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雅是俗

文章日期:2023年09月29日

【明報專訊】一講到文化藝術,很多人覺得好高深,不懂、不欣賞,所以不看。政府要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怎樣化解這印象?藝術家、局長、議員、天文台前台長、退休補習教師和農夫,對平易近人的藝術各有看法:普通觀眾總有進入的門徑,講藝術不一定是曲高和寡。精彩的藝術作品令人「開眼」,不是不可能。

■May Fung

艺鵠書店創辦人、藝術教育家

容易欣賞的藝術,首先它的對象可能是年輕人,因為年長的人未必覺得這特質重要。論類別的話,可能舞蹈比較容易欣賞,通常充滿能量,熱愛它的人可以探究當中動作,不那麼熱愛的也可以看其形態和動感。

藝術家創作時不多不少都會思考受眾,因為他可能都想別人感受到自己所表達的。我沒有強烈遷就受眾的欲望,但如果是近年香港興起的社區藝術,比如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搞的「深水埗演義」劇場表演,就要想那邊的街坊是誰、能不能看懂。

畫廊Parallel Space最近有個讓我超級驚喜的展覽「竹目.觸目」,是一個叫歐陽秉志的竹紮師傅做的,他不是藝術家,但一年多前創作慾爆發。他用幼細的竹條紮成12個很有弧度、流線感的竹藝品。這些作品的形式讓我開眼,是很漂亮的,不論你對藝術的欣賞有多少都會覺得厲害。策展人Kim很用心,將場地佈置成白色,又配上變幻柔光。如果你想了解多點,作品也有好內容,是關於佛學的,心眼和時間的概念。

■楊潤雄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

顧名思義,平易近人的藝術就是那些較易解讀,毋須具有專業水平,一看便可感受其美感和所表達的意念,能夠直接觸動人心的作品。以當代藝術來說,那些能夠沉浸其中的裝置或演出,觀者可以參與的,想靠近而樂在其中的可稱得上平易近人。平易近人的藝術通常也是高深藝術的簡易入門版,首先吸引注意,從而慢慢提升市民大眾的鑑賞能力。

香港藝術館邀請本地藝術家陳惠立和蔡偉權創作兩組大型戶外藝術裝置讓我開眼,展覧名為「游.遊」,其中作品《路過蜻蜓》營造奇幻公共游泳池場景,觀眾可以在喧鬧的城市置身「泳池」中,以新角度體驗毗鄰的海港,非常有趣。

■李本瀅

天文台前台長、2020年藝術系畢業生

冒昧用自己的作品介紹「平易近人」:作品可以是互動的,創作者本來的構思不要緊,更重要的是觀賞者各自詮釋,從而引伸更廣的想法和概念。

我2022年曾用超市撿來的紙皮,在不另加顏料的情况下製作《箱子上的箱子》系列。其中一件作品是個壓平了的紙箱,上面再疊其他紙箱的裁切塊。有人察覺到一點透視感,看到三維空間,也有人看到其他維度。

至於「開眼」的作品,對我來說非概念藝術家Michael Asher的批判莫屬。他一生貫徹對學院博物館既有觀念的批判。替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執行項目時,他抽出博物館多年來賣掉、交換掉或捨棄的作品資料,編纂成目錄,供人取閱,幽館方一默。難得的是館方勉為其難配合,貫徹對藝術的尊重。

另一次,他又將伯爾尼美術館的空調暖水喉管,依照自己想法改裝,顛覆了全館內部的觀感,令人耳目一新;又搞亂館內空氣調節,溫度分佈失衡。難得的是大多數人都理解他的做法,把進館參觀視作一次難忘經驗。

■Didi

八鄉農夫

要讓藝術對我平易近人的話,可能首先我要懂一點點,也要有人導賞才行。我比較少接觸典型藝術,如果和朋友去藝術館,可能會選擇看山水畫吧。因為我有好友是畫山水畫的,我去她的工作坊學過幾次,大概知道它是怎樣的藝術。比如說,畫上的遠近景色都可以用毛筆做到,很有趣。

如果另類音樂也可計入藝術,最令我開眼的是「瞪鞋搖滾(shoegaze)」這種音樂。平時聽流行歌,那些節奏pattern很俗氣,常常重複。瞪鞋搖滾中的歌詞不太重要,你也不會聽得清楚,反而讓我有即興想像的空間,跟着律動。

要選一首的話,我會選台灣的獨立樂團「我夢見長頸鹿對我說」的Slow。歌名是慢,但節奏卻不斷加快,像一陣陣波浪湧來。歌曲給每個人的感覺應該不同,我就聯想到派對結束,自己搭車或走路回家的寂寞。

■江玉歡

立法會議員,兒子曾在外國修讀藝術

平易近人的藝術要能令大眾共鳴,或要引起令人共同關注的點。比如說在一些打仗的地方,藝術家做的反戰作品。另一方面,我們接受的教育很影響賞析藝術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要慢慢鍛煉,很少人一出生就懂得評價藝術。我在中學美勞堂學過繪畫,但沒學怎麼欣賞藝術,只知道作品靚不靚。

最令我開眼的是中上環一帶的街頭藝術。我常常經過那邊,看到荷李活道、九如坊一帶有很生動的作品,很多我都很喜歡。這麼好的藝術不應只存在中西區,全港都應該要有,拉近跟大眾的距離。其實藝術不一定要鑲在展覽或家中,它可以讓整個城市充滿生氣,融入生活各方面,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K Kwong

退休化學補習教師

我一般會留意的藝術都是覺得得意的,比如梵高,其作品有很多黃色,且看起來精神不太正常。後來我學化學時發現,有人推斷這些黃色顏料曾讓他鉛中毒,又讓他出現精神問題。

對我來說,好的藝術有3個條件。一個是獨特性,作品的特質是那個藝術家獨有,在其他人的作品中少見。第二是讓人共鳴,我不懂欣賞很高深的作品,只懂看能讓我有聯想的藝術。第三是有很好的創作技術,以素描來說就是夠realistic(像真),透視法也要好。三點缺一不可。有很多名作我都不懂欣賞,可能它很獨特很高超,但我不明白表達什麼。共鳴也可能需要時間,像《蒙娜麗莎》,我兒時看和現在看,感覺是不同。

令我最開眼的,是插畫家Vivian Ho的I miss us.畫展。主打的那張插畫上有菠蘿油、奶茶和雞蛋仔,背景似廟街唐樓。Vivian用線條和色彩,渲染香港的美好年代,讓我想到小時候,那時社會比較公平,沒那麼亂來。

■程展緯

勞工權益倡議者、行為藝術家

平易近人的藝術有兩種,一種是對創作者,是具實驗而不用怕犯錯,不是一份job這樣的;另一種是對觀眾,它不會像朝拜,讓人覺得好勁,自己很渺小,反而看完作品觀眾也會想做。

我之前做清潔工的行動,也想做到這樣,想人思考多點清潔和垃圾是怎樣一回事,而且這些行動不止程展緯做到,其他人都可以做。

令我最開眼的藝術家是白雙全,他2006年在深水埗拍了4張照片,做了一輯《等所有人都睡著了》,等待人們都關燈睡去,他才離開。這作品不會讓人覺得白雙全是個很強大的人,也沒有講很高深的時事或知識,而是刺激觀眾互動,讓人覺得「我也可以試試做藝術」。這樣的藝術不輸畢加索和莫奈,因為它的能量不止在一件作品,而是轉化到社群之中。

■貓珊

繪本作家、插畫師

如果創作人用心去做,作品回應到社會,又有個人情感的話,這些情感,開心、傷心會是所有人都共通的,就可以平易近人。若富有情感的作品沒被看懂,也許只是社會未習慣用心感受。

而曲高和寡的藝術,可能是受資本主義社會追捧的,或者認為只有小撮人才可以做到的想法或態度。「藝術」這個字好廣闊,很多事物都可以是藝術,賣1億元的可以,街邊老伯賣的手作也可以。

我最喜歡社區藝術。令我最開眼的是日本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祭」。繪本作家田島征三在曾經荒廢的校舍辦展,展出裝置藝術、手作和做農間活動,連結村落生活和老人家。它從2000年開始每3年辦一次,是長期的藝術活動。2009年我第一次去,之後都有定期回訪。看到田島先生和不同藝術家共同創作,又參與山中村民的生活,很真誠,不是為做而做。

文:梁景鴻

圖: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梁小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