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篇 勿為減傷痛 倉卒養新寵

文章日期:2023年08月29日

【明報專訊】毛孩親如家人,寵主失去多年同伴,難免傷心難過,更可能出現情緒困擾。保良局劉陳小寶家庭及兒童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註冊社工李協勤指出,寵物離世後,寵主一般會經歷悲傷5階段: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李協勤分享自己的愛貓在6年前離世時,他與家人一起回想牠的「百厭事」,讓大家明白並非獨自面對,更易釋懷。

哀傷影響生活逾兩周 響警號

每個人接受愛寵離開的哀傷時間不同,但當哀傷嚴重影響生活逾兩星期,就已響起警號。保良局服務經理(綜合家庭)、註冊社工屈佩蓮指,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情緒非常低落,對過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內疚、暴躁,甚至有自殘念頭,都可能是抑鬱症狀,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保良局劉陳小寶家庭及兒童綜合服務中心,自2007年起推出寵物離世電話輔導服務,李協勤指出,「寵主會思索自己為寵物所作的決定是否最好,擔憂自己的決定令寵物受苦,內心有很多掙扎」;加上動物治療所費不菲,寵主在財政上、心理上都承受壓力。

「他們對自己或身邊人生氣,或懊悔沒有早一步發現寵物不適,我們充當聆聽者的角色,讓他們知道有人陪伴。」而透過正視悲傷情緒,以及為寵物舉行告別儀式等,有助紓緩壓力。

向孩子預告生命將盡 鼓勵多陪伴

寵物離世可能是小朋友第一次面對死亡,「小朋友情感細膩,突然面對『失去』,會很緊張與焦慮」。李協勤建議在寵物離世前,家長應向小朋友預告寵物生命將完結,建議他們多花時間陪伴。

到寵物離世後,一家人透過告別式,讓小朋友與寵物告別,屈佩蓮指︰「過程中不應該欺騙他們,應坦誠,家人態度愈開放,愈能助各家庭成員表達情緒,過渡與治癒傷痛的過程就能做得更好。」

長者寵主或更傷痛 先處理情緒

長者與小朋友一樣,都需要較長時間處理傷痛。「有些長者與寵物的依附關係,甚至比親人更強烈,人與人之間會有不忠誠、背叛,但寵物不會,寵主一回家就會撲上身,圍住寵主轉, 所以(寵主)感受到的傷痛可以比失去親人更大。」長者需要空間與別人傾訴,屈佩蓮認為,先處理哀傷的情緒,再慢慢助他們建立新的社交關係,但過程不宜急,因長者不容易建立新關係,家人更不應該心急找新寵物填補空缺。

其實不管寵主屬哪個年齡層,在失去愛寵後,都不應倉卒決定再飼養新寵物。李協勤指,養或不養,非急於一時的決定,可待完全放下內心傷痛才考慮。「當回想與愛寵的相處片段,一想起牠,情緒仍然很激動,陷入情緒漩渦,即代表仍未接受到牠的離開。」

保良局寵物離世電話輔導服務

查詢:2277 8272

備註:中心收到來電後,社工會在3日內回電,為寵主提供情緒支援

數碼紀念牆 喪寵同路人互相扶持

愛寵離世時,寵主未必即時需要尋求心理輔導協助,香港愛護動物協會高級獸醫方曉瑩指出,一般情况是相隔一段日子後,寵主才發現原來自己無法釋懷。愛協的「活到老 寵到老」網站專為痛失寵物的人而設,寵主可以在數碼紀念牆貼文抒發懷念之情,亦能留言支持其他喪寵同路人,也可在網站內尋找情緒支援資源。今年第3季,愛協亦會舉辦即興藝術治療活動如art jamming、團體輔導工作坊。

網址:petloss.spca.org.hk

[FEATURE]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