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DSE局限學子 教育要改革? 先搣甩職專舊印象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01日

【明報專訊】學界正值縮班殺校潮,早前的「未來城市」談及空置校舍空間,這期則着眼中學發展職業專才教育的可能性。前財政司長曾俊華日前與大學生對談,指中學文憑試(DSE)不應繼續存在,整個教育系統需要徹底改革。面對環境種種變遷,本港的中學教育有條件突破以考試為本的思維嗎?極少數學校自行開辦職業訓練課程,卻發現掣肘處處,還有公眾對職專教育的誤解與想像,是另一關鍵。

校長:DSE不應是唯一選擇

三三四學制實施十數載,入讀大學的主要途徑由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改為中學文憑考試(DSE),延續以公開試為重的評核傳統。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長許漢榮說,當初期望新學制改革能為中學生帶來更多可能,惟11年過去仍未有實現,文憑試仍是完成中學的唯一本地資歷,「近十年全世界教育趨勢都在說,其實再用一些所謂的summative(總結性)的考試,已經不能夠令我們的年輕人面對將來多變的世界」。他續說:「我不反對有人會適合考試,但是它不應是唯一。」

中學生很難想像完全不用考公開試,特別是學業成績不俗的一群。DSE選修科之中,乙類應用學習科目 (ApL)不設公開考試,學科範疇廣泛如時裝形象設計、人工智能和航空學等,與職業領域緊密連繫。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形容,ApL像是一個介乎傳統學科與職專教育之間的選擇,「這些學科比較職業導向,學生無信心或未有志向全情投入職業教育課程,那麼ApL像在中間有個定位,讓同學去試一吓」。中三至中五程度同學亦可選擇離開中學系統,轉讀職業訓練局(VTC)的職專文憑。然而相對於海外先進地區,本港高中職專教育(包括VTC學生與修讀ApL的主流學校學生)的參與率依然偏低。

DSE課時長 影響其他 專長發展

除了VTC之外,目前香港有4所中學自行開辦校本職業訓練課程,分別獲認可為資歷架構第一至三級。教育局曾表示,同意應鼓勵及支援學校以校本方式發展職業訓練課程,因其更能切合各校及其學生的獨特情况和需要。其中兆基創意書院開設「創意藝術文憑課程」,強調共同學習和多樣的學習經驗,學習模式與DSE有明顯差別。校長許漢榮解釋,課程理念源於藝術創作的學習及思考方式,與一般的文法科目迥然不同。他說藝術創作並非一時三刻而成,甚至不能忽視做白日夢的時間,「如果有考試,一些所謂硬知識不停填進他的腦裏,其實不會有時間去思考。被大量壓縮的空間和時間,我覺得有可能埋沒了一些很有天分的年輕人」。

高中DSE課程的課時長,中學生亦要費時準備公開試,許漢榮直指影響其他專長的發展。他曾聽聞戲曲界人士分享,不少小朋友從小培養基本功,本來能力不俗,「很多人去到什麼時候,決定放棄戲曲或者粵劇的訓練?就是要到DSE,因為他要考試。到18歲的時候,筋骨都硬了,還怎麼可以做到這麼多形體上的訓練呢?」

推創意藝術課程 困難重重

兆基創意書院以創意藝術為教育目標,「創意藝術文憑課程」由校方自行設計。不過許漢榮說,推展過程遇上重重困難:

1.逐一敲門 爭取大專接納

學校開辦校本職業訓練課程,認受性是一大難題,「當你不知道我做完出來的那個資歷,就算拿了(資歷架構的)認證也好,那些學生可以去哪裏,學校當然會卻步」。雖然兆基創意書院的創意藝術文憑早已獲認證,但大專院校學系收生時並不會主動納入考慮,要靠書院的教職員逐一溝通,「去敲吓院校的門,(問)可不可以收我們的同學,或者就算要做一些課程認證,我們都配合」。許漢榮慨嘆道:「我不認為在學校層面我要做一些……其實應該是政府政策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希望給同學多一些選擇。」經過學校同工一番努力,暫有8個高級文憑或副學士課程認可創意藝術文憑的學歷,當中絕大部分是自資課程。

2. 文憑試無鬆綁 須考核心科

教育局允許直資學校在課程設計上可享較大的彈性,但明確規定須協助學生應考本地公開試,就算開辦國際課程也有修讀人數限制。兆基創意書院屬於直資學校,許漢榮指學生基本上仍要修讀DSE的核心科目,「真的想做創作、藝術學習的同學,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會被大量壓縮,相對地會削弱我們作為一間藝術學校學習的定位」。要考核基本語文能力不一定靠公開考試,許漢榮舉例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批出文憑課程的認證時,大可設立規定,例如要求學生須基本掌握中英數公民科的內容。

3. 政策問題有待釐清

教育局曾表示會加強支援校本職業訓練課程,不過許漢榮說與局方前線人員溝通時,政策仍有許多不清晰之處,「創意藝術文憑課程」有否設有收生限制,「這種溝通難在他們(教育局)在高層次的政策制定,一直都沒有觸碰到這些問題」。政策未有着墨的問題還包括師資認可,他舉例若有學校開設攝影課程,未經師訓甚至沒有大專學歷的攝影師能否擔任老師,諸如此類的行政問題並沒有明確指引。

教育局回覆查詢指,如學校有興趣為其校本職業訓練課程取得資歷架構認可,資歷架構秘書處樂意向校方提供相關資訊,以及透過資歷架構下的相關行業網絡提供適當協助。

殺校有利推職專教育?

自行開設校本職業訓練課程需要校方投入大量資源,許漢榮認為現時是合適的討論時機,可善用因學生減少而額外騰出的資源,「契機就是不需要壓(縮)資源情况下,已經創造了一些空間出來」。是否只有兆基這類直資學校,才有能力發展校本課程?許漢榮認為資助中學同樣做得到,「老師其實很懂得找尋這些空間,但是那些空間一定要實實在在存在才行」。如果允許學生自由選讀DSE或是校本職業訓練課程,他相信後者有一定吸引力,因為一些學生的強項並非在於讀書考試,而是動手做;職業訓練課程的學生若做出好成績,更可促使社會大眾對職專教育改觀。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代入家長角度,則認為現况未必有利學校積極開拓職專教育。他留意到縮班殺校潮下,部分提供職業導向課程的學校面對更大的收生挑戰,例如明愛華德中書院將停收中四學生,並與明愛胡振中中學合併。

大眾對職專教育卻步,吳寶城歸納原因有三,首先整體學生人數減少,入讀專上學位的機會更高,更多學生寧願博入大學。與此同時,家長的教育水平提高,一般期盼子女接受大學教育,從而傾向選擇學術類課程,「始終現在大家的想法,尤其是家長和老師,都覺得是要讀大學、要有『沙紙』,才可以有一個好的前途」。最後是公眾觀感,從事藍領的薪金待遇與社會地位,依然被認為較白領低,「出來可能修車、修冷氣、修電梯,很缺人的,但普遍學生覺得形象或工作環境較辛苦,所以選擇的可能其實都低」。

增職專科目選擇 提升形象

如何改變對職專教育的刻板印象?許漢榮回歸教育的根本,職專與傳統的文法教育其實無分高低,只是兩種學習的理念,前者注重落手落腳,後者則靠思考。如果套用至大學教育,一些所謂「神科」同樣強調實習訓練,「我經常都說醫學院也是職專教育,醫生是要靠純熟手藝,教師培訓也是職業訓練」。職專教育常被誤解為出路較少,吳寶城透露有別於大眾觀感,不少僱主其實更重視實戰經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副學士和高級文憑,僱主寧願請高級文憑的同學,因為學習上多一些職業導向的元素」。

吳寶城認同,若DSE的應用學習科目及VTC的職專文憑,推出更多與STEAM相關的選擇,如金融科技、數據科技等,或許能提升職專教育的形象。「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職業教育的課程是一些較辛苦的工作,但如果愈來愈多課程,主題是一些較理想的行業,慢慢就可以洗脫這個形象。」許漢榮則深信,推動中學職專教育切合社會發展,「我覺得這一代中小學的年輕人需要多一些不同的可能,才有機會面對將來很多不穩定或未知。靠現在的制度,其實他們很難去面對將來的變化。」

全球日漸重視學生的「多元能力」,不單講求考試表現。吳寶城引述台灣的大學面對學額過剩,一些學科收生時會考慮校內表現、校長推薦等,「單純看公開試成績,未必能夠收到全部學生,那麼就更加想看其他範疇的能力」。他說香港現時亦有類似計劃,如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學生運動員入學計劃,錄取以其他能力入學的學生。

【完善DSE篇‧上】

文˙ 朱令筠

{ 圖 } 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