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音樂可以刺激大腦,令腦袋保持精靈。
今次兩位「老薑大使」——65歲的Joe退休後自學色士風再學電子管樂,然後膽粗粗四出表演;年近65的Rita考取非洲鼓導師證書兼組隊夾band。他們的人生下半場與音樂結緣,不但獨樂樂,更將音樂分享出去,與眾同樂。
退休自學 四出吹奏金曲
在鬧市吵雜的喧囂聲中,《天空之城》的柔和旋律如一道清新山泉,滋潤着每一個行色匆匆的路人。65歲退休急救教官Joe約半年前開始嘗試到長者中心,甚至街頭表演。「想訓練吓自己的膽量,同時將音樂傳遞給陌生人。」
Joe在退休之後,從零開始自學音樂。他最初學色士風,「最難是不知如何用氣」,他看網上教學短片操練,每天練習用氣,手持A4紙,吹氣控制紙的距離穩定,有時1吋,有時2吋……維持最少8秒。每天練氣兩三個小時不間斷,同時拚命操練手指肌肉記憶,感受指尖與鍵面之間的細微交流。他曾向外國導師求教,將自己的錄音發給對方聽,得到友善的回覆和經驗傳授。
聽《不了情》 婆婆熱淚盈眶
兩個月耐心練習後,總算掌握基本功。之後遇到新冠疫情,Joe怕噪音影響鄰里,無意中發現了可調節音量的電子色士風(電子管樂),簡直如獲至寶,「不需要太用氣,還可以轉換成各種樂器的音色,愛死它了,成為我的拍檔」。
「每一次表演,都不知將會發生什麼事, 只當自己換了場地練習一樣。」Joe喜歡演奏上個世紀60至90年代懷舊歌曲及中西民歌,喜歡到處表演給陌生人聽,常到安老院演奏。有一次他吹奏《不了情》時,一頭銀髮的婆婆聽得熱淚盈眶。「我留意到她兩次抹眼。」一曲吹完,Joe問她有什麼歌想聽? 她回答:「你不用理會我,繼續吹吧。」於是,Joe送了一首《舊歡如夢》給她。見婆婆並沒有特別反應,再吹《春風吻上我的臉》送給她。此刻,婆婆笑了。
還有一次,一名男士聽了幾首歌之後,突然走到Joe跟前給他「打賞」。Joe婉拒了賞錢,只是望着對方笑說聲謝謝。
一曲一曲,從觀眾反應令他確信,音樂真的可以帶給人歡樂,是他繼續吹奏的能量。
非洲鼓打出活力 夾band發放正能量
Rita年少時學過結他,50歲接觸敲擊樂,第一次打非洲鼓就感身心舒暢。一拍一拍,輕快節奏釋放激情和活力,Rita說這樂器很適合自己。新冠疫情期間,少了出遊和社交,多了時間,於是密集上非洲鼓課,目標是考取導師資格。「自己學會了打鼓,若能夠學會教別人,也是一件樂事。」
九旬婆婆打開心扉唱《帝女花》
63歲那年,Rita考取了非洲鼓和中國手鼓導師證書,更認識了2名鼓友,成立了3人非洲鼓隊,取名CRY。隊名是因為疫情令Rita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悲傷會喊,開心也會喊。生命有歡笑,也有淚水。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都值得我們好好經歷和傳遞」。她說:「非洲鼓一個人玩是可以的,但氣氛不及鼓隊好。」每當聽到音樂時,她都會想像用非洲鼓來演繹是什麼效果,手掌不由自主就打出節奏。「打鼓時,手掌有力地運動;鮮明的節奏為生活添加了新樂趣,聽覺也變得敏銳了。」
現時65歲的Rita,在印刷行業工作無意退休。公餘時間鑽研打鼓,還背着非洲鼓做社區服務。當活動觸及生老病死等課題時,內容難免沉重悲傷,非洲鼓歡快的節奏為嚴肅氛圍注入一點輕鬆。鼓隊又四出不同機構,教導長者打非洲鼓節拍,如拍大腿、拍手掌。學會節拍後,公公婆婆們輪流打鼓唱歌。
但有一次,一名90歲婆婆不願參與,說自己「不懂唱歌」。Rita鼓勵她試試唱喜歡的歌,但婆婆堅持自己「不懂唱」。Rita又問她聽過什麼歌曲,婆婆說「從不聽歌」。Rita再問婆婆有沒有聽過粤曲,婆婆說了《帝女花》。Rita喜出望外,請婆婆試唱《帝女花》。此刻,婆婆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微笑,慢慢拿起鼓一下一下拍打,唱出了:「落花滿天蔽月光……」全場為她邁出第一步而歡呼鼓掌。婆婆臉上的喜悅難以言喻,Rita用手機錄下了這一刻送給她。老人家說:「我從不知道自己會唱歌,今天終於唱到了。」
看到長者臉上洋溢快樂,手舞足蹈,Rita非常感動。聽到長者說「今天玩得很開心,很想再玩一次。什麼時候再來?」這無疑是最暖心的一句話。
有人認為老年人打鼓節奏感較弱,速度不夠快,缺乏激情。在Rita看來,原因不在於年紀,而是不勤練鼓、不記譜,卻以老邁和健忘作為藉口。她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玩非洲鼓,並計劃每月在不同地區演奏,將歡樂與正能量傳播開去。
文:陳伊敏(老薑創辦人)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