴他,小時候的夢想是「買個花園城的單位」,Nancy補充:「早期大家可能在有能力離開屋企的時候,會找這些銀碼較細、環境較佳,又近屋企的地方住,因為以前第一城給人印象是很貴的中產屋苑」,原來沙田的上流階梯有如此細緻分級。
經濟能力總是移民一大考慮,移居英國後,Nancy安頓得順利,既在短時間內為兒子找到學校,自己也尋得醫院的工作,另一句她常聽到朋友的評語,是讚她好叻,她的親身經驗卻覺得只是抱實事求是的態度而已,「因為你要有收入去生活,工作是生活上需要的一個元素,我不會為此到處聲張用了多久就找到工作」。
順路再到公園中的法定古蹟王屋村古屋,Nancy說她向來覺得此處「無端端」有間古老大宅顯得怪異,所以從來無意入內,今天願隨行探秘。是日無風,我們如幾個好奇小孩步進去望一眼,破破迷思,驚嘆青磚屋中保存許多精巧細節,可是耐不住裏面無半部吹風機的侷促空氣(難為保安阿姨佇在門內駐守),逗留不久就退出來了。
談新工作:「大家會尊重你係一個人」
與恐懼共舞,大概是每個人的日常功課。回港前兩星期,Nancy不時做噩夢,「當初只買了小朋友的機票,後來不放心他自行回港,才一同起行」。回想她最初提出到外地生活的選擇,兒子是不願的,所以她本打算先擱下,至去年暑假兒子改變心意,才着手籌備一切。縱然Nancy對兒子說過既會離開,功課考試輕輕應付就好,一個學期的香港中四課程已令少年備受壓力,「他的頭痛藥吃得比我還多」,她察覺兒子在英半年,不適漸漸減輕。而Nancy回港一個月,最不慣的,除了酷熱天氣,還有人們「好躁底」。她說在英國醫院工作,同事都容讓她慢慢上手,「大家會尊重你係一個人」,回想疫情期間同事入隔離營,她卻收到來電責備為何事前沒察覺和阻止生病同事上班,令她大感無奈。
來到終點第一城,這個1980年代建設的大型屋苑留着許多低調雅致的設計,有蓋通道的方形石柱四個角修成斜邊、泳池粉嫩顏色外牆上配搭獨特的粗身字體……回到居住多年的地方,Nancy一踏進屋苑,語氣明顯熱切起來。她進去商場便介紹近入口的麵包店經營多年,每隔幾年就會因租約更新裝潢。「返嚟之後,我無論點樣搭車都好,都想喺第一城行一行先返屋企,好似啲老細去巡舖咁,硬係要落去巡一巡,未必係買嘢食嘢,只係入去兜個圈。」Sampson對在街上閒晃「巡舖」亦很有同感,「有人問我移民會最掛住什麼,可能我最掛住的,不是香港哪個美麗風景,卻是這種最平常、擺脫不到的親切感」。
第一城在半年裏由Nancy實際的家,變作回憶中的家。她與兒子既是至親,亦是面對變改的戰友、伙伴,共同去開拓各自獨立又互相依傍的生活空間,「香港的居住空間逼住大家都要急,吃飯後都要匆匆收拾桌面作別的用途,關係都緊張起來。現在我們各有各的房間,我閒時會入佢房,佢又會入我房,睇吓喂你喺度做緊咩呀,無聊問問點解你間房唔執吓啲書呀;又或者個仔過嚟在我張牀典下典下,我會笑佢,你係咪諗住咁大個仲同阿媽瞓?佢會話黐線啦」。
談吐間,Nancy的話總滲着「煮到埋嚟就食」的直爽與韌力,她說希望藉今次一行,告訴將展開新生活的人,「其實唔使咁擔心」。不讓猶疑與擔憂淹沒自己、緊握生命中的核心,這種態度彷彿超越去留命題,而是處世的強大能力。
【我的‧私藏】
格仔餅
「我最鍾意食格仔餅,每次點一定要多糖。」格仔餅算是一種穩定的味道,不同「風險」較高的另一款小食魚肉燒賣,「要講最唔變嘅味,第一樣係雞蛋仔,第二樣就係格仔餅,都是塗牛油和花生醬,然後落砂糖」。不過Nancy還是有她的愛店——第一城冰站,由她住進這裏已見這間小食店經營至今。「佢個雞蛋仔係脆身啲,格仔餅大多數新鮮整。」她道別前提醒我們,要吃得快去買,一會放學放工人潮一到,就得排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