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像藝術之父」預見科技崛起 認識白南準 回望電視走入藝術時

文章日期:2023年09月29日

【明報專訊】「終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有他的電視頻道。」韓裔美國藝術家白南準(1932-2006)曾道。

白南準是將電視這影像科技帶進展覽語境做創作的第一人,為Art Tech風潮埋下根基,那時彩色電視機還未普及。他曾有不少驚人之作,獲譽為「錄像藝術之父」,早就預見科技的支配能力,並無畏地挑戰。在網上人人可以開channel的世代,「數碼跨界」甫開版首推「Art Tech先鋒系列」,先倒帶回頭看前人的鋪墊。

(Art Tech先鋒系列之一)

白南準本來修習音樂,1950年他跟隨家人逃避戰火離開韓國,先後到東京及德國修讀音樂及藝術史。其時歐美藝術湧出一浪浪反叛精神,白南準一直受音樂家John Cage啟發,發展其實驗音樂,並在德國終於遇見他,及後兩人一同推動新達達(neo-dada)組織Fluxus。1959年在一場致敬John Cage的表演中,他用一把刀鋸斷鋼琴弦線,令琴聲變得怪異,實踐「動作」演奏。

受流動影像吸引 拒絕被支配

同年白南準加入位於科隆的電子音樂機構Studio for Electronic Music of the West German Radio(WDR)工作,學習到許多電子製作知識。兩次大戰及戰後工業發展,讓電台廣播技術迅速發展,藝術家或技術人員也使用這些最新科技創作,開創Art Tech先河。白南準很快亦意識到家用電視機的威力,決定打開它研究。

1963年首個個展「Exposition of Music - Electronic Television」上,他改裝及「入侵」超過10部黑白電視,令正在播放的畫面變得扭曲,化成閃爍及其他視覺效果;其中一件作品Zen for TV(1963),畫面被擠壓成一條幼線,卻繼續播放。他其後不斷發展「禪」系列,佛像與電視成為他最具標誌的符號,M+亦有收藏此系列作品。差不多時間,他與日本工程師阿部修(Shuya Abe)研發及製作出被稱為當代首件電子機械人藝術作品Robot K-456。

今天逛展覽,屏幕常見不過,然而在舊時代,電視是客廳的奢侈品,藝廊則只有畫布或雕塑。白南準不止受流動影像吸引,亦對電視有強烈的批判意味,他稱電視為「傻人箱」(fool box),憂慮電視單向灌輸資訊,令觀眾成為被動的接收者。他在紀錄片Nam June Paik: Moon Is the Oldest TV(2023)中表示,電視廣播可以是「獨裁的媒介」(a dictatorial medium),紀錄片導演Amanda Kim補充,白南準經歷戰後德國,見證廣播媒介的力量,也見證其如何與國族意識形態、思想控制、文化形成等扣連。1964年他移居紐約,此後彩色電視普及,亦慢慢與政治事件、消費文化和民眾生活緊緊結合。白南準預見資訊科技發展將影響每一個人,他視創作為一種挑戰。

製「電視胸圍」盼令科技人性化

白南準也是個不斷以身體創作的行為藝術家,不斷思考人與機械的關係。抵達紐約後,他結識大提琴手Charlotte Moorman,展開30年驚人的合作旅途。Moorman接受古典音樂訓練,但銳意挑戰身體、公共及古典音樂表演中「去除欲望」的規範,她開始赤裸演奏大提琴,而白南準主要負責作曲、聲音、裝置及影像。在極為挑釁的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1969)展演中,Moorman穿上白南準製作的「電視胸圍」,由膠帶扣着兩個僅覆蓋Moorman乳頭、正在播放的迷你電視機。白南準表示,這件作品透過把人最私密的衣服變成科技,希望由此可以「令科技變得人性化」(humanize the technology)。他早在上世紀已質問,科技如何支配人類?人的身體、欲望將如何受資訊影響?作品讓人重新想像,如何不麻木接收,思索在人與科技之間找出一種平衡。

衛星藝術「解放」疆域限制

白南準也一早料到人類與科技愛恨交纏,科技將連結還是區隔我們?1970年代起,他嘗試利用衛星電視跨越國家邊界限制,並稱之為衛星藝術(satellite art)。1984年,他策劃衛星廣播作品Good Morning, Mr.Orwell,明顯回應歐威爾在反烏托邦小說《1984》中在位者以科技全面監控個體的設定;白南準曾評論,歐威爾的小說只强調了科技的負面影響。白南準作品跨地域、跨媒介,連結John Cage正在紐約表演的聲音作品,並置其他藝術家於法國的表演畫面,又混合流行音樂、大眾娛樂元素,模糊藝術的邊界和期望,廣播至荷蘭、西德甚至韓國。他用上以當時來說新穎的視覺效果,類似現時手機Apps「落filter」、重疊或間開畫面等。Wrap Around The World(1988)則在蘇聯政體疲弱之際,突破鐵幕,成功在蘇聯以及澳洲、中國、巴西、以色列等地廣播作品,把David Bowie和坂本龍一、愛爾蘭賽車賽事、維也納音樂團等畫面呈現各地觀眾眼前。白南準看準科技及資訊傳播連結不同文化、地域、語言的可能,嘗試推動現在耳熟能詳的全球(global)視野。

白南準的禪作品一直受人喜愛,如果要選最心水一筆,我會揀1980年代他與阿部修共同研發的「Paik-Abe影像合成器」。此為最初代製造錄像視覺效果的機器之一,用於把不同影像同框重疊,可謂有份貢獻後世的音樂影片(MTV)創作。這算是「作品」嗎?白南準曾寫及,時代需要的創作者,不止是藝術家,亦不止是科技人員。Art Tech的重要正正在於打破疆域,白南準展示「自己Tech自己整」的精神,作品就是用他自己研發的東西創作,表達自己,連結世界,而不是被工具支配。

錄像、屏幕以至科技可以是「獨裁的媒介」,但正如白南準所指,或者也可以是解放(liberating)的媒介。

文:小東

編輯:劉子斌、鄭穎琦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