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睽違4年的M+博物館「希克獎」今年復辦,入圍藝術家的作品,現與「M+希克藏品:別傳」展覽同時展出。6名入圍今屆希克獎的藝術家,均以作品回應當代議題,其中兩人為駐港藝術家:范加把作品融入整個展覽區,除了將3D打印的身體部位展出,亦放入牆內,讓人反思創傷的特質;楊沛鏗則透過多件作品重現疫情隔離經驗。
文:梁景鴻
獎項名字或令人疑惑,為何希克獎叫希克?希克獎前身是「中國當代藝術獎」,由瑞士藝術收藏家希克(Uli Sigg)於1997年創辦,1998年首次頒獎。2012年,希克向M+捐贈及出售1510件當代中國藝術收藏品,M+後於2018年設立希克獎,繼續表揚在大中華地區出生或工作的當代藝術家。
范加去年受M+委託,就多章節作品Sites of Wounding繼續創作,以非人類生物體和生態系統,探索性別等社會議題。這次展出作品的靈感來自香港原生瀕危植物土沉香。M+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龍雲表示,范加透過追溯沉香與香港的淵源,反思人、社會跟創傷的關係。
透過與港大放射診斷學系合作,身為性別酷兒的范加掃描了自己身體,3D打印出肌肉和內臟。對應的展品《內藏》、《所有名詞也是錯的》和《所有名字也是名詞》嵌於牆內,要透過牆上5個像被手挖開過的洞才能看見。藉此,整個展廳變成「受傷的身體」,觀者可以在其中觀看每個傷口。
穿入作品體會疫情焦慮
明年將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楊沛鏗,在入圍展上的幾件作品,透露對防疫的焦慮。觀眾要在排隊欄杆《隊》中間輪候,才能穿過印有尖沙嘴星光行及廣告牌「For a brighter future」景象的噴漆海報《紅光明》,進入像防疫酒店房間的小屋。裏面有被吊在空中的發財樹《酒店房裏的擁抱先生》,和一張茶漬宣紙《倉鼠籠裏的牆(問月酒店)》。
龍雲稱,今年6個入圍者的作品,都在回應社會最急切的問題。現駐北京的王拓用錄像創作,他展出《東北四部曲》系列,其中在2019年創作的《扭曲詞場》,意在回應內地轟動一時的「張扣扣為母復仇案」。張扣扣為了在毆鬥中身亡的母親復仇,最終被判處死刑;民間對於他是英雄還是暴徒,一度爭持不下。
2019年亦是著名「五四運動烈士」郭欽光逝世100周年。王拓透過出演的民工,呈現張扣扣復仇前的複雜心態,又藉書生角色重演郭欽光的死亡。龍雲指出,王拓希望呈現另類的時間觀念,「人在循環往復的時空波動中掀起的漣漪」。
其餘入圍者的創作物料則跨越人工智能、城市廢料和畫布。新媒體藝術家苗穎在6塊電子熒幕上實時訓練虛構人物走路;于吉用吊牀將香港的工業殘骸吊起;唯一入圍的畫家謝南星就用吸缸車、怪物和烤鴨串起三聯畫。希克獎2023得獎者將於明年初公布,公眾現可率先參觀入圍作品。
另一邊廂,「M+希克藏品:別傳」展覽位處2樓希克展廳,屬收費展區,是第二個希克藏品展覽。展覽分為「消亡」、「滿則溢」、「非此即彼」和「暗湧」4個主題。進門後,坐輪椅互相碰撞的衰弱老人模特是作品《老人院》的裝置,屬於「消亡」。M+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解釋,這些老人有的像國家領袖、軍人或獨裁者,但創作者孫原及彭禹不特別指涉任何人,「他們想用這些精神、身體上的衰弱狀態,讓人明白世界上的衝突,很多時候都是由少數人determine(決定)」。
希克藏品展 「抽離政治」看當代藝術
有別於第一個展覽「從大革命到全球化」按時序展示1972年至2012年的中國藝術,別傳以主題形式策展,藏品年代跨度較短,只展出1990年代至2000年代的藝術品。譚雪凝說,這可讓觀者用全新角度理解中國當代藝術,「從中國政治文化中抽出來」。她續稱,90年代初至2000年代,中國社會急速商業化,組成更多元,過往集體主義思想遺緒與消費文化出現衝突。展覽4個主題就像4個不同房間,她希望觀眾走完所有房間後,對中國當代藝術會有不同看法。
部份M+藏品涉及敏感政治話題。過去撤換作品的安排,如王興偉的油畫《新北京》,曾引起大眾質疑政治審查。譚雪凝就此表示,策展方是完全用學術的角度,自主、不偏不倚、客觀和公正地選擇藏品,不涉及任何政治考慮。
■「希克獎2023」
日期:即日至2024年1月14日(逢周一休館)
地點: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地下大堂展廳
詳情:t.ly/3ILLR
■「M+希克藏品:別傳」
日期:即日起(逢周一休館)
地點: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2樓希克展廳
票價:$120
詳情:t.ly/Q0XgM