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針黹×舊衣再生 承載我城回憶

文章日期:2023年09月29日

【明報專訊】香港時裝設計師林蔚彥(Toby Crispy)在「穿起時間」展覽中展出15件再生衣物。這些衣物上的圖案,是她與油街實現的計劃「慢針黹牧民@油街實現」中過百名參加者一同創作,把城市回憶轉化而成的刺繡。

走進有過百年歷史的紅磚建築油街倉庫1號,地面是和煦光影,飄着雲彩和物件的倒影,讓白色的衣物看起來,有剛被太陽曬過的清新。Toby的展覽概念來自其網站專欄SLOW STiTCH中各地的受訪者,他們都以慢針黹傳承本土文化。

反思快時尚 以衣物連結人心

晾掛衣物的裝置由合作單位MUDWORK製作:有的是舊式印花玻璃窗接上的衣車腳架,有的是玻璃拼木門再接上單車輪,還有疊在燙衣板及摺櫈上轉動的風扇。它們都是用民間舊物,結合回收再用的本地木材製成,呼應展覽強調的本地故事和可持續性。

Toby曾任時裝雜誌編輯,亦曾在法國品牌agnès b.任設計經理。她自2013年起實踐和實驗再生衣物創作。10年間,她不斷反思快時尚文化,認為現今世代每個角落都充斥着過多衣物。

她認為,近年永續時尚因企業口號式的「漂綠」面對挑戰,業界缺少真正對環境友善的行動;社會亦充斥着漠不關心的氣氛。她想重新定義衣物,證明它們是可以連結人心、承載時間的載體,而不是快買快扔的身外物。

Toby把139名「慢針黹牧民」在6個月間製作的刺繡圖案,配上婚宴枱布、agnès b.捐出的舊制服、在換物平台「執嘢」和油街實現收集的舊棉衣,製成連衣裙、恤衫和半褶裙。她說這些都是耐穿衣物,其中傘裙是她的signature,「遮骨是來自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升級再造中心,他們回收舊雨傘做傘袋,剩下的骨就成了我源源不絕的材料」。

139名「牧民」繡上舊日印記

刺繡圖案橫跨4歲到98歲「慢針黹牧民」的香港回憶:《我城》、《想念錯過》、《叮叮》、《往時》和《光縫》的圖案來自香港不同角落和事物;《小時候》、《兒童樂園》、《青春常駐》及《一小時冲曬》是「牧民」的童年和家庭回憶;《A餐》記食物、《追夢者》記夢想、《生之本》和《美麗的街》有香港的動植物;《慢針黹牧民在天后》和《慢針黹牧民在藍屋》則是天后和藍屋的社區印記。

Toby邀請參觀者帶上舊衣,到展場分享衣物故事,而她和團隊會送贈一張寶麗萊照片留念。與每7天就換一次季的快時尚相比,Toby和牧民集體創作的慢針黹再生衣物,不止讓人看到環保衣物的種種可能,在慢作中,物件、時間和故事也被賦上更多意義。

■「穿起時間 DRESS iN TiME」

日期:即日至2024年1月7日

時間:下午2:00至晚上8:00(周一);上午10:00至晚上8:00(周二至日)

地點:北角油街12號油街實現油街倉庫1號

詳情:shorturl.at/nrzUW

文:梁景鴻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